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蕩寇志
免費

清代長篇章回小說,又名《續(xù)水滸傳》,共140回,又附“結子”1回。作者俞萬春(1794~1849),字仲華,別號忽來道人,浙江山陽人。《蕩寇志》始寫于道光丙年(1826)成于道光丁未(1847)年。全書接續(xù)金圣嘆《水滸傳》70回本。敘寫朝廷管營提轄陳希真之女陳麗卿被高衙內所逼,逃離京都。父女二人投奔親戚劉廣,又結識劉廣姻家官軍將領云天彪,由于奸臣逼迫,他們不得已在猿臂寨“落草”。但他們“尊王反寇”,專門勾結官兵,民困攻殺梁山泊起義軍。后在云天彪引薦下,為朝廷錄用。最后與官軍張夜所部一道大破水泊梁山、擒獲一百零八將,非死即誅。小說對梁山農民起義軍極盡污蔑之能事,給他們加上“倡為盜首、潛蓄異謀、怙惡不悛、罪大惡極”等罪名。斥之為“洗滌百姓的殺人放火之徒”。而對陳希真、張叔夜等人則極盡美化之能事。男的仙風道骨、儀表堂堂;女的艷媚無雙、清麗可人。他們本領超群、所向無敵。《蕩寇志》充分表達了地主階級的思想感情,迎合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它一出籠立刻被奉為經典之作,得到統(tǒng)治階級的青睞和稱頌,是一部否定和仇恨農民起義的代表作。作品雖情節(jié)較呆板,藝術效果也不真實,但寫作嚴謹,文筆準確、流暢、人物刻畫形象貼切。此書咸豐三年(1853)初刊,后多有翻刻。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戴鴻森校點本《蕩寇志》。

俞萬春 ·國學 ·70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74章 貫華堂本《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 2015-12-27 09:41:37
本草新編
免費

成書于1687年。清代陳士鐸撰,日本寬政元年(1789年)東園松田義厚翻刻本(卷1刻本,卷2、卷3、卷4、卷5均抄本)。該書采用問答的形式,討論藥物的臨床應用,配伍等。主要是著者的心得,體會及個人見解,回答問題詳盡而透徹。書中某些藥其炮制與藥性有關時,方提出來進行討論。書中認為古人常提出的“飯上蒸”,是為了克服忌鐵鍋而又要用鐵鍋,采用的補救方法。對酒制白芍,乳制茯苓,首烏熟用和黃芪蜜炙等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芍藥正取其寒以涼肝之熱,奈何以酒制,而使之溫耶”;茯苓“若過用乳制,則通利之性反失”;“黃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謂黃芪炙則補而生則瀉,其實生用未嘗不補也”;何首烏“蒸熟能黑須發(fā),但最惡鐵器,凡入諸藥之中,曾經鐵器者,治其以前味,絕無功效……惟生首烏治瘧,實有速效,治痞亦有神功,世人不盡知也,雖然首烏蒸熟以黑須發(fā),又不若生用之尤驗,蓋首烏經九蒸之后,氣味盡失,又經鐵器全無功效矣,不若盡以石塊敲碎,曬干為末……共搗為丸,全不見鐵器,反能烏須發(fā)……有些體輕之藥如淫羊藿,蒲公英等,需用劑量大,體輕占體積大不好攜帶,該書提出制成煎膏,縮小體積,以便于帶出,配方用。例蒲公英“夫蒲公英煎膏,實可出奇,尤勝于生用也,而煎膏之法若何,每次必須百斤,石臼內搗爛,鐵鍋內用水煎之,一鍋水煎至七分,將渣濾起不用,止用汁……俱取清汁,入于大鍋內,再煮至濃汁,然后取砂瓶內盛之,再用重湯煮之,俟其汁如蜜,將汁傾入盆內,牛皮膏化開,入之攪均為膏,曬之自干矣,大約濃汁一斤,入牛皮膏一兩,便可成膏而切片矣。一百斤蒲公英取膏七斤,存之藥籠中,以治瘡毒火毒尤妙,凡前藥內該用草一兩者,止消用二錢,再簡妙法也。無鮮草可用干草,干則不必百斤,三十斤便可熬膏取七斤矣”。

陳士鐸 ·國學 ·19.5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45章 2015-11-11 11:05:49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昌县| 大兴区| 玉田县| 沿河| 清涧县| 井冈山市| 文水县| 东光县| 涟源市| 蛟河市| 津市市| 高青县| 南投县| 襄城县| 中西区| 淮滨县| 社会| 阜南县| 柳林县| 紫云| 竹北市| 新龙县| 白玉县| 灵寿县| 忻州市| 儋州市| 江陵县| 万载县| 开原市| 凤台县| 秦皇岛市| 富裕县| 铜山县| 保定市| 丹巴县| 钟祥市| 牡丹江市| 梨树县| 娱乐| 弥渡县| 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