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上清十一大曜燈儀,撰人不詳。約出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威儀類。此篇為道教燈儀之一,用于祈福消災。行道者依次于神座前點燃燈光,供奉上清十一曜,禮拜贊頌,祈求消災賜福。所謂十一大曜,即日宮太陽帝君、月宮太陰帝君、東方木德歲星重華星君、南方火德熒惑執法星君、西方金德太白天皓星君、北方水德辰星伺晨真君、中央土德地候鎮星真君、交初建星羅睺隱曜星君、交終神尾墜星計都星君、天一紫炁道曜星君、太一月孛慧星星君。以上皆為上天日月星座之神。
佚名 ·國學 ·2524字
《江陰城守后紀》,清許重熙撰。專記清初士紳百姓抗擊清兵,反對“剃發”的悲壯事跡。該書雖然在同類著作中篇幅最小,但多有他書所不載者,尤其是篇末的“江陰野史白”一段,曾為史學界廣泛稱引。今據民國排印整理,參校《中國歷史研究資料叢書》本。
許重熙 ·國學 ·2111字
清代詞話著作。4卷。李調元撰。李調元著此詞話的目的很明確,他在自序中說:“存前人之是,正所以正今人之非”,“擇其可學者取以為法,其不可學者取以為鑒”。古為今用,以利于時人創作,態度是可取的。全書雜評前人詞作優劣,間亦辨證字句訛誤出處,闡述其大意。李調元論詞推重南宋,盛稱姜夔、史達祖、李清照,并為史達祖作“摘句圖”,錄數十首。他雖以婉約為宗,但也重視豪宕有寄興的作品。如說張元幹“平生忠義,見于“夢繞神州路””一詞;說辛棄疾詞“肝膽激烈,有奇氣”;評劉克莊〔滿江紅〕12首,“悲壯激烈,有敲碎唾壺,旁若無人之意,南渡后諸賢皆不及”。李調元也反對南宋詞人的率易不經,對辛派詞人豪放而有時流于粗略的毛病給予批評。《雨村詞話》系雜感式的隨筆,沒有提出系統明確的理論觀點,引用原作大多沒有詳細核實,以至有不少訛誤失考之處,如說〔玉樓春〕“來如春夢幾多時”2句為歐陽修現成對句,說程垓為蘇軾中表兄弟之類。本書有《函海》本,唐圭璋據以編入《詞話叢編》。
李調元 ·國學 ·2.4萬字
本書為公版書,為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發布的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交流。匯聚授權電子版權。
佚名 ·國學 ·4435字
地理雜志。清朱景英撰。四卷。景英字幼芝,一字梅冶,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乾隆舉人,官至北路理藩同知。著有《畬經堂集》。歷官臺灣,遍及南北路,凡所見聞,俱成雜記,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成書,記事止于乾隆三十三年,約三萬字。正文含方隅、巖壑、洋澳、政紀、氣習、土物、叢璅、社屬等八記。方隅,考臺灣名稱由來、歷史沿革、地理位置、土地面積、四至八到;巖壑專載臺灣山水、一年四季自然景觀、地理形勢、火山噴泉;洋澳則自廈門出海,有澎湖、鹿耳門、海嘯、風雨以及航海須知;氣習記颶風、臺風、風向、風信、氣候(四時皆夏,一雨成秋);土物、叢巢分記臺灣動物、植物,物產尤多,大陸鵲至此難活,土氣不宜,馬小且弱等目以自然地理為主。政紀、社屬則專載行政區劃、社會組織,偏重人文地理。有乾隆三十七年刻本,1968年福州古舊書店據此復印本。
朱景英 ·國學 ·3萬字
醫案。清徐大椿(1693—1771)撰。一卷。大椿有《醫學源流論》已著錄。本書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載內科醫案三十二條、婦科醫案四條、外科醫案十二條。案中詳述病史、病因、病證以及治療原則,反映出徐氏豐富的臨床治驗和靈活多變的治療方法。徐氏治學嚴謹,療病善于審證求因。并根據病人的不同體質、病因、癥狀,以及受病部位進行辨證論治,頗有獨到見解。辨證、制方遣藥切于病情,并強調痰火瘀熱應與各種癰癥鑒別,但病因病機又有聯系。這些經驗很有臨床意義。咸豐五年(1855)王士雄根據抄本編輯,并加按語刊行。另有咸豐七年刊本,光緒元年(1875))河南聚文齋刻本。
徐靈胎 ·國學 ·2.7萬字
《郭公案》為清代的武俠公案小說。最著名的楊香武三盜九龍杯,以及竇二墩的故事,即出于本書。
佚名 ·國學 ·9萬字
《包氏喉證家寶》?是一部中國古代醫書,由清朝的包三述撰寫,成書于公元1644年至1911年間。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咽喉疾病的辨證論治,包括各種咽喉疾病的診斷、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
