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氏族制度的起源及其演變

由猿到人的轉變,不僅伴隨著文化和藝術的產生,還導致了氏族制度的形成。因為人本是社會的動物,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其社會性,而氏族制度便是人類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形式。它是由類人猿的群體轉化而來的。

和任何靈長目動物一樣,類人猿從一開始就有自己的群體,性關系是維系其群體組織的紐帶。對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生態學研究表明,類人猿群體的結構是極易變動的,某些個體可以自由地脫離一個群體并同樣自由地加入另一個群體,造成了群體數量和組成的流動性。這種流動性并不是壞事,它促進了生物基因的自由重組,為生物的繼續進化準備了條件。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們以為靈長類雖然存在群居生活,但這種群居生活的秩序極其有限。近來的研究改變了這種看法,因為這些研究發現調節靈長目群居關系的因素至少有兩個:一是母獸與幼獸的相互吸引力;二是單性個體的相互吸引力。因此,人們斷定,猿群內部存在許多調節機制,它們的群居生活并非是無序的。盡管類人猿的群體變動很大,但種群的數量一般保持在5個至20個個體之間,仍有一定穩定性。

但并不是所有靈長類動物都是人類的祖先,人類的祖先只來自靈長類中的人科動物,而目前學者們比較能肯定的這類人科動物就是南方古猿。為什么這類人科動物能從靈長類中分化出來,并最終逐步進化為人類呢?據學者們研究,使人科動物與其近親分開的進化方面的變化,集中在以下三個系統:(1)運動系統,雙足直立姿勢及潛在的更大靈活性;(2)智能系統,語言、技術和復雜的社會及文化方面交往的進化,后者包括相互依賴、互惠的期待和義務這些現象;(3)社會再生產系統,動情期的抑制、排卵的隱蔽,以及配偶長期結合趨勢的發展,所以男性被卷入供養其配偶和后代的事務之中。人類學家認為,正是上述第三個系統,特別是人科動物結成配偶并長時期互相緊密結合,最終發展為核心家庭。因為人類是由群婚制走向對偶婚的,而氏族又是建立在群婚制基礎上的,說明人科動物的社會再生產系統的進化,乃是人類氏族制度起源和演變的條件。

但這方面的證據,在南方古猿的遺址中很少,說明當時還不存在氏族或氏族制度,因為至今尚未發現古猿的大規模集中的文化遺存。當古猿進化到能人階段后,即人屬的最早成員出現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形式便開始悄悄發生變化,并在文化遺存中留下了證據。在肯尼亞圖卡納湖東岸,即編號為Fxji50的遺址中,發掘出大約180萬年以前的,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在內的一組石器,以及大約2100塊屬于至少20只脊椎動物的骨頭和工具,它們很可能是能人群體生活的旁證。由瑪麗·利基在奧杜韋峽谷發現的“東非人”遺址,第一層的年代大約在220萬—150萬年前,包括了古猿和能人的大量遺存,在115.1平方米的范圍內,清理出4000件遺物和骨頭。這些遺存集中在一條長寬約4.57米的地帶。有人推測,它很可能是一個古代狩獵—采集者的“營地”。能人具有什么樣的社會組織?至今還不能從考古資料中找到明確答案。但我們知道,多數靈長類動物的確是存在社會性的,如前所述母獸和幼獸之間存在著親和力。因此,從少數已發掘的能人的“營地”可以猜測,能人是傾向于群居的。典型的狩獵—采集者群,是一個大約由25人或若干個家庭構成的群體,但能人還不是典型的狩獵—采集者群,因而還不能按典型的狩獵—采集者群的方式生活。

