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評:熱在上午,責之陽氣,斯為不易之理。惟虛而發熱,當或有形寒見證。此病本尚未咳,咳則升柴不宜用也。
寒邪傷陽,亦每多上午寒熱。
泄為脾病,嘔為胃病,脾胃屬土,居中而司升降。脾宜升,不升則泄;胃宜降,不降則嘔;土衰則木橫,木橫而土益衰。高年當此,頗慮土敗木賊。古人治肝,當先實脾。況茲土弱,尤當先補其中,稍佐平肝可也。
理中湯 加茯苓 橘餅
詒按:案語理明詞達,方法切實不浮。但既有嘔惡見證,則半夏似不可少。擬再加木瓜、白芍、砂仁。
鄧評:治肝實脾,原為脾土弱者而設。方于平肝一面自嫌疏漏,柳師增味頗合,如烏梅、防風、白蒺藜、金鈴子、吳萸、川連等味,均可臨時選用。
孫評:木橫則土益衰,所以柳氏加瓜、芍平肝,于土亦有益。大有見解
有時驚悸,有時肌肉頑木,或一日溏泄數次,或數日一大便而堅干,惟小便常紅。此心氣郁結,脾氣失運,失運則生濕,郁結則聚火,火則傷津,濕則阻氣,而氣機不利矣。擬荊公妙香散加味,以補益心脾。
山藥 洋參 黃芪 茯神 赤苓 桔梗 炙草 遠志 麝香 朱砂 木香 川連麥冬
上藥為末,用藿香陳皮湯泛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詒按:專主心脾立論,思路精確。
鄧評:此癥心肝有亢火,脾家聚濕飲,大便之或泄或結,即濕與火之造偏也。 引用是方,不免泥古。惟心脾虛而郁結者為宜,于此病則未必中窾。擬苓桂術甘湯加川連、蒺藜、陳皮、白芍、遠志、首烏。
血不養心,則心悸少寐;胃有寒飲,則嘔吐清水;虛火爍金則咽痛,肝木乘中則腹脹。此時調劑,最難熨貼。蓋補養心血之藥,多嫌其滯;清降虛火之藥,又恐其滋;欲除胃寒,慮其溫燥劫液;欲平肝木,恐其克伐耗氣。今仿胡洽居士法,專治其胃,以胃為氣血之鄉,土為萬物之母,一舉而三善備焉。請試服之。
黨參 冬術 茯苓 半夏 棗仁 扁豆 陳皮 山藥 秫米
詒按:于無可措手中,尋出養胃一法,自屬扼要之圖。擬再加木瓜、白芍以和肝,竹茹,麥冬以清肺,似更周匝。
鄧評:此種醫案,便覺強做無歸束,參合癥情,總由木火郁沖,宜增疏泄之品治之,方內山藥、黨參,尚嫌其滯。
孫評:牡蠣一味,似屬妙品。
骨格瘦小,先天元氣不足。夏秋寒熱,至今不已,脈細數弱,氣血兩虧。頭不痛而但身痛,或口沃清水,此胃陽虛憊也。當商溫補,仿東垣法。
黨參茯苓 陳皮 桂枝柴胡 黃芪半夏 神曲 當歸 干姜砂仁
詒按:少陽生氣被郁,故寒熱不已。東垣升陽益胃法,用之恰合,加于姜者,助胃陽也。
鄧評t脈既細數,似宜兼養營陰。不及轉方為妥善。
孫評。認定身痛想法,此系久病。若暴感,宜疏邪而不宜補。
似可從原方增白術。
再診;前方補中益胃,溫衛氣,開腠理,諸恙皆減,仍依前法。
前方去神曲 干姜加白術 白芍
衛氣虛則灑灑惡寒,營氣虛則蒸蒸發熱。營衛并出中焦,總以脾胃為主。補脾胃則金有所恃,不必治肝而肝自馴矣。
黨參 冬術 當歸 川貝 黃芪 茯苓 白芍 陳皮玫瑰花
詒按;為虛損證,探原立論,方亦精到。
鄧評:觀方論,似挾肝經之氣火,荊金致咳、乘中作脹之義。
營陰內虧,頭眩心嘈,下午微寒內熱,能食無力。胃'中有熱則消谷,脾虛氣弱則無力也。
黨參 沙苑 茯苓 川連 棗仁 知母 女貞子 白芍 冬術 麥冬 竹茹
詒按:此虛損初萌之侯,因脾虛氣弱,未便滋補耳。
鄧評:此癥究屬陰虛為重,既以善消能食,冬術宜易生地。
左脈空大,腎水虧也;倦怠無力,脾氣弱也;食少則陰虛,陰虛生內熱,證屬內傷。
補中益氣湯加黑山梔 白芍
另六味丸每朝服四錢
詒按:補中益氣補脾氣,六味補腎陰,立法頗切實。惟左脈空大,方中升柴兩味,尚宜斟酌耳。
鄧評,左脈空大,不但腎水虧,更知肝陽旺,若再投以升柴,深恐陽升至極,而卒致暈厥矣。
孫評,陰虛內熱,黑梔當商,易骨皮何如?
