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基于農業的文明首先興起于東方:兩河流域與蘇美爾文明
- 世界史:以文明演進為線索
- 何順果
- 3543字
- 2015-04-21 11:21:46
這里所說的“東方”在英文中叫做Levant,指地中海東岸“各地”,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基于農業的人類文明首先就是從這里興起的。更確切一點說,是首先從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興起的。這個新興的文明稱為“蘇美爾文明”。它從公元前5000年至前2000年,綿延達3000年。
這個文明的創造者是蘇美爾人。古巴比倫歷史家貝洛蘇斯曾通過神話了解到蘇美爾。據他說,蘇美爾人是在歐內斯率領下“從波斯灣中”來到當地的。但其老家究竟在哪里?目前有好幾種看法:伊朗、里海、阿富汗或印度,尚無定論??梢钥隙ǖ氖撬麄兣c后面的阿卡德人、古巴比倫人、亞述人等均不相同,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脊抛C明,蘇美爾人身材矮小壯實,鼻子高而直,前額微向后傾,眼則略微斜向下。男人多蓄須,女人著套裝。據《蘇美爾年表》推斷,早在24萬余年前,其祖先已開始在此定居,埃利都是其最早的立國之地。其中自然包含著許多傳說的成分。
對埃利都城的考古證明,埃利都文化在上千年中從未間斷,在該城一座神廟的地下留下了多達18層的建筑層,最底的一層建筑建于公元前4500年左右,而神廟一般是一個城邦的中心。蘇美爾文明的發展很快,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城邦的數量迅速增加,到公元前3000年時,現在已知并發掘了的城邦就有烏爾、烏魯克、拉格什、尼普爾、基什、捷姆迭特·那色等。其中,尼普爾、基什和烏爾的歷史,可以分別追溯到公元前5262、前4500和前3500年。有些城邦建立的確切時間不詳,其走向繁榮的時間也有先后,如埃利都之后烏魯克較繁榮,烏魯克之后是捷姆迭特·那色比較繁榮,再之后則是拉格什等。但這些城邦顯然長期并存,相互征戰。從史詩《吉爾伽美什與阿伽》看得很清楚,蘇美爾文明由于各城邦之間的戰爭和城邦內部的矛盾,在公元前3000年后面臨很大危機,盡管后來出現了烏魯卡基那在拉格什的改革,也難以使之起死回生。至公元前2000年后,當薩爾貢一世(約前2371—前2316)統治的阿卡德強大起來后,蘇美爾文化便走向衰落了。
蘇美爾人還未來得及建立起自己的統一國家,直至公元前2000年時各城邦都還是相互獨立的。但在此期間,蘇美爾各城邦的王權在逐漸加強,開始由軍事民主制向氏族貴族君主制過渡。根據《蘇美爾王表》所說,王權在4萬年前后降于埃利都,雖然埃利都后來為洪水所淹滅,但洪水后王權再次從天降于基什、烏魯克?,F在我們所能查到的國王的確切名字,在基什是恩麥巴拉吉西(Enmebaragisi),在烏魯克是吉爾伽美什(Gilgamesh),在烏爾是麥什卡拉門杜格(Meskalamgng),在拉格什是恩克赫格爾(Enkhegl)。王權從祭祀中成長起來,宗教是王權的工具,起初國王只不過是酋長兼祭司,逐漸地國王就有了專廟,并凌駕于其他祭司之上,所以國王在蘇美爾語中稱“帕特西”(Patesi),即“祭司之王”。正因為如此,早期蘇美爾的法律作為規范社會和治理國家的依據,都是以他們崇拜的神的名義發布的。
蘇美爾諸城邦的興起,以農業為其基礎和動力。兩河流域本是世界農業文明的發祥之地,在公元前9000年時已進入了農村公社繁盛時期,早于世界各地大約兩三千年。所以,蘇美爾諸城邦的形成有三大特點:(1)在很長一個時間內只有中小市鎮而無首邑;(2)與中心市鎮并存著更多的小鎮和村社;(3)在很長一個時間內它們在政治上不存在隸屬關系,這為亞當斯和尼森的研究所證實。亞當斯和尼森按一定標準把由農村到城邦的發展過程分為四級:農村(0.1—6公頃)、小鎮(6.1—25公頃)、中心市鎮(50公頃以上)和首邑,結果得出了烏魯克城邦形成時期各級城鎮發展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在蘇美爾文獻中,有大量關于國王購買土地的記載,如拉格什國王恩克赫格爾(約前2600)留下的一塊石板銘文記載,他購買土地8起12塊計達952.5公頃。它說明,在蘇美爾,國王并不是全部土地的所有者,農村公社才是土地的真正所有者,因而也是整個城邦的基礎。
