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引子

為了了解文明演進的歷史,我們首先必須弄清人類本身的起源。因為所謂“文明”,乃是人類自脫離原始狀態而進入農業社會以來,所創造的全部物質的和精神的遺產,文明是一個文化范疇,文明的主體是人。

人類從何而來?在每個民族的神話傳說中,幾乎都可找到一種甚至多種答案,但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圣經·創世記》的說法,即人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的”。長期以來,許多人對此信以為真、堅信不移,成為人類探索自身歷史的巨大障礙。這種情況,自19世紀起,隨著科學的發展,才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1809年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的《動物學哲學》一書,首次提出了生物演化的理論。之后,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根據自己在世界各地搜集到的資料證明,世界上的物種始終處于不斷演進之中,所遵循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從而形成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進化過程,并認為“人類的起源和歷史,也將由此得到許多啟示”。他的這一研究成果,后來寫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從而在理論上奠定了生物進化論的基礎。

之后,達爾文又以解剖學和胚胎學材料為根據,從人類在個體發展方面與動物特別是高等哺乳類動物一脈相承,人體中的某些器官如耳肌、闌尾等乃退化后的殘跡,說明人的祖先原為擁有此類器官的動物,推斷出人在分類上屬于舊世界猿類系統的分支之一,人類是由類人猿亞群的某一古代成員進化而來的,進而提出非洲是人類早期祖先最有可能生活于其間的大陸。他的這一研究成果,后來寫入了1871年發表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一書。這就使“上帝造人”的神話從根本上發生了動搖。但人類所獨具的解剖學特征有幾百個,如何才能抓住由動物到人類進化中的形態學主要特征呢?經過討論,目前學者們認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點:(1)直立行走。它不僅解放了上肢,而且導致了活動范圍的擴大。(2)運用自如的手。由于大拇指能對握,使制造和使用工具成為可能。(3)大而復雜的腦。腦容量一般在1400—1500毫升左右,這是思維和語言形成的條件。學者們認為,這三點是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和影響的,它們構成了人在人類學上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結構特征,在學術上被稱為“人科三點論”,或人類學標準。這是對達爾文進化論的發展。

但對于人類起源的研究來說,僅找出其人類學標準是不夠的,因為它們只反映了人的生物性本質,卻不能反映人的社會本能,而“社會本能是從猿進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桿之一”。為此,恩格斯在1876年提出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問題,指出:人類的起源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從古猿變為人的階段,其標志是制造工具并進行勞動;二是人類體質由低到高的發展。前一階段還是“正在形成中的人”,后一階段成了“完全形成的人”。但無論是從猿到人的轉變,還是人類本身體質的提高,勞動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的社會勞動與機體進化互相促進、互為因果。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它還是勞動的產物?!倍鞲袼沟挠^點,在學術上被稱為人類起源的“哲學標準”,講的是人在整個宇宙中的位置。

但近來的研究認為,制造工具并不是人區別于動物的絕對標志,因為黑猩猩具有制造工具的能力。人的真正形成并最終從動物中分化出來,其標志應是“族外婚”及其行為的文化性,因為所有動物都是實行“族內婚”的,因而其行為還是本能的或自然的。據考察,在原始社會中,譬如美洲的阿爾貢金族印第安人中,“圖騰”(otoleman)一詞的原始含義是“他是我的一個親屬”或“我是他的一個親屬”,其言下之意為“我們原來不是親屬”,這就強調了兩個族群之間的聯姻關系。因此,作為一個氏族命名標志的“圖騰”,也成了晚期智人和族外對婚制的標志,現代智人、氏族制度和圖騰是三位一體同時發生的?!白逋饣椤北旧硎窃既艘幌盗羞M化的結果,其中也包括制造工具和勞動在這種進化中的作用,自然不能構成對勞動作用的否定,但把“族外婚”視作人類起源的文化標志,應當是可以的。