思慮傷脾之營,勞碌傷脾之氣。歸脾湯,補脾之營也;補中益氣湯,補脾之氣也,今將二方,并合服之。
黨參 黃芪 冬術 茯神 歸身 炙甘草砂仁 棗仁升麻 柴胡 木香 半夏 陳皮
詒按:同是脾病,而病原用藥,確有氣營之別。一經指點,便覺頭頭是道。
鄧評;方用棗仁之酸斂,想由神魂不寧。然勢必難任升柴,還望商諸博雅。
孫評:傷營則午后內熱,傷氣則倦怠乏力。'
腎氣虛逆,非滋不納;脾弱運遲,滋則呆滯。然則如何而可?日補腎之陽,即可以轉運脾氣。從仲景腎氣丸化裁。
熟地附子三分炒五味子 茯苓 山藥 肉桂心 麥冬元米炒 牛膝鹽承炒山萸肉 陳皮紫石英 補骨脂鹽水炒胡桃肉
詒按:補腎即可補脾,益火以生土也,用腎氣丸恰合。
鄧評:若肝腎無亢火者,惟以此法為上策。經是加減,較原方更覺切實。
孫評t須看其將兩面合成一氣之法。
久病之軀,去冬常患火升。交春木旺,肝膽陽升無制。倏忽寒熱,頭面紅腫,延及四肢,掀熱癢痛,殆即所謂游火游風之類歟。匝月以來,腫勢已減。四五日前,偶然裸體傷風,遂增咳嗽音啞痰多,口干舌白,續發寒熱,胃氣從此不醒,元氣愈覺難支,風火交煽,痰濁復甚,陰滓消涸,陽不潛藏。此時清火養陰,計非不善,抑恐滋則礙脾;化痰扶正,勢所必需,又恐燥則傷液。立法但取其輕靈,用藥先求其無過。
北沙參 知母 鮮生地 蛤殼 海浮石 蟬衣 豆卷 青果 海蜇 地栗 百合
另珠粉朝晨用燕窩湯送下三分
原注:上方《金匱》百合知母地黃湯,合本事神效雪羹,取其清火化痰,不傷脾胃} 生津養液,不礙痰濕。酌古參今,歸于平正。
詒按:議病用藥,均歸精細,躁心人不能領取也。
鄧評。風火交煽,恰合此病題旨。然不祛風,而但清火,其病根必不除,否則亦冀其敷衍而已。
紫菀、款冬,應可加入,就舌白論,即蜜炙姜、橘,亦為需用。
孫評;豆卷似不若桑葉之妙。
中風 門
兩手關脈,皆見一粒厥厥動搖之象。此土虛木勝,內風動躍之候也。左半肢體,麻木不仁,頭眩面麻,病屬偏枯,慮延仆中 首烏 當歸 白芍 茯苓 陳皮 秦艽 菊花 天麻 石決明 鉤鉤 刺蒺藜 桑枝 鄧評:論病有卓識,立方亦精到。 再診{動搖之脈大減,內風有暗熄之機,左手屈伸稍安,左足麻木未和。擬補腎生肝,為治本之計。
地黃飲子(地、山萸、斛、蓯、桂、附、麥冬、姜、五味、菖蒲、遠志、茯、巴戟、大棗。)去桂附
詒按:未雨綢繆,故易于奏效。兩方用藥,亦能與病機宛轉相赴。
鄧評:前方既已中窾,再診何必更張。
孫評:原方有薄荷。
體肥多濕,性躁多火。十年前小產血崩,血去則陰虧而火亢,肝風暗動,筋絡失養,已非一日。去秋伏暑后變三瘧,瘧久營衛偏虛,遂致風痰擾絡,右半肢體麻痹,而為偏廢之象,調理漸愈。今但右足麻辣熱痛,痛自足大指而起,顯系肝經血虛失養。據云腿膝常冷,足骱常熱,此非足骱有火,而腿膝有寒也。想由濕火乘虛下注,故痛處覺熱,而腿膝氣血不足,則覺寒耳。至于左脛外廉皮肉之內,結核如棉子,發作則痛甚,此屬筋箭,是風痰瘀血交凝入絡而成。與右足之熱痛麻辣不同。今且先治其右足。