150萬—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是氏族制度形成的關鍵時期。因為這時人類的進化已達到一個新的階段,不僅運動系統已發展到完全能直立行走,而且在智能系統方面有很大進步,其腦容量達800—900毫升,這使人類的活動范圍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手斧和火的普遍使用,使原始人獲得了新的征服自然和獲取生活資料的能力。與這個時期有關的遺址中大量獸骨被發現。在周口店的遺址內,清理出了至少96種不同的動物遺骨,而在西班牙的安布羅那遺址中,也有30—35只被肢解的大象的遺存,它不僅反映了狩獵在當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說明一種典型的“狩獵—采集”經濟形式正在原始人中趨于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原始人的生活和活動,不能不采取某種有組織的形式。根據人類學家對現今仍處于原始社會階段的部落進行的田野調查而獲得的民族學資料可知,人類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應當是血緣家族,因為“血緣”乃是制約人類相互關系的最基本的紐帶。而血緣家族的主要特點,就是在族群內實行群婚,只按輩分設立限制,即同輩之間皆可通婚,而長輩與子輩之間不可通婚,從而排除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通婚。這種婚姻制度,既要求族群生活相對集中,又要求在族群之內設立一定限制。在已發現的這類遺址中,最為典型的遺址有以下四個:第一個是法國特拉阿馬大約30萬年前的一系列橢圓形棚屋,這類棚屋一般由8—15米長、4—6米寬的淺穴構成,在其中一端有入口。在清理這些坑穴時,發現了不少直徑大約7厘米的柱子,是用作建造墻壁之用的,柱子基部用一排石頭加固,一些棚屋中央有火塘,屋內有大量野牛、牡鹿、象和小嚙齒動物的骨骼,在地上還有鋪放獸皮的痕跡。這些棚屋顯然是人類群居,然而又有所規范的住所。第二個是A。A。切爾內什在德涅斯特河谷莫洛多瓦1號村落遺址的第四層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多爐灶固定住宅的遺址。此處發現的爐灶住宅平均面積為80平方米。第三個是1908年在法國拉費納西山洞發現的尼安德特人的墓葬,近年來的進一步發掘表明,此洞可能曾被專門作墓地之用;當時人類的生活住所都在別處,但墓地是由十幾處墓坑和若干墓墩組成的。這些墓葬,在某種程度上,再現了人類群居但又有所隔離的生活方式,是這種生活方式在另一個世界的體現。第四個是1927年發現的中國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從人骨化石中清理出屬于40具男女老幼的遺骸,除了96種哺乳動物的遺骨外,洞穴中還發現了樸樹籽的遺存。它不僅說明“北京人”已進入狩獵—采集生活時代,而且已存在某種有一定秩序的社會組織形式,否則這么多的人能長期住在同一個洞穴內,是難以想象的。

當然,既要以群體形式居住在一起,又要對這種群體生活加以限制,是要以相當復雜的思維能力作為前提的,甚至還要通過語言把這種思想傳達給旁人,否則可能難以形成習慣。這可以從尼安德特人墓葬的發現得到證明。在這些墓葬中發現的花粉、紅土、陪葬等遺存,特別是在俄國的鐵西克·塔什山洞發現的在死者身邊排列著幾對山羊骨的事實,不僅意味著宗教觀念在人類思考中的萌芽,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現實生活中社會秩序的反映。特別是莫斯特人的這樣大的公共住宅的存在,應該與母系氏族公社有關,因為它要求仔細規定男女性別之間的關系(禁止亂倫),要求確定一種年齡范疇轉向另一種年齡范疇的情況。對法國佩切·德·拉塞和孔比·格內那爾山洞的莫斯特文化遺址的清理發現,其遺址的石器可劃分出數十套各具特色的套組,其中每一套組可能都是一個獨立的部落的代表。總之,這些都可以看做當時人類由原始群向氏族發展的旁證。

但在舊石器時代中期,氏族制度顯然還處于萌芽階段,不可能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因為在莫斯特文化中還未發現明顯的女性崇拜的遺跡,而女性崇拜或生殖文化是母系氏族存在的主要標志。在原始的條件下,在各原始群的競爭中,一個種群要戰勝其他種群,而不被其他種群所消滅,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組成聯盟,擴大本種群的力量,爭取數量上的優勢。而實現聯盟的方式,不外乎建立經濟上的或血緣上的聯系這兩條渠道。但純粹出于經濟原則的聯盟只能發生在一定的生產條件下,而原始群當時還處于狩獵—采集時代,不可能存在以一定生產為前提的經濟活動,因此這種聯盟最初只能通過聯姻來實現。為了使聯盟獲得穩定,聯姻就必須制度化,具體表現即禁止“族內婚”,以“族外婚”取而代之,但仍屬母系。到了4萬年至1萬年前,當石器時代進入晚期時,一系列婦女雕像的出現,既是人類進化的必然結果,也是氏族制度形成的標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州市| 洮南市| 梓潼县| 湖南省| 禹城市| 荆门市| 曲沃县| 章丘市| 兴山县| 洪雅县| 甘孜县| 三台县| 乌拉特中旗| 吐鲁番市| 姚安县| 嘉善县| 万宁市| 洞口县| 盈江县| 集安市| 安西县| 清水县| 文昌市| 高陵县| 龙南县| 黄陵县| 大城县| 乌鲁木齐市| 肥城市| 皮山县| 乌兰浩特市| 会泽县| 天津市| 宜丰县| 年辖:市辖区| 芦溪县| 呼和浩特市| 广汉市| 中江县| 凤山县|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