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從城北郁孤臺下穿過,得悉旁側工地正在實施舊城改造。由于有圍欄阻隔,心里一直嘀咕,里面究竟是什么模樣?春節前的一個夜晚,圍欄門開了,里面燈火輝煌,一派繁忙的施工場景,于是信步而入。
這是一個大廣場,眼前呈現四賢坊、軍門樓和上井亭等三處主體建筑。借著燈光,靜靜打量著每一處新景。碰巧遇見負責此項工程的領導。聽他介紹,方知目前所見只是前庭,軍門樓后面還有一系列建筑,包括古街、府衙等。并且,這些建筑都是根據歷史記載和繪畫,按原樣修建。軍門樓兩側的城墻,還是原汁原味的呢。也就是說,這里將較為系統地展示古代贛州的核心風貌。
贛州曾有著輝煌歷史,由于地處“水上絲綢之路”要塞,北宋年間繁盛一時,躋身全國三十六大城市、四十四大經濟中心之列,與當時的首都開封齊名,時有“北有開封、南有贛州”之說。因為保存著大量宋代遺址,被專家稱作“宋城博物館”,有“江南宋城”的美譽。面對這座底蘊豐厚的古城,我越是深入了解,越是感嘆它的精妙絕倫。這是一座多么雅致的城市,它的規劃布局簡直無可挑剔?!叭轿鍘X八景臺”,三座山、五座嶺、八座亭臺,老贛州人耳熟能詳的諺語,直觀地展示出城內的重要節點;三十六條街七十二條巷,圍繞著一道城市中軸線,街道縱橫交錯,透視出昔日的繁華盛景,而瓷器街、柴巷等地名,分明可見當時便有鮮明的城市功能分區;護城河,以及清水塘、荷包塘等數十口水塘星羅棋布,令城市充滿靈動;福溝與壽溝組合成地下排水系統,讓這座兩江環抱的古城遠離了水患。城有山,就有了風骨;城有水,就有了靈魂。佇立在古城墻上,眺望遠方,我常常想,“大碼頭的水、二城門的風、光孝寺的鐘……”老贛州人掛在嘴邊的古城,會是怎樣風情萬種?
可惜,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古城贛州有幸留下的遺存已為數不多。正是如此,每每聽及“要是贛州古城保存下來了,不比麗江古城遜色”,內心不免悵惘。其實,凡事都要辯證地看,麗江古城風貌幸存,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偏僻。正如人跡罕至的地方每每存留著青山綠水,因為偏僻,所以長壽,這是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現實。贛州古城步步遭遇侵蝕,正是由于它顯山露水,太容易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當年北京古城的命運不也如此嗎?
任何措施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我們不一味責怪前人。因為,假定我們是前人,也可能會有相同的舉動。畢竟,一般而言,在破壞一座老城的基礎上建設一座新城,比在保護一座老城的同時建設一座新城,見效往往要快得多。畢竟,并非每個人都是梁思成那樣眼光長遠的建筑學家。
毋庸置疑,城市也有新陳代謝,后世建筑取代前人建筑,不能完全說不是順理成章的事兒。然而,一座魅力獨具的城市,總應該有它的個性;一個有歷史的城市,總應該有一些記憶。這些記憶便是舊時風貌,沒了它們作為載體,所謂的古城只能是寫在紙上、掛在嘴上,而無法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十年前,我曾在報端撰文吁請:“古文化資源一去不可再生,代表宋城文化的文物古跡已經不多,尤其是最能給人們以歷史文化感的連片的古街區,目前已所剩無幾。妥善地改造舊城區,保護宋城古文化,留住城市的記憶,應作為贛州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課題擺到突出位置上來。”我們不僅要善于建設新城,也要善于保存老城,唯其如此,城市的魅力才能得到彰顯。而對于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來說,后者有時更為緊要。
贛州是“江南宋城”,拿什么體現“宋城”元素?保護現有的,適當恢復舊有的,應該是重要路徑。令人高興的是,郁孤臺周邊歷史街區的保護性改造,傳統歷史建筑的修繕,軍門樓、四賢坊和府衙建筑的還原,宋代街市甬道的貫通,這個龐大的整體性復原計劃,將讓人們更清晰地見證“江南宋城”的風采。
“趙抃疏險灘,劉彝福壽惠千古;濂溪創理學,文山丹心昭四賢?!蹦曋馁t坊上的這副楹聯,不由得想起與這座城市富有淵源的諸多先賢,他們的政功墨跡讓贛州更加璀璨奪目、熠熠生輝??v觀歷史,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總有一些杰出人物身處時代的關節點,在其中穿針引線,人們稱之為“英雄”。城因人興,一座城市的興盛,往往離不開英雄書寫的傳奇?!八馁t坊”所銘記的,正是四位值得贛州人記住的人物。趙抃,北宋嘉祐年間任虔州知府,鑿通贛江險灘,凸顯了贛江的黃金水道地位,對繁榮贛州功不可沒;劉彝,北宋熙寧年間任虔州知軍,親自督建了福壽溝這一聞名中外的地下排水系統,至今仍造福贛州人民;周敦頤,號濂溪,與趙抃同時代,曾任虔州通判,理學開山鼻祖,《愛蓮說》即出自他的筆下;文天祥,南宋德祐年間任知州,當時元兵南侵,他在贛州組織義軍前往臨安勤王,詩作《過零丁洋》傳誦千古。
四賢坊旁的郁孤臺隱約可見,這座氣拔云天的名樓,也是贛州老城區讓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如同四賢坊一樣,郁孤臺也聯結著先賢,這就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我喜歡這座樓臺,并非出于它的孤高,而是它讓贛州城有了別樣的氣質,似乎有些憂愁,卻又充溢著以身許國的激情。辛棄疾這位身處亂世的愛國者,揮筆寫下膾炙人口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孩子在幼兒園首次登臺表演,便是朗誦這首蜚聲中外的名篇。奈何,很長時間,這座樓臺如同辛棄疾一樣孤郁高聳,旁邊沒有可與它相映生輝的古建筑。大約二十年前,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我與弟弟登上郁孤臺,拾級而上,遠眺皚皚白雪,體味辛棄疾“西北望長安”的郁悶,直嘆“賀蘭山上有樓臺,名喚郁孤少人來”。欣喜的是,不久的將來,旁側古建筑群將逐一恢復,從此稼軒不孤單!
四賢坊后面的軍門樓坐落在原址上,撫摩著發掘出來的古城墻,感慨油然而生:一座城市,總要有幾處令人牽掛的地方。贛州是讓我縈系于懷的,八境公園的幽徑、贛州公園的古榕,郁孤臺的高遠、龜角尾的蒼?!棵苛钗伊鬟B忘返。而今,古樸的四賢坊建筑群次第展現在眼前,這一定又是一個我常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