生地 阿膠 五加皮 歸身 木瓜 天麻 冬術 獨活 絲瓜絡 牛膝 茯苓 萆薢 詒按:論頗明透,方亦平穩。
鄧評:冷熱異處,論歸一貫。左右雖各異狀,方藥實堪并治。
年已六旬,腎肝精血衰微,內風痰涎走絡,右偏手足無力,舌強言澀,類中之根萌也。溫補精血,兼化痰涎,冀免偏枯之累,然非易事也。耐心調理為宜。
蓯蓉 巴戟 茯神 木瓜 半夏 枸杞鹽水炒 遠志甘草湯制 海風藤 茱萸酒炒牛膝 杜仲鹽水炒
詒按:此與下條均因有類中之萌,作未雨綢繆之計,故用藥力求平穩,不敢喜事以邀功也。
鄧評:老年得此,務須溫補兼化為治。
方從地黃飲子加減,殊有斟酌。
腎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腎肝精血衰微,筋骨自多空隙,濕熱痰涎,乘虛入絡,右偏手足無力,舌根牽強,類中之根。溫補精血,宣通經絡,兼化痰涎,守服不懈,加以靜養,庶幾卻病延年。
蓯蓉 黨參元米拌炒 牛膝 半夏 杞子鹽水炒 陳皮 續斷茯苓 巴戟 桑枝
又丸方:
蓯蓉二兩酒煮爛搗入 黨參三兩元米炒 熟地四兩砂仁末陳酒拌 麥冬二兩去心元米炒 棗仁三兩炒研 巴戟三兩鹽水炒- 歸身二兩酒炒 萆薢三兩炒 首烏四兩制炒 茯神三兩 牛膝三兩鹽水炒半夏二兩 天冬二兩去心元米炒陳皮二兩五錢 杜仲三兩鹽水炒 虎骨三兩炙 菖蒲一兩 杞子四兩鹽水炒
上藥各選道地,如法制炒,共研細末,用竹瀝四兩、姜汁三兩,搗入,再將白蜜為丸,如黍米大,用磁器裝好,每朝服五錢,開水送下。
鄧評;方論均平正通達,與上一案大略相同,蓋用古期乎能化者。
丸方更為周匝。
孫評:右偏手足無力,有由脾胃氣衰,夾痰入絡者,用玉屏風散,溫膽湯而愈者,又是一格。
痿 痹 門
先天不足,骨髓空虛,常以后天滋補栽培脾胃,脾胃得補,濕熱壅滯,形體驟然充壯,而舌本牽強,兩足痿軟,不能行走,上盛下虛,病屬痿壁。經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是也。今擬法補先天之精氣,強筋壯骨,以治其下;扶后天之脾胃,運化濕熱,以治其中。然必耐心久服,確守弗懈,庶克獲效。倘朝秦而暮楚,恐難許收攻也。
熟地四錢 附子三分煎汁炒 茯苓三錢 牛膝一錢五分鹽水炒 桑枝一兩虎脛骨炙三錢川斷二錢酒炒 巴戟三錢鹽水炒 黃柏一錢姜汁炒 蒼術一錢五分 萆薢二錢鹽水炒 竹瀝二十匙 姜汁一匙 另洗方:獨活三錢 當歸五錢 紅花一錢 陳酒糟=兩 豬后腳骨二只蔥白頭三個煎湯日洗一次
詒按:此等證本難奏效,其立方仍從丹溪虎潛法加味,用藥固未嘗不切當也。
鄧評:先天未足,濕熱已壅,此種弊端,醫家最易犯及,直可以東垣清燥湯治之。
伏熱留于肺胃,胃熱則消谷易饑,肺熱則躄痿難行,熱氣熏于胸中,故內熱不已。延今半載,節屆春分,天氣暴熱,病加不寐。據述先前舌苔黃黑,今則舌心干紅,其陰更傷。仿仲景意,用甘寒法。
生地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茯神三錢 棗仁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滑石三錢 夜合花五分 沙參三錢百合一兩 泉水煎服
