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簡集存(下)(張中行全集)
最新章節
- 第61章 《文言文選讀》選文解說(第三冊六十篇)(6)
- 第60章 《文言文選讀》選文解說(第三冊六十篇)(5)
- 第59章 《文言文選讀》選文解說(第三冊六十篇)(4)
- 第58章 《文言文選讀》選文解說(第三冊六十篇)(3)
- 第57章 《文言文選讀》選文解說(第三冊六十篇)(2)
- 第56章 《文言文選讀》選文解說(第三冊六十篇)(1)
第1章 漫筆欣賞第一講
一般人各有專業,于專業之外,有時想欣賞一些我國的古典名著。然而這類作品浩如煙海,有不少并且內容繁多,如《史記》一百三十卷,《昭明文選》六十卷,不但分量太重,而且常常古奧難解,想看而難得其門而入是個矛盾。解決的辦法是讀選本,甚至只讀其中的個別名篇。這類名篇,且不算詩詞曲,差不多都是有主題的大篇章,用現在的話說是命題作文,或標題作文。有標題,要扣緊主題寫,雖然在取材、布局、措辭等方面可以靈活,卻大致要遵守個規程。重要的規程有兩種。一是體裁方面的成例,就是說,寫賦要像賦,寫論要像論。二是篇幅方面的成例,就是說,體格要完整,布局要得體,合乎起承轉合之類的板眼。這類標題文章幾乎都是正襟危坐寫出來的,其中可欣賞可學習的地方自然不少。不過我們讀文言作品,如果總是在這個圈子里打轉轉,那就嫌不夠,說嚴重一點是會有所偏,會丟掉許多同樣值得欣賞值得學習的作品。
所謂同樣值得欣賞值得學習的作品,指的是“隨筆”“雜記”之類。這類作品絕大多數不是立意作文,當然也就很少先標題目,而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遇,有所感,有所思,并一時有興致,愿意把這短時間身心活動的痕跡留下來,于是拿起筆,順著思路,行云流水,從有興致的地方起,到興致消弱的地方止,而寫成為一篇小文。這類非命題,至少是不先有標題的作品,缺點像是形體零碎,不衫不履,而優點也正是規格不嚴,隨心所欲。因為這樣寫,作者不大有以文章建功立業的動機,從而就少盤算,不趨避,成篇之后就意境更真實,辭章不造作,讀者讀了會感到與作者更接近,受到的感染更深切。
這類作品也是古已有之,如《史記》記事后的“太史公曰”就是。不過發揚光大還是到中古,尤其是后來,其內容和名稱各式各樣,如“筆記”“隨筆”“雜錄”“札記”“題跋”“詩話”“詞話”以及“日記”和書信中的“小簡”等都可以算在內。這里為了以一名概其余,統稱之為“漫筆”。
漫筆,不同的體裁自然也有不同的寫法,如題跋不能離開所題的事物,日記必須記當日的事。但有個共同點,一般是篇幅不長而形體多變。這種貌似不嚴整甚至不嚴肅的文章有什么優點呢?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看,一是文章本身,二是讀者。
先談文章本身。這又可以分為形體和作用兩個方面。由“形體”方面說,漫筆的優點不過是兩個字,“靈活”。這不是標題作文,因而內容和體制就沒有過多的限制。通常是由觸景生情來。景是碰巧的經受、見聞,千變萬化,因而文章就上天下地,無不可談。談什么,不談什么,以思路為引線,由興致定取舍。這里面當然還有作者的修養,筆下的神奇。于是乘興而來,不拘陳規,由甲及乙,藕斷絲連,興盡便戛然而止。這樣寫成的文章,經常是篇幅短小,內容精粹,格局多變化,氣韻富有詩意。
由“作用”方面說,這類文章的優點是更容易表現作者的個性。我們常說,文章是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其實這句話并不完全對,比如漢朝夸耀名都的賦,后代很多吹捧活人的壽序,吹捧死人的墓志銘,以及所有代圣賢立言的八股文,就并不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當然以能表達思想感情為上,因為它可以把作者的真情實理告訴別人。從這個角度看,漫筆應該算是上好的文章,即使看來氣派不夠大,面孔不夠莊重。
再說從讀者方面看,也可以分作兩個方面,一是欣賞,二是學習。
