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東方文明的西傳
- 世界史:以文明演進為線索
- 何順果
- 3857字
- 2015-04-21 11:21:47
從兩河流域往西,另一個重要的古代文明是克里特—邁錫尼文明。這個文明存在于大約公元前2000—前1100年,晚于蘇美爾和古埃及文明,但早于歐洲其他任何古文明,是迄今發現的歐洲最古老的文明。因克里特和邁錫尼地處愛琴海,并集中反映了愛琴文化的特點,又稱為“愛琴文明”。
克里特文明的創造者是當地的原住民。在古文獻中他們被稱為皮拉斯基人、卡里亞人、勒結人,與西亞和埃及人聯系較多,屬所謂“地中海民族”。而邁錫尼文明的創造者屬印歐語族,其老家原在多瑙河、頓河一帶,是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才移居希臘的。這些移民,包括亞該亞人、愛奧尼亞人、多利亞人、伊奧尼亞人,自稱是神明希倫(Hellen)的后代,因而獲得了“希臘人”的稱號。
在1870年以前,克里特和邁錫尼文明曾出現于古希臘神話傳說中。傳說曾提到,克里特的賢王米諾斯本是天神宙斯與人間美女歐羅巴之子,但其妻卻生了一個牛頭人身的怪物,于是專建一迷宮供其居住,并讓雅典每年進貢七對童男童女供食用,迫使雅典王子提秀斯偷入迷宮將此怪殺死。邁錫尼見于有關特洛伊戰爭的故事,傳說當時希臘聯軍的統帥便是邁錫尼王阿伽門農,因此邁錫尼當時可能已是一個強大的城邦。因是傳說,學術界歷來未敢相信。但這種狀況,終于在1870年開始被打破。這一年,克里特商人兼業余考古學者的謝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在小亞細亞東岸的希薩立克進行了發掘,并認定此地就是歷史上特洛伊的所在地。1876年,他又對邁錫尼遺址進行了發掘,證實了史詩中有關“邁錫尼富于黃金”的傳說。更重要的是,希臘考古學家卡洛凱里洛斯終于在1878年在克里特找到了傳說中的米諾斯迷宮。這個被遺忘的古文明,于是大白于天下。
愛琴海有480個以上的海島,其中克里特島最大,它東西長250公里而南北寬卻只有12公里至60公里,有如一艘長船橫列于希臘與北非之間。克里特文明的興起并不突然,早在公元前6000年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到公元前2500年已進入銅石并用時代,石瓶、印章、匕首金外飾都很精美;在克里特東部還出現了大型L形建筑;印章是為確認物品私有而雕刻的,說明當時克里特社會已出現了貧富的分化,跨入了文明的門檻。但克里特文明的真正興起,是在公元前2000—前1700年間,其標志就是宮殿的突起,已經發掘出宮殿的城市有克諾索斯、費斯托斯、馬里亞、古爾尼亞、菲拉卡斯特羅、札克羅等,各地宮殿建筑的布局和風格都很一致,其中以位于北部的克諾索斯最為宏大。宮殿建筑是王權強大的象征,大量宮殿的出現說明當時在該島已出現了眾多的奴隸制小王國,并以克諾索斯為中心逐漸實現了統一。據研究,首都克諾索斯當時人口達8萬,被稱為“米諾斯王宮”的迷宮是一組圍繞中央庭院的多層樓房建筑群,各類房間在1500間以上,總面積達2.2萬平方米。它不僅是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還有庫房、作坊、存放經濟檔案的辦公室和征稅機關,因而也是經濟中心。它表明,克里特的米諾斯王朝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是以王宮為中心組織起來的,被稱為“王宮制度”,可視作歐洲城邦的起源。
以王宮為標志的克里特文化,按其歷史發展可分為四個時期:前王宮時期(約前3000年代)、古王宮時期(約前2000—前1700)、新王宮時期(約前1700—前1450)和后王宮時期(約前1450—前1100)。新王宮時期克里特文明進入繁榮期,此時米諾斯王朝不僅統治著克里特,而且還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島。米諾斯的殖民地和商站遍及整個愛琴海,其勢力達于羅德斯島、米利都、邁錫尼、雅典、底比斯及利巴拉群島。在埃及第十八王朝宰相列赫米拉墓中,有一幅壁畫表現的是克里特使節奉獻文物的場面,上有“海中諸島及克夫提烏大君和平抵達”的題詞。據猜測,“克夫提烏”即克里特,可見克里特與埃及交往之深。希羅多德在《歷史》中稱米諾斯為海上統治者,“征服了許多土地”。鼎盛時期的克諾索斯總人口在10萬以上,可能是當時地中海區域最大的城市。克諾索斯和愛琴海地區的不少地名如科林斯、哈利卡納蘇斯等一樣,都以nth、ss為詞尾,這種詞尾均不為后來的希臘所有,可見克里特文明是本地人所創造。公元前1450年左右,一些操希臘語的人由北而南占領了克諾索斯,克里特文明突然衰落。
