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自序 贛州,一座文化交融的城市
江南,是一個地理名詞。早在唐代,江西便屬江南西道。贛州俗稱贛南,一座庾嶺,成為江南分水嶺。贛州無疑是江南之南、嶺南之北。贛州之南,已非江南。
江南,是一個文化概念。杏花煙雨,小橋流水,青磚黛瓦,茶山姑娘,稻花香里……凝固成迷人的江南意象,構成了獨特的江南意境。魂牽夢繞,總是江南。
江南,是一個詩詞故里。“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浩如煙海的詩詞,勾勒出江南的秀麗,給人無盡遐想。心之所向,直抵江南。
贛州,山水交匯之城。章江、貢水在這里交匯,構成江西母親河贛江;武夷山脈、南嶺山脈、羅霄山脈在這里交匯,形成江西主要河流滔滔北上流入長江、“北川到東海”的磅礴氣勢。
贛州,區域交匯之城。地居贛粵閩湘四省通衢,東連八閩,西接瀟湘,南撫百越,北望中州,既是神州東南沿海的腹地,也是內陸地區連接東南沿海的前沿,可謂“承東啟西、溝通南北”。
山水交匯、區域交匯,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文明久遠、文脈綿延,積淀了底蘊深厚的文明。贛州由此成為一座文化交融的城市,紅色、宋城、客家、理學、禪宗等多種形態的文化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萌發傳揚,璀璨爭榮。
這里是紅色故都,紅色文化享譽世界。贛州被譽為“共和國搖籃”,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里成為中央蘇區的主體和核心區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這里奠基,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二萬五千里長征從這里出發,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在這里浴血堅持。
這里是江南宋城,宋城文化震古爍今。贛州是宋代36個大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要塞,曾有“北有開封,南有贛州”之說。保存有大量宋代文物和景觀,被專家譽為“宋城博物館”。1994年,贛州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這里是客家搖籃,客家文化獨具風韻。贛州是客家先民南遷第一站,是客家人的發祥地、中轉站、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客家人是漢民族的重要支系,號稱“東方猶太人”。來自中原的傳統文化與南方土著文化交流碰撞,造就了獨特的客家文化。
這里是理學圣地,理學文化由此肇源。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及其弟子程顥、程頤在贛州探究學問,贛州成為“理學之源”;明代王陽明巡撫南贛,將理學發揚光大,成為心學集大成者,進一步奠定了贛州“理學圣地”地位。贛州有著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諸多遺存。
此外,禪宗最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師馬祖道一在贛州廣弘禪法,推動佛教的中國化,使贛州擁有了深邃厚重的禪宗文化。得益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贛州還有著“生態家園”“稀土王國”“世界鎢都”“世界橙鄉”等美譽,愈加增添了贛州文化的多樣性。
文以化人,同時,人是文化的創造者。特殊的區位,特定的歷史,贛州不僅成為“先賢過化之地”,而且是新中國開國元勛的重要成長地。蘇東坡、辛棄疾、岳飛、文天祥等古代先賢在贛州留下蹤痕;抗戰時期,錢鍾書、李政道、曹聚仁、黃永玉等文化名人云集贛州,豐富了獨具特色的抗戰歷史文化;在共和國的史冊上,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一大批開國將帥,更是在贛州這塊紅土圣地上經歷了崢嶸歲月,留下了閃光足跡。不同時代的杰出人物在這里成長成材,共同造就了贛州文化的厚重與綿長。贛州,這座文化交融的城市,愈加熠熠生輝!
作為江南與嶺南的重要交匯地,贛州可謂是“江南之南、嶺南之北”,贛州之南,已非江南。如此特殊的地理特征,進一步增添了贛州多樣性文化的獨特韻味。數十年來,行走于斯,積淀了一些文字。這些文字碎片,或許能夠折射出贛州文化的五彩斑斕。正是如此,我期待將它們結集出版,冀望人們能于此體味贛州這個文化樣本的無窮魅力,并從中洞察中華文化的浩瀚博大與弦歌不絕。
這個集子,本是庚子初夏成稿。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延至今時付梓,倒也合時令。因為,2021年江西省文化強省建設推進大會在贛州召開。謹以此獻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