先說“欣賞”。上面說過,這類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有不少優點,優點多自然宜于欣賞。加深一步追求,又不只是欣賞,西方哲學家笛卡兒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讀好書像是同高尚的古人談話?!甭P這類文章表現作者的面目最真切,我們讀它,常常會有面對古人的感覺,那么所得也就在欣賞之上了。
再說“學習”。現在當然不要求用文言寫文章,不過文白是一理,讀某種作品多了,熟了,在寫法上受到感染,有所領悟,吸收到自己的筆下,不只是應該的,而且是必然的。這又可以分為低和高兩種意義。所謂低是學它的靈活,體裁多樣,題材多樣,筆法多樣,天地廣闊而限制少,容易入門。所謂高是興至提筆,信手拈來,像是毫不檢點,成篇后卻完全合乎法度,這用舊話說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如果能夠這樣,所得又不只是欣賞幾篇文章了。
上面是概括介紹漫筆的性質。為了欣賞,我們自然要找一些作品來向大家介紹。這類作品很多,作為舉例,只選五篇:一、蘇軾的一篇游記;二、黃庭堅的一篇題跋;三、陸游的一篇日記;四、歸有光的一篇小簡;五、王士禛的一篇詩話。這一講介紹前兩篇,下一講介紹后三篇。
第一篇是從蘇軾的《東坡志林》里選來的,題目是《游沙湖》。文字是這樣的: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是日劇飲而歸。
文章相當短,不足二百字。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是北宋后期天才最高成就最大的作家。作為人方正坦率,因而在官場多次受打擊。這篇《游沙湖》是他貶官黃州期間寫的,大約在宋神宗元豐六年前后。黃州,在現在湖北省黃岡縣。
文章由到沙湖相田寫起,相田就是看看田地好壞。為什么要買田呢?因為貶官的生活很窮苦,要自己種田增加點收入。相田得病,當然要求醫,于是寫到龐安常。龐安常名安時,黃州附近蘄水縣人,是當時有名的醫生,不只醫道高,而且有不少醫學著作,《宋史·方伎傳》里有他的傳。得病求醫,這平淡無奇。但筆鋒忽然一轉,像是平靜的水面忽然掀起波濤,變為寫異人異事:一方用手代口,另一方用眼代耳。這樣一來,靜的動了,枯燥立刻變為風趣。以下病好了,與龐安常難免有些交往,但作者披沙揀金,只寫同游,于是毫不費力地開辟另一個天地,清泉寺。游清泉寺,筆法尤其值得注意。照常規,重點要寫殿堂、佛像等等,尤其不能放過王逸少,也就是王羲之的洗筆泉,可是偏偏略過,而寫似乎關系不大的寺外小河,蘭溪。寫蘭溪也不是正面描畫,而是取新奇而舍一般,只抓住“溪水西流”。接著由向西流像是不得不然地生出妙文,一首《浣溪沙》。這首詞意境優美,語句清新。分上下兩片。上片前兩句,“山下蘭芽短浸溪”寫溪內,清淺的水中有蘭草;“松間沙路凈無泥”寫溪外,濕潤的沙地上有松林。這是照相式地寫景,即使像,終歸是身外的靜物,可能不關痛癢,于是緊接著加了第三句,“蕭蕭暮雨子規啼”,身外的景物有了情分,活了。我們都知道,子規是杜鵑,杜鵑啼血是愁苦的象征,在這樣的景色中有杜鵑啼,而且是在暮雨中,人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我國文學評論認為“情景交融”是寫作的高妙境界,以上三句由于第三句用了暮雨鵑啼一點染,正是到了這個境界。以下轉入下片三句,依照常規,要用另一種題材,或從另一個角度,進一步描述上片的意境??墒侨f沒想到,竟轉了個一百八十度,換為寫曠達?!罢l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意思是長保青春并非不可能,那就沒有愁苦的必要了。因為是這樣,自然值得深入一步說,這照傳統習慣,最好是引古典,于是借來白居易詩,可是用反意,說:“休將白發唱黃雞”,不要在老年時期歌詠青春易逝的詩,輕快地作了結束。白居易的詩題目叫《醉歌》,是作州官時寫給歌妓商玲瓏的,內容是消極的,其中有這么幾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說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時間過得太快,富貴和青春一轉眼就喪失,總之是人生如夢,好景不常。蘇東坡這里引其詩而不用其意,見識顯然高一籌,真可說是出奇制勝了。到此,景和情都寫完,可是游玩的歷程總嫌過于簡略,所以歌之后加一句“是日劇飲而歸”,盡情喝了酒,其中自然有不少周旋,不少歡樂,這都留給讀者去想象,也就是常說的余韻不盡了。
