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shù)次仰望,無數(shù)次登臨,這矗立于贛江源頭、在河之洲的寶鼎——客家先民南遷紀念鼎。
作為文明昌盛、吉祥美好的象征物,數(shù)千年來,鼎在神州大地上并不罕見,但傲然屹立于大江之濱,尤其是地處三江交匯之要津的寶鼎,或許是獨此一尊。
贛州,這座千里贛江第一城,其形如千年靈龜,而這一地方正處于龜尾部分,于是,這江之源、河之洲便有了“龜角尾”這一形象化的名稱。究竟是什么原因,究竟是什么時候,究竟是什么人,把客家先民南遷紀念鼎安放于此?
翻開泛黃的書頁,一幕幕歷史畫卷如同幻燈片,盡管跨越時空,依然歷歷在目。自東晉以來,由于戰(zhàn)亂或者饑荒,中原漢民族曾經(jīng)先后五次大規(guī)模南遷。從中原來,到哪里去?從當時的交通工具看,先民們無疑走的是水路。他們過長江,進鄱湖,溯贛江而上,行至兩江交匯處的龜角尾,被眼前這方美麗的“在河之洲”吸引,遂棄船上岸,落地生根,成為客家人。后來,部分客家人從這里再次啟程,遷往閩西和粵東,乃至東南亞等異國他鄉(xiāng)。
龜角尾,這方神圣的土地,有幸成為了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贛州,這個有著“花洲”和“浮洲”美譽的秀美之地,有幸成為了客家民系的搖籃。2004年,當世界客屬第十九屆懇親大會在贛州召開,海內外客家人相聚客家搖籃時,客家后裔們很自然地想到,要在龜角尾興建一座圣壇,并鑄造一尊大型青銅鼎,以此紀念先民們那波瀾壯闊的南遷歷程。于是,在這水之源、河之洲,聳立起一座壇與鼎組合而成的豐碑。
客家先民南遷紀念壇呈圓形,半徑12.5米,基座借鑒北京地壇的建筑形制,寓意客家人根在中原。同時,由于地壇這一建筑形制舊時在地方州縣為社稷壇,借用這一形式,也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客家社會以農為本的特色。基座共分三層,象征著客家民系形成的三個階段,即形成于贛南,發(fā)展于閩西,成熟于粵東。基座的五級踏步則象征著歷史上客家人的五次大遷徙。紀念壇平面被均分為三個面,分別代表贛南、閩西、粵東這三大客家人聚居地,寓意三地對客家文化的發(fā)展發(fā)揮了同樣作用。紀念壇相對應的三組踏步,則象征著贛江、汀江、梅江這三條客家人聚居地的生命之源。
高高聳立于紀念壇第三層基座的青銅大鼎,即為客家先民南遷紀念鼎。大鼎的形制及紋飾設計參照了西周時期的大克鼎,圓形,高5米,直徑4.1米,重8噸。其三足象征著客家人以一種成熟的文化形態(tài),立足于贛、閩、粵三省。鼎腹鐫鑄著219個字的銘文,說明了鑄鼎的緣由、時間、地點,及其意義,記載了客家民系發(fā)展的歷史,敘述了客家人的事跡,頌揚了客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客家人的精神。青銅鑄就的寶鼎,因熔鑄著客家精神而有了魂魄,而變得豐實與深刻。
壇與鼎,一樣的古老,一樣的厚重,與一樣凝重的客家歷史融合在一起,不啻為一個絕配。在這客家先民們登陸南方重建家園的橋頭堡,在這連接著故土中原和客家人三大聚居地,“北瞻中土,東望八閩,南眺五嶺”的贛江源頭,偎依寶鼎,聆聽潺潺江水,踮足回望來時路,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壇載厚重,鼎鑄輝煌。”先民們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業(yè)績之燦爛,讓人倍感自豪,然而,“江濤后浪推前浪”,永不停息的客家人,于此壇此鼎中所讀出的,更多的是只爭朝夕、發(fā)憤圖強。這正如紀念鼎銘文所述,客家后裔們將借助壇與鼎,“秉吾客志,彰吾客魂,聚吾客心,昌吾華夏”,為中華文明的復興與強盛做出新的貢獻。
大言無聲,寶鼎靜靜地矗立于江邊,如同當年先民們棄舟上岸碼頭兩側蔥翠如斯的古榕,以其特有的莊重與典雅,彰顯著客家兒女開創(chuàng)美好明天的憧憬與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