按生物分類學,整個生物界可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人類作為智人種,歸人屬、人科、靈長目,而靈長目又歸于哺乳綱、脊椎動物門、動物界??茖W研究表明,地球存在的歷史,如果從地殼的形成算起,至少在46億年以上;而生物存在的歷史,若從原核細胞菌類化石算起,只不過33億年左右;至于人類存在的歷史,只是最近1000萬年左右的事情,在生物史中只占3‰左右。為了確定生物與地質變化的關系,地質學家提出了“紀”(period)的概念,把有生物化石發現的地質劃分為四個紀:第一紀起始于5億年前,稱為魚類時代;第二紀起始于5000萬年前,稱為爬行動物時代;第三紀起始于2500萬年前,稱為哺乳時代;第四紀起始于50萬年前,這時才有人類化石的存在。5億年之前發現生物化石,有人稱之為“無生紀”,但無化石存在不等于不曾有過生命,因菌類生物難于以化石的形式存在,因此這一提法并不對。因此,為了說明人類的起源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有必要引入兩大系統性概念:一是地質年代判斷法,二是生物分類學,以便最終確定人在生物譜系及自然界中的位置。于是,關于人類起源、生物進化與自然演變,就形成了這樣一種關系。

現代猿類和現代人類的共同祖先是古猿。最早的古猿化石,已發現的有埃及猿、森林古猿和臘瑪古猿等,大約生活于距今3500萬—1000萬年之間。這些古猿大小如貓,均棲息和攀援于林間,與人相去甚遠。前兩種屬于早期古猿,臘瑪古猿屬晚期古猿,是1932年在印度發現的。原先以為這類古猿已能直立行走,后發現其頜骨呈V字形而不是弧形,其性狀與其他古猿并無不同,因而仍屬猿科而非人科。大多數人類學家都同意,兩足行走是人猿相別的重要標志,因為兩足行走的形成不僅是一種重大的生物學上的改變,而且也是一種重大的適應性改變,它使上肢解放出來,以致有一天能用來操縱工具,因而具有進化的巨大潛能。所以所有兩足行走的猿都是“人”。而目前已知的人科的最早成員,便是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化石1924年首次發現于南非的湯恩,以后在南非和東非各地均有發現,代表不同物種的個體標本至少有1000個,其生活的年代大約在400萬年到100萬年前。湯恩古猿的化石標本,包括一個小孩的不完整頭骨,即部分顱骨、面骨、下頜骨和腦殼。據研究,湯恩小孩的頭骨仍有許多類似猿的性狀,如較小的腦子和向前突出的上、下頜骨;但它也具有一些人類的性狀,其上、下頜骨不如猿那么向前突出,頰齒咬合面平,犬齒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枕大孔的位置。枕骨大孔是頭骨基底的開口,脊髓就是通過此孔進入脊柱的。在猿類,此孔在顱底相對靠后位置,而在人類則接近顱底中央,因為當人兩足行走時頭平衡于脊柱的中央,猿則不行。湯恩小孩的枕骨大孔位于中央,說明此小孩是兩足行走的。既然已能直立行走,其上肢就已被解放出來,因此湯恩小孩應能使用工具。

但南方古猿的情況很復雜,一般認為可以把它們劃分成四個種:非洲種、粗壯種、鮑氏種和阿法種。其中非洲種、粗壯種和鮑氏種由于體形特化,均于200萬—100萬年前滅絕,只有南方阿法種才能稱為人科的最早成員。此種在20世紀70年代被發現于埃塞俄比亞阿法地區,其較早的一些化石經鉀—氬法測定為410萬—390萬年前之間。較晚的生活于375萬—300萬年前的一具異常完整的小靈長動物,其身高僅1.29米,年齡大約為19—21歲,因是女性而被稱為“露西”。她身體結構極為像猿,臂長而腿短,腦容量大約400毫升,但盆骨似人而非猿,特別是股骨和膝關節吻合處有偏斜度,而不若猿的成直角的膝關節,說明她已能像人那樣直立行走。與此同時,在坦桑尼亞萊托利,發現了由兩人踩出的腳印,腳印大小分別為21.5厘米和18.5厘米,兩腳跨度分別為47.2厘米和38.7厘米,被認為是一男一女行走時留下的,其年代在距今380萬—350萬年前之間,間接印證了上面的推測。但在以“露西”為代表的南方古猿阿法種生活的范圍內,至今沒有找到人工石器遺物,且其前庭器官的半規管狀態表明,南方古猿的行為方式還兼有兩足行走和棲息于樹上的四肢爬行的特點,因而只能說這一物種還處于從猿到人的過渡期。

