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發揮
針灸學著作。全書共3卷,元代滑壽撰?;瑝郏ㄊ氖兰o),字伯仁,號櫻寧生,祖籍為河南人,后徙居儀真(今江蘇省儀征縣)。古代有十二條正經,雖也提到督脈與任脈,但與十四經的關系,并未明言?;瑝蹌t強調全身除十二條正經各有穴位,遍布全身外,而督脈、任脈是“苞乎腹背,有專穴;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所以二脈應與十二經處在同等重要地位,因而著成《十四經發揮》。本書分成三卷,前二卷是以同時代之忽泰必列所著之《金蘭循經》為基礎,上卷論述手足各經脈的循行路線,名之為“手足陰陽流注”;卷中則以十二條正經、督脈、任脈的順序以歌訣形式論述各穴及與其相應各臟腑的機能、經脈所主的病癥等內容為重點,篇名為“十四經脈氣所發篇”,對忽泰必列的原條文進行了詳細的注疏和發揮。由于忽氏原著已佚,故本書實為最早詳論十四經脈的專著了。末卷是作者根據《素問》、《難經》、《甲乙經》及《圣濟總錄》等書的有關內容加以系統化,除論述奇經八脈的循行內容外,還附有其主病,穴位的部位等,名為“奇經八脈篇”。全書還繪有正面(仰人)、背面(伏人)的尺寸及經穴在各經上的分布圖。本書有明代的復刻本及明《薛氏醫案二十四種》中的版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印有鉛印本。
·2.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