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9章 喻氏《解后須知》

  • 專治麻痧初編
  • 佚名
  • 545字
  • 2015-12-26 18:10:24

喻氏嘉言曰∶蓋凡人當感后身中之元氣已虛,身中之邪熱未凈,于此而補虛則熱不可除,于此而清熱則虛不能任,即一半補虛,一半清熱,終屬模糊不得要領。然舍補虛清熱,外更無別法。當細辨之。補虛有二法一補脾,一補胃。如瘧痢后脾氣衰弱飲食不能運化,宜補其脾。如傷寒后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生,宜補其胃。二者有霄壤之殊也。清熱亦有二法∶初病時熱為實熱,宜用苦寒藥清之,大病后之熱為虛熱宜用甘寒藥清之。二者亦霄壤之殊也。人身天真之氣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虛,生津液即是補虛,故以生津之藥合甘寒清熱之藥而治感后之虛熱,如麥門冬生地黃牡丹皮人參梨汁竹瀝之屬,皆為合法。河間每用天水散以清虛熱,正取滑石甘草一甘一寒之義也。設誤投參 苓術補脾之藥為補,寧不并邪熱而補之乎。至于飲食之補,但取其氣不取其味,如五谷之氣以養之,五菜之氣以充之,每食之間便覺津津汗透,將身中蘊蓄之邪熱以漸運出于毛孔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于用肥甘之味以補之,不思油膩阻滯經絡,邪熱不能外出,久久充養完固,愈無出期矣。

前哲有鑒于斯,寧食淡茹蔬使體暫虛,而邪易出乃為貴耳。

德按∶《內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物理論》云∶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養生之術,常令谷氣少,則病不生。谷氣且然,況五味饜飫為五內之害乎。

龍集庚寅十二月望十六日辛亥寫成。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赞皇县| 武乡县| 娄底市| 郸城县| 襄汾县| 茂名市| 仲巴县| 深州市| 九江市| 寿宁县| 改则县| 宜兰县| 永新县| 开江县| 修文县| 巩留县| 静宁县| 乌兰察布市| 洱源县| 花垣县| 巫溪县| 吉安县| 新巴尔虎右旗| 贵溪市| 潮安县| 韶山市| 宜丰县| 神池县| 沙河市| 临武县| 平邑县| 松原市| 沙坪坝区| 商丘市| 凉山| 泰宁县| 麻栗坡县| 龙泉市| 威信县| 紫金县| 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