從1964年起,人類學家就在坦桑尼亞的奧杜韋和肯尼亞的圖爾卡納湖畔,先后多次發現了大批石器和古人類化石并存的遺跡。它表明大約在250萬年前東非古人類已能制造工具而不僅是使用工具,因而進化到一個新的階段即“能人”階段。有一塊長約2.5厘米的石片,被認為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工具,這個時期發現的石器還包括大量砍砸器、刮削器及各種多邊器,顯微觀察發現這些石片上有多種不同的擦痕,可能是割肉、砍樹、割草時留下的。那么,制造工具在從猿到人的進化中意義何在?有人曾進行教黑猩猩制造石片的實驗,發現它在制造石片時“表現出創新的思維”,但卻不能重復最早的工具制造者曾經利用過的系統打石片技術,說明最早的工具制造者具有超過猿的認識能力。因為為了有效地進行工作,打制石片的人必須選擇一塊形狀合適的石頭,從正確的角度進行打擊,且打擊動作本身需要多次實踐,這就需要工具制造者有較高的心智能力。所以,生活于250萬年前的“能人”,其腦子大約比猿腦大50%。能人應是人屬的最早成員,但人類學家在研究了大量能人的標本后發現,并不是所有能人都完全用兩足行走,有些較少依賴于兩足行走,并不是完全形成的人。

不過,隨著人類體質的進一步發展,大約在150萬年前至50萬年前,能人便已演化為“直立人”,其主要特點是完全用兩足行走。直立人有兩個著名代表:一是“爪哇猿人”,1891年由荷蘭醫生尤金·杜布瓦發現于中爪哇附近,是一個類似猿的人類頭骨;二是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從1928年起由加拿大解剖學家D。布萊克和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先后發現于周口店一洞穴中,是一顆人類的牙齒和頭蓋骨。此后,這類直立人化石,也相繼發現于肯尼亞的圖卡納湖東岸,以及亞、非、歐許多地方。“手斧”是直立人文化的代表作品,可以說是制造工具的工具,為了制造它,石器制造者心中應有一個想制造的石器的形狀,有意識地將這種形狀施加于他們利用的原材料上。因此,直立人在思維和語言上比能人均大為進步,因為技術的繼承是離不開教育的。所以爪哇猿人的腦容量約為900毫升,北京猿人的腦容量平均為1043毫升,大大超過南方古猿和能人。除了手斧以外,直立人進化發展的另一大突破是火的使用,它首先發現于周口店“北京猿人”居住的山頂洞。由于有了火,人類不僅可以御寒,而且可以煮食、自衛和狩獵。所以,在直立人形成后,不僅人類的分布區域擴大到亞、非、歐各洲,而且人類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食物的來源也更豐富多樣了。但無論是“爪哇猿人”還是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都還兼有猿和人的兩重性,并未完全脫離動物的范疇,食人習慣的保留,實行“族內婚”制,就是其重要表現。因此,人類學家把直立人稱為“直立猿人”。

