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寧負卿心登仙路 上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或生而不同,亦不外乎帝王將相、販夫走卒,縱然高下有別,但生而為人,也自有喜樂哀愁,再經于塵世顛倒浮沉百十載,遍嘗生老病死諸般苦處,終于化為一抔黃土,從此并無不同。
人道渺渺,無盡無窮,這便是天地至理,亙古不變的法則。
然人非死物,難免七情六欲,自然心存畏懼、心有不甘。于是,人開始畏懼死亡、畏懼死后的茫然無知。于是,人心有不甘,開始期盼續命延壽,至乎不死長生。
世人的道理有時候就是簡單至極,無非是有人想了,便有人去做,遠沒有“人道渺渺”這般的玄機宿理來的復雜。
日月星辰流轉不息,風雨雷電交替更迭,又不知過了多少歲月,人才驀然驚覺,那早已遠去的畏懼、不甘,依然那么清晰分明。而曾經渴望的東西,就在“當歷史變成傳說,傳說變為神話”這句貌似禪機的話里遺落。
傳說中,上古有志者,或靜臥東海山石,憑滄海以觀日月,餐風雪又飲露霞;或行于西簏古地,步棧道綿延萬里,翻云脊呼嘯林泉。或安靜而處,一沙一石、一花一樹均體悟于心;或游戲塵世聽風淋雨,陶然于歲末枯榮、四季更替的自然之趣。
在世人眼中,這些奇人異士早已超脫生死界限,無不身懷莫大威能,動則引風為伴、聚云相隨,靜則匯沙成塔,點石成金。世人以其成仙成圣頂禮膜拜,求驅災避禍、子孫太平,求延年益壽、安享長生。
然仙道莽莽,非凡人可見,自當又有另一番說辭。
上古修行之士故老相傳,其事雖不可考,但也從中透出些許端倪。鴻蒙初開之時,本無青天厚土,有混沌之氣分為清濁,陽清上升為天,陰濁下沉為地,今時人世所處正是濁氣匯聚的一方厚土。相傳厚土之上,扶搖萬里,更有清氣所化的青冥之地,自成一界,名曰九天。
九天之上,方是真仙所在。至于人間修行之輩,不過勉強會些調運天地玄力的小巧法門,距離真正不死不滅的真仙之境,相差何止天地之別。當然,塵世修行者也多有大智慧,其中不乏心胸坦蕩的有識之士,且不論對“妄冒仙名,天心難測”的恐懼,單只是“成仙成圣”的好大名頭,就不是硬充厚顏便能安然自處的。
是時練氣士、散仙人、修行客諸多有別于真仙的名號逐漸流傳開來,但若何人真想起一個囊括所有修行法門,得到眾人認可的稱呼,卻遠非輕易能夠達成的。于是,有人尋山訪友遍邀同道,有人字字珠機反復思量,一切只是為了這個族群這種認同,只道“出世散修客,練氣修真人”,既然修行所求是那不死不滅的真仙之境,姑且就稱其為修真吧。
至此凡人始知仙凡有別、相距天地,實如深淵巨塹,遙不可及。一柱青香上難感天,磕頭跪拜下難感地,惟將希望徹底傾注在世間修真之士的身上,哪怕所求之事,十應一二,終也是好的。對這些凡夫俗子來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中,求的只是三餐溫飽并無奢望太多。或許他們眼中,這些并不遙遠的修真人才是世上的真仙。
仙道莽莽,其實仙凡之別也不太遠。修真之人只需跨過仙路,甚至無需經歷早已被人傳得神而又神的引仙天劫,就可飛升九天,修成不死不滅的真仙正果。而仙路的所在,就是位于距離九天最近的接天峰上。
接天峰,峰高萬仞,云煙三千里,山上終年積雪。此處乃一座巨大山脈的最高峰,相傳太古之時,清濁才分,天地尚有一處銜接,天上仙人目睹凡人之眾,多如恒海之沙,雖道仙威難測,卻也懼怕過多凡人登上九天,惹出無端禍患,于是派重、蔾二仙斬斷天地連接。
這一斬雖是仙意如此,但于凡夫俗子也無異江河傾覆、天崩地陷,一時不知天上喪了多少仙脈奇根,地上害了多少生靈性命。幸好仙人自作罪斷無可罰,凡人茫茫未知因果,亦無所怨,只可惜了好大一座九天仙山墜落凡塵,徒嘆奈何。
其后,仙人始有覺悟,知這凡塵一界雖無可陳可道之奇,卻也當真便是青冥九天之根本,只好以通天手段,抽陰濁為基土,化陽清為石木,筑仙路續在天地斷裂之處,再以數位上古真仙刻銘文符箓無數,加諸多禁制,方達絕凡夫登天、卻不阻濁氣升騰之效。如此,
仙路之下,成就了今時今日的接天峰。而接天峰所處山脈,正是由九天墜落凡塵占地八千里的蒼茫山脈,人稱仙路山。
這一日,接天峰上迎來它自萬年以降的第一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