以上按原文次序談了語句的意義以及各部分的寫法特點。為了更深入地欣賞,還應該從整體看看。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文筆的靈活自然,二是見識的不同凡俗。先說文筆,是以興致為準繩,能夠巧妙地選材、布局,隨心所欲地描繪。筆鋒所至,好像沒有計劃的散步,沿路前進,并漫不經意地走上另一條岔路,有所遇,興致高就多看,興致低就少看或不看,興盡而止。這樣行所無事,寫出來卻簡練而美妙,真可說是出神入化了。再說見識,貶官受氣是苦事,可是文章到處流露出,作者看得開,頂得住,能夠隨遇而安,心境坦然。這種曠達的態度,一方面是自己涵養深厚的寫照,一方面是對于朝廷不合理的處置的嘲諷,與怨天尤人、痛哭流涕的乞憐態度正是不可同日而語了?!队紊澈愤@篇短文就談到這里。
第二篇是從黃庭堅的《山谷題跋》里選來的,題目是《跋子瞻〈木山〉詩》。文字是這樣:
往觀明允《木假山記》,以為文章氣旨儀莊周、韓非,恨不得趨拜其履舄間,請問作文關紐。及元祐中,乃拜子瞻于都下,實聞所未聞。今令其人萬里在海外,對此詩為廢卷竟日。
這一篇更短,不足七十字。作者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也是北宋后期的大作家。他和蘇東坡是好朋友,遭遇也相似,多次被貶到邊遠地區作小官。本篇提到蘇東坡在海外,顯然是宋哲宗元符初年,蘇東坡被貶到海南島時期寫的。那時候,黃山谷被貶為涪州別駕,住在戎州,這兩個地方都在四川,離海南島很遠。兩個人相距如此之遠,又都不得志,所以看到蘇東坡的《木山》詩,不由得產生思念之情和感慨,寫了這篇跋。文中的明允是蘇東坡的父親蘇洵,也是著名的古文家,他有一座殘木形成的具有三個山峰的假山,于是寫了一篇《木假山記》。文章是以物寓理的寫法,理是贊嘆殘木飽經患難后能夠獨存。當時的著名詩人梅堯臣看見這篇文章,寫了一首歌詠的七言古體詩。后來蘇東坡的侄子蘇千乘得到一座有五個山峰的木假山,于是蘇東坡用梅堯臣詩的原韻為侄子寫了一首《木山》詩。這首詩的序提到他父親寫《木假山記》,所以跋從蘇洵及其《木假山記》寫起。寫蘇洵,著重抒發景仰之情:認為文筆高妙,像古人,所以當年想拜為老師,學寫文章的訣竅。履、舄都是鞋,在履舄間拜,比說到跟前行禮更文雅,更形象,可是沒做到,所以說“恨不得”。這“不得”是引線,要用它引出“得”來,就是到宋哲宗元祐年間,在汴京得與蘇東坡交好。這時期,蘇作翰林學士,黃作史館的官,來往頻繁,由黃方面看是所得出乎意料的多,所以說“聞所未聞”,隱含著比拜見老蘇收獲更大的意思。行文到此,心和筆都集中到蘇東坡身上,于是水到渠成,不能不想到,這樣高尚的人竟流放海南島,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傷心到了極點,所以“廢卷竟日”,連書也看不下去了。這樣陡然結束了全文,是種種情懷讀者自可意會的寫法。意會什么?有明暗兩面:明面是蘇東坡的悲慘遭遇,暗面是自己的悲慘遭遇,千頭萬緒,正是一言難盡了。
這篇短跋,就寫法說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題與文的關系。文無定法,在題與文的關系方面也可以靈活:大題可以小作,小題也可以大作;文與題可以明連,也可以暗連;可以扣緊題目寫,也可以離開題目寫。這篇跋是離題的寫法,說跋《木山》詩,文中卻沒有評論詩的什么話??墒悄阏f他走了題嗎?又不然,因為文中的種種情懷都是“對此詩”而生。這就是既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不即不離的妙筆。二是內容以抒情為主線。字面是敘事,著重表達的卻是濃厚的感情。篇幅不長,可是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的眼淚,我們讀了反而覺得內容很重,這就是用小本錢做了大買賣。文學藝術的種種形式都要求輕輕點染而有無窮韻味,本篇正是這樣的大手筆?!栋献诱啊茨旧健翟姟愤@篇短文就談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