約20萬年至10萬年前,人類的進化達到新的水平。首先是其腦容量達到1400—1500毫升左右,與現代人相差無幾,因而獲得了“智人”的稱呼。其早期代表是1856年發現于德國杜塞爾多夫的尼安德特人,其腦容量為1400毫升,而晚期代表則是1868年發現于法國維澤爾河流域的克羅馬農人,其腦容量已增加到1600毫升。考古資料表明,此時人類不僅能制造工具,而且工具的專業化更為明顯,并且有了地區性差異,如莫斯特文化中的標槍頭是專門用作投擲的,還有用處不同的單邊刮削器、鋸齒狀石片和尖狀器等等。此外,在智人階段,原始群開始向人類社會過渡。格林·艾薩克1977年在主持庫彼·弗拉50號地點的發掘時就注意到,該地點內一塊約200平方米的地面就有1405件石器和2100塊獸骨,較該地點內其余居住區域密集10倍以上,說明當時能人已經集中和長期居住于此,該地因而被稱為“家庭基地”??脊艑W家在發掘法國尼斯附近特拉阿馬一個30萬年前的遺址時,發現了一系列橢圓形的由中柱支撐的棚屋,一些棚屋中有火塘,周圍有大量野牛、牡鹿和其他動物的骨骼,說明它是原始人的一個季節性營地,由同一個狩獵采集群體占據。而在各地尼安德特人遺址中,也發現了臨時由帳篷組成的營地,以及大量單人和合葬的墓地,同時還發現一個排列著石頭的長方形淺坑中至少出土了20個洞熊的頭骨,旁邊還有一具完整的熊骨架。所有這些都表明,在智人中已有了氏族生活和制度的萌芽,而崇拜不同對象的宗教已開始成為氏族存在的精神紐帶。

如前所述,現代智人、氏族制度和圖騰是三位一體同時發生的,尼安德特人中氏族制萌芽的事實表明,人類的進化已達到智人的邊緣。而我們知道,在克羅馬農人遺址中,不僅腦容量達到1600毫升水平,而且在體質結構上與現代人無異,還發現了很高水準的洞穴壁畫。他們已是完全形成的人,是無疑的了。

本來直立人已遍及亞歐大陸各地,約在5萬年前開始移民大洋洲,約2萬年至1萬年前進入美洲。由于混血和各區域地理條件差別造成的巨大影響,人類經遺傳而造成膚色、毛發、鼻唇等也極不相同,終于形成黃、白、黑三大人種,即蒙古利亞人種、歐羅巴人種和尼格羅人種。但這只是外貌特征的差異,各人種均可通婚,而且在體質和智力上并無優劣之分,它說明人種的劃分是人類起源后,在遷徙過程中隨著環境的變化逐步形成的。黃種人主要生活于亞洲大陸和美洲,白種人主要生活于歐洲大陸,黑種人起源于撒哈拉沙漠以南。今天,各人種混居現象越來越普遍,但其主要集中區域并沒改變。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認為,人類的種族特征具有明顯的“適應性意義”,或者說它們是為了適應環境的需要才形成的,但它們并未改變人類在體質和智力乃至基因上統一的和基本的特征,又反過來證明了人類起源的一元性。

尼格羅人種的典型,是顏色很深的皮膚、卷發、寬鼻,以及似乎外翻的厚唇,那是有效適應高度濕熱環境的需要:黑色素可使皮膚免受灼熱傷害,卷發像一條透氣的通道可使頭部免于過熱,寬而大的鼻、表面黏膜分布面寬的厚唇以及身體表面大量的汗腺,均有助于熱量的散發。

亞洲炎熱干燥的大陸性氣候,半荒漠和草原自然景觀,干冷的大風常常卷動遮天蔽日的沙塵暴,令蒙古利亞人種在體質結構上增添了許多防護性特點:面部的脂肪層比尼格羅人和歐羅巴人都要厚,且蒙古利亞人的眼睛開縫都較窄,此外在內眼角還長有一種特別的皺折,叫“內眥褶”。

高聳的鼻子是歐羅巴人種最突出的體形特點,而那可能是為了適應第四紀末歐洲嚴酷的氣候條件的需要,以令生活于此的人們可以經受得住嚴寒的折磨,因為特別前突的鼻管延長了空氣由鼻腔外到呼吸道的距離,使空氣變得較為暖和。

§§第一編 農業文明興起于東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瑞金市| 磐石市| 兴安县| 昆明市| 雷波县| 梓潼县| 成武县| 南通市| 闽侯县| 辽源市| 西乡县| 湟中县| 汉源县| 武汉市| 桃园县| 江津市| 张家港市| 会泽县| 东至县| 灵武市| 利津县| 隆德县| 浙江省| 漳浦县| 洛阳市| 盐亭县| 陕西省| 宁海县| 永定县| 敖汉旗| 连城县| 砀山县| 云安县| 富宁县| 古浪县| 浦县| 安岳县| 东乡县| 滨州市| 遂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