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蔀通辨
十二卷。明陳建撰。其學以朱學為宗,反對王守仁的心學。主要著作有《皇明后信錄》、《經世宏詞》、《陳氏文獻錄》、《西涯樂府通考》等。當時王守仁心學盛行。他“憂學脈日紊”,乃取《朱子年譜》、《行狀》、《文集》、《語類》及朱熹與陸九淵兄弟往來信札,逐年編輯,并對以往《朱陸編年》二編進行修改,稿本修改六七次。終于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成書,題名《學蔀通辨》。全書分為《前編》、《后編》、《續編》和《終編》,每編又自分上中下。他在此書的《總序》中認為,自陸九淵以來,引釋入儒,陽儒陰釋之風很盛,到王守仁師徒更是推波助瀾,加之王守仁等人造作朱熹“早異晚同”說,致使儒學正宗的朱學受到佛學“異說”的遮蔽,而失其正。造成“儒佛混淆”,“朱陸莫辨”的學術“蔀障”。故他憤然究心通辨,要專明一實,以扶三蔀。此書的《前編》辨駁朱、陸“早異晚同”說,以明朱、陸“早同晚異”之實。他認為,朱子早年嘗出入禪學,與陸九淵是未會而同,故朱、陸之學早年并非異而是同。朱子中年時方認識陸九淵,其學說多去短集長,疑信參半。朱、陸晚年相互指斥,“冰炭之甚”,陸九淵卒后朱熹“排之尤明”。《后編》批評陸、王心學“陽儒陰釋”。他站在朱學的立場,批評陸、王心學為“佛禪”、為“援儒入佛”、“借儒以掩佛”、“陽儒陰釋”。指出陸九淵的“宇宙無窮之說”、“吾心宇宙之說”與佛教禪宗的“佛性”、“法界十方世界”一樣,“一言而該禪學之全”。他還認為,明初的陳獻章發揚了陸九淵的“宇宙之旨”,把佛禪的“作弄精神”推向極端。《續編》論佛學近似惑人之實。《終編》講圣賢正學不可妄議。在王學盛行時,陳建撰此書對它進行批評,其思想頗有影響。有《西京清麓叢書讀編》本,《聚德堂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
·7.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