蘇美爾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關于蘇美爾城邦的社會結構,烏魯卡基那銘文為我們提供了最為可靠的證據,因為烏魯卡基那是拉格什國王,其銘文具有很大的權威性,且這篇銘文保存完好。這篇銘文首先提到的就是“拉格什之王烏魯卡基那”,并說他擁有“在三萬六千人中的權力”,并恢復了這個王國的“原有秩序”。其次它提到“僧侶”,銘文賦予僧侶許多特權,但又規定“僧侶必須對糧食長官交納土地稅”,可見僧侶在國王管轄之下。此外,銘文還談到“公民”與“奴隸”和“債務奴役”的對立,說烏魯卡基那曾在城中宣布命令,“使拉格什公民從債務奴役”等情況中“解放出來”。奴隸在拉格什社會中的地位最低,當時參加祭祀或葬禮的歌手可得490塊面包,而奴隸一年的報酬只有6塊黑面包。由此可知,在蘇美爾的社會結構中,至少包括四個不同的階級或階層:一是奴隸主貴族,包括國王、貴族和祭司;二是公社農民和城市公民,包括城市“手工業者”;三是失去公民身份的自由民即依附民,包括因債務而處于“奴役”地位的人;四是處于最底層的“奴隸”,他們分屬于王室、神廟和私人。值得注意的是,銘文中一再提到“帕特西的奴隸”,說明國王也是奴隸主。在蘇美爾文獻中,女奴稱“吉姆”,意思是“從山地來的婦女”;而男奴稱為“烏魯”,意思是因“劫掠而得”??梢娕`制在蘇美爾的形成,不僅是對外戰爭的結果,也包括著社會內部矛盾的原因。據估計,當時拉格什人口約12萬—13萬,其中奴隸人口約有3萬,為該城邦總人口的1/4,比重不小。
蘇美爾文明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文明,對人類文明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由于農耕對時令的嚴格要求,蘇美爾人十分注意對天文的觀察,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就制定了自己的歷法,以月的盈虧把兩次新月出現的間隔作為一月,每月29天或30天,一年為12個月,其中6個月各為29天,另6個月各為30天,一年共354天;由于和陰歷差11天,蘇美爾人又以太陽運行為準設置閏月,一年一閏或一年兩閏或一年三閏,雖然不太準確,但已注意到日月運行的差異和規律。蘇美爾人在數學上不僅掌握了四則運算,了解分數和求平方根、立方根的公式,而且發明了獨特的六十進位法,即以6為基數每60進一位,成為后來把圓周分為360度、每小時分為60分鐘、每分鐘分為60秒等計算法的起源,并成功地把它運用于數學和天文方面的計算。
蘇美爾人的藝術成就集中體現在建筑和雕刻上。建筑以塔廟為典型代表,這種形式的起源可追溯到埃利都時期,在烏魯克文化時期已趨于完善,每座神廟均層疊高聳,成為各城市中最引人矚目的標志。建于烏爾第三王朝的大塔廟,底層長寬各43米和62.5米,塔身分為四級,有梯道直通頂層。此塔所用磚塊各層都不一樣,最底層為黑磚以代表陰間,第二層為紅磚以代表人世,第三層為青磚以代表天堂,最頂層為白磚以代表太陽。此塔遺址至今猶存。在烏魯克時期,蘇美爾人發明了一種印章,作為一種標記壓印于瓶罐、箱框、門窗等的封泥上,以證明該物為某人所有,是私有制發展的產物。此印章呈圓柱或圓筒形,在柱面鐫刻有多種凹紋圖案,如神話人物、徽記、文字符號之類,以表明主人的姓氏、身份、地位等,因此印章一般采用名貴石料為原料,有的石料如青金石甚至來自阿富汗。由于形狀特殊,雕刻精致,成為蘇美爾文化中的珍品。
蘇美爾人最重要的貢獻是楔形文字的發明。它最初也是以圖形出現的,原是原始陶器上的圖畫和符號。在基什附近奧海朱爾丘發現的銘文石板,兩面所刻也是這類圖畫符號和線形記號,屬于公元前3500年的遺物,它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后來,人們使用文字的地方越來越多,就把文字改刻在用當地黏土制成的泥板上,并用葦筆作為書寫的常用工具,因葦筆刻成的線條頭重腳輕,原來的象形文字就演變成楔形文字。這些文字因同字異音和同音異字很多,后來為了便于分辨讀寫,人們將一些字專作類別符號而不發音,這些字就變成為類似漢語的“部首”。再往后,為了在泥板上壓寫方便,原來的曲線改為直線,長畫改為由幾筆連接的短畫,字序也由最初的自上至下書寫,改為從左向右書寫,并將直立的姿勢改為橫臥。據統計,這種楔形文字符號共約600個,而常使用的大約有300個,且每個符號有多種字義。為了保存,后來人們用火將泥板燒制,迄今已發掘的泥板有數萬件。這些泥板文字,涉及當時的法規、訟事、遺囑,更多的則屬于賬目、契約、收據、書信之類,包含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
蘇美爾人的文字,后來由阿卡德人和巴比倫人繼承和發展,在亞述帝國時期成為國際通用的文字,并由楔形文字演變為表音和符號文字。反映公元前3000年代歷史的第一部蘇美爾人的史詩《吉爾伽美什與阿伽》,就是用這種楔形文字寫在泥板上的,該史詩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它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