如前所述,占領克諾索斯的人自稱是神明希倫的后代,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才移居希臘半島,原是住在多瑙河、頓河一帶的游牧民族。他們帶來了克里特人沒有的東西:兩匹馬拉的輕型戰車。這些新來的印歐語族人分為兩部分:其中較早的一批講原始愛奧尼亞方言,定居于以雅典為中心的中希臘一帶;較后的一批人主要講亞該亞方言和伊奧尼亞方言,前者主要分布于伯羅奔尼撒,后者則定居于北部希臘。邁錫尼人即亞該亞人顯然比克里特人落后,當米諾斯文明已進入它的繁盛期之時,邁錫尼人才在克里特的直接影響下,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起自己的王國。米諾斯王宮是開放型的,四周不設城墻望樓,而邁錫尼王宮卻是帶有圍墻的城堡,它居高臨下監視著腳下的平原,顯然是為支撐王位而修建的。邁錫尼的國王稱“瓦納卡”,權力遍及軍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還負責制定宗教日程、監督宗教儀式等等。處于第二位的人物稱“拉瓦凱塔”“la-wa-ge-ta),他是”武裝的人(laos)的首領,即軍隊的實際指揮官。
邁錫尼文明以公元前1500年為界標,分為兩個明顯不同的發展階段:在此以前被稱為“豎井墓王朝”;在此之后,才被稱為“圓墓王朝”。豎井墓把墓室置于地下數米處,陪葬品最初主要為青銅武器,以后多為金面具、金額帶、金角杯、金指環、金印章等,有時一個墓葬內的金銀葬品就多達870件。到目前為止,這類墓葬在城堡內外只發現兩處,許多墓形成一個圓圈:稱為墓圈A、墓圈B。從豎井墓中發現的大量克里特產品以及來自埃及、小亞等地產品來看,當時邁錫尼王公、貴族顯然處于克里特文明的強大影響之下。但1500年以后,邁錫尼的墓葬制式突然由豎井式改為圓頂,且風格變得非常豪華:墓頂高13.2米,墓門高10.5米,門內過道所用石蓋重達120噸,其規模大大超過克里特類似工程,顯示了邁錫尼王權的強大與自信。到公元前1450年,邁錫尼人終于入主克諾索斯王宮,并迎來了邁錫尼文明的鼎盛期。這時的邁錫尼城堡幾經擴建達于極盛,其城墻以巨石環山而建,高達8米,墻厚5米,城堡大門有雙獅拱衛。王宮建在城堡內的最高處,中央大廳被置于對稱布局的首位,內設神灶、寶座。這與米諾斯王宮大不相同。
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明顯差異,但從整體上看它們還是統一的,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它的文字。克里特—邁錫尼文字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象形文字、線形文字A、線形文字B。其中,象形文字是線形文字的直接前身,線形文字A是克里特人使用的,線形文字B是邁錫尼人使用的。從已掌握的資料得知,邁錫尼人入主克諾索斯王宮后,曾借用米諾斯的線文符號記載邁錫尼語言,線形文字B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者都有大量泥板文書出土。但從文字字形本身的發展看,線形文字B的符號和米諾斯的線形文字A是一脈相傳的,都有表示音節的符號90個,只是線形文字B常用的符號已縮減到59個且拼音傾向更為明顯,這屬于文字發展的規律,并不奇怪。雖然線形文字A尚未釋讀成功,但線形文字B早在1952年就由英國學者文特里斯釋讀成功,從而揭開了愛琴文明之謎。
線形文字B所記錄的材料大多是王宮庫藏和各地貢物,因此大多是經濟文書,對了解邁錫尼社會經濟極為寶貴。這些經濟文書涉及畜牧業、農業,包括以谷物為單位的地租;撥給各業的原料和產品訂單;閑置和被占用的勞動力;國王、貴族和個人擁有的奴隸;王宮向個人和集體征收的捐稅;已交納和有待收取的財物;以及軍隊的編制、指揮和活動;估計祭神時供品的定額,等等。雖然都是經濟文書,好在不僅在邁錫尼有發現,在派羅斯及其他許多地方亦有泥板文書出土,因而大大豐富了關于邁錫尼文明的知識。從這些泥板文書提供的資料看,農村公社的傳統依然存在,這表現在“克托那”(ko-to-na)即份地制的存在上。盡管這種份地已劃分為“私有份地”(即“基提邁那克托那”)和“村社共有”(即“科克邁那克托那”)兩種形式,但土地私有制已在邁錫尼社會中確立。如派羅斯一塊泥板提到某處土地占有情況:國王占30單位,將軍占10單位,農村貴族三人共占30單位,而普通農民則不足1單位。據估計,當時2.4單位約合一公頃,可見農民土地被剝奪之重。奴隸制也已經形成,有人從派羅斯泥板文書列舉的4000人中識別出奴隸1000人左右,即奴隸占總人口的1/4;奴隸分為國王或宮廷和私人奴隸,其中有的奴隸主擁有各類奴隸達56名。總而言之,克里特和邁錫尼社會還是一個過渡形態的社會。
與近東和埃及相比,國家體制在形成過程中,對于調節克里特—邁錫尼農業、水利和灌溉工程的需要所起的作用并不明顯。但近東和古埃及文明對克里特—邁錫尼文明的影響之深遠并不僅僅體現在希臘的神話和傳說中,如宙斯之妻在傳說中原是來自亞洲腓尼基的國王之女等。實際上,克里特所用的黃金、象牙、皂石印章及昂貴的首飾、石瓶等可能都來自埃及。克諾索斯王宮有一個“象形文字檔案庫”,已知這種象形文字約使用于古王宮中后期,有實體和線體兩種書寫法。據估計,所用符號達135個,其中有些符號也可能是襲用了埃及的象形文字。此外,在克里特—邁錫尼文明中,從王宮結構到藝術風格都打上了東方文化的烙印。雖然東方文化的影響在邁錫尼文明中比在克里特文明中少,但東方文明的西傳乃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