詒按:《金匱》百合病篇,有以百合配知母、地黃、滑石等法,此方即用其意。
鄧評:痿躄一癥,本屬陰虛挾濕熱居多,甚且有夾內風者。今見舌干易饑,是風火內擾,有灼陰化燥之象,無濕壅之咎,故立方專主甘寒,以養陰清燥為主務。
再診。經云:肺熱葉焦,則生痿跫。前方清心肺而退熱,已能起床步履。但夜不安寐,是腎氣不交于心,陰虛陽亢故也。清金麗水,取坎填離為治。
生地天冬麥冬棗仁 山藥 玄參沙參 洋參 百合 另虎潛丸三錢
詒按:經云:肺熱葉焦,則生痿躄。又云:治痿必取陽明。經訓照然,守此二語,治法不外是矣。
鄧評:不寐癥每多挾痰,或可參入二陳,一或用半夏秫米法,而于大劑甘涼內,增此區區之辛燥,當無劫液之弊。
此丸為治痿之專方。
三診;陰虛未復,夜寐未安,熱退不清,仍宜養陰。自云腹中微微撐痛,此屬中虛。治當補益脾陰,兼清心肺之熱。
生地沙參 洋參 山藥 麥冬棗仁薏米 茯神 甘草 白芍赤苓百合
另歸脾丸
鄧評:腹之撐痛,固屬中虛木乘,抑或前方純用甘寒之咎乎。
擬去洋參、山藥,增陳皮、木瓜、金鈴子。
冷雨淋背于先,竭力鼓棹于后,勞碌入房,挾雜于中,病起身熱咳嗽,至今四十余日。痰氣腥臭,飲食能進,臥床不起,形肉消脫,是肺先受邪,而復傷其陰也。經云:陰虛者陽必湊之,肺熱葉焦,則生痿蹙。又云t一損損于肺,皮聚毛落,至骨痿不能起床者死。合經旨而互參之,分明棘手重證矣。
沙參紫菀茯苓地骨皮川貝玉竹薏仁
另八仙長壽丸四錢
鄧評:腎虛精虧,邪乃深入,癥情至此,固亦難矣。計惟四十余日,飲食能進,養陰散邪并投,猶可冀幸萬一,當時立方,非不善也。竊思如葛氏保和湯,或者較能著力耳。果系入房受寒,而正氣未至竭盡者,則麻、辛用于地、麥、五味內,尤屬切實。
再診:肺為水源,百脈朝宗于肺,猶眾水朝宗于誨也。肺熱葉焦,則津液不能灌輸于經脈,而為痿蹙。、臥床不能行動,形肉消削,咳嗽痰臭,舌紅無苔,脈細而數。是皆津液消耗,燥火內灼之象。考經論治痿獨取陽明者,以陽明主潤宗筋,胃為氣血之源耳。今擬生胃津以供于肺,仿西昌喻氏意
沙參 阿膠 杏仁 甘草 玄參 火麻仁 天冬 麥冬 玉竹 茯苓 桑葉 枇杷葉
詒按:議病立方,深合《內經》痿論之旨。
鄧評:據此苔脈,火灼陰損已極。然風寒究竟閉郁,倘痰粘厚而腥臭重者,如萎蕤湯法,亦可出入仿用乎。愚不揣鄙陋,粗備法則,以侯有識者采擇。
三診;投清燥救肺法,病情稍安,仍宗前制
桑葉 杏仁 麥冬 川貝 百合 玄精石 阿膠沙參 玄參 枇杷葉 野茭白根
鄧評:迭次三診,方法平穩有余,但可以扶持時日,未必能拔除根蒂。噫,殆亦限于時勢迫促耶。
孫評:用茭白根,諒因腥氣未清。仍參紫菀、薏仁何如?
長齋廿載,精血久枯;大雨淋身,濕侵入骨。腿股疫重,不能舉動。法以宣通關節,佐以養血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