包三述 ·國學 ·1.2萬字
二卷,宋唐庚撰。唐庚(1071—1121),字子西,北宋眉州丹棱(今屬四川)人。紹圣中舉進士,調利州(今四川廣元縣)負責獄訟,后遷郎中令,又拜為宗子博士,又由宰相張商英的推薦,提舉京畿常平。政和元年(1111),張商英罷相,唐庚亦坐貶,謫居惠州(今河北磁縣),后復官承義郎,提舉上清太平宮,后卒于歸蜀途中。通世務,工詩文,人稱“小東坡”。著作有《眉山唐先生文集》、《三國雜事》等。《三國雜事》一書雜論三國時期的事件,共寫成三十六條,自序一篇,后人都編入唐庚的文集中。唐庚在論述三國時期諸事時,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如論諸葛亮寬待法正以及改元之事,論荀或爭曹操九錫之事,都與一般人的論述不同。當然,書中也存在一些紕繆之處,但總體來看,他的議論可以采取的地方頗多。此書有單行本。還有《函海》本、《學海類編》本、《讀書齋叢書》本、汪亮采刊《眉山集》本。
唐庚 ·國學 ·8825字
德煇 ·國學 ·8萬字
牟子 ·國學 ·1.3萬字
金毓黻 ·國學 ·1.9萬字
筆記。明顧起元(1565—1628)撰。十卷。起元字太初(一作璘初),江寧(今江蘇南京)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探花及第,授編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卒謚文莊。此編匯輯來客所語之往跡近聞而成此編,書因以名。該書主要是記述南京的故實及諸種雜事。他在序中說:“余頃年多愁多病,客之常在座者,熟余生平好訪求桑梓間故事,則爭語往跡近聞以相娛,”“既成帙,因命之曰《客座贅語》。贅之為言屬也,又會也,屬而會之,俾勿遺佚,余之于此義若有合焉。”由于顧起元與當時文人學士交往甚多,因而他對這些人的記述,對研究文學史甚有幫助。
顧起元 ·國學 ·15.3萬字
佚名 ·國學 ·4005字
佚名 ·國學 ·1456字
元末明初詩文別集。張以寧著。計4卷。初刻于宣德三年(1428),陳璉為之序,稱以寧文集為其子孟晦所編,宋濂序之;詩集為其門人石光霽所編,劉三吾、陳南賓序之;其孫南雄教官隆復以安南稿續版行世。再刻于成化十六年(1480),為其嗣孫淮所刊。卷內題:“前國子博士門人淮南石光霽編次,德慶州儒學訓導嗣孫張淮續編,德慶州儒學學正后學莆田黃紀訂定,德慶州判官后學閩泉莊楷校正。”宋濂、劉三吾、陳璉、陳南賓各序皆冠之于前。收入《四庫全書》者以此刻為底本。《翠屏集》尚有數種抄本行世。張以寧文學的成就和缺點,四庫館臣的評價較為全面、公允:“其文神鋒雋利,稍乏渾涵深厚之氣。其詩五言古體,意境清遠。七言古體,亦遒警。惟《倦繡篇》、《洗衣回》等數章,稍未脫元季綺靡之習。近體皆清新,間有涉于纖仄者,如《次李宗烈韻》詩:“浮生萬古有萬古,濁酒一杯復一杯”之類,然偶一見之,不為全體之累也。”
張以寧 ·國學 ·7.2萬字
古代養生術書。南朝陶弘景集注。約成書于南朝梁武帝中期六世紀初期。二卷。上卷講教誡、食誡、雜誡祈禳,下卷講服氣療病、導引按摩、御女損益。論述養性延命的理論和方法。書中所載“華陀五禽戲”為現存關于五禽戲的最早記載。收入《道藏》第五七二冊,《云笈七簽》卷三二亦有摘要。書中引用《大有經》、《小有經》、《服氣經》、《黃庭經》及嵇康注《老子養生篇》、河上公注《道德經》等。本書《宋史·藝文志》并《通志·藝文略·道家》著錄,題曰陶隱居集,《云笈七簽》卷三十二摘錄,未題撰人,唯《通志略》于著錄后又題曰“又二卷,孫思邈撰”。明白云齊《道藏目錄詳注》作《養生延命錄》二卷,題華陽陶隱居注。此書序末注云“或云此書孫思邈所集”。
佚名 ·國學 ·1.3萬字
(唐)金剛智 ·國學 ·766字
簡稱《太上業報因緣經》。道教書名。十卷。旨在宣揚“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之說。就其內容、形式均吸取佛經。此書系出隋唐前,蓋南朝道經。收入《道藏》第174—175冊。敦煌遺經中有此經,證明此經盛行于唐代。《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引此經。有學者推測該經出于6世紀前半葉。太上道君說開度、報應、懺悔、奉戒、誦念、行道、慈濟、救苦、功德、生神、弘教等。吉岡義豐《道教と佛教第二》認為其是六朝道經,受佛教《法華經》影響。
佚名 ·國學 ·5.5萬字
江考卿 ·國學 ·8934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