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公版書,為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發布的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交流。匯聚授權電子版權。
佚名 ·國學 ·12.3萬字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于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于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一后的意識形態。但后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
呂不韋等 ·國學 ·12.3萬字
中國古代本草學著作。陶弘景約撰于南北朝南齊永元二年(500)前后。本書是南北朝時期全面整理注釋《神農本草經》的著作,歷代無刊本,現僅存隋唐時期寫本殘卷2種,其一出土于敦煌,存卷一“序例”部分,曾于1915年題名《開元寫本本草經集注序錄殘卷》影印入《吉石庵叢書》,1955年上海群聯出版社題名為《本草經集注》再次影印。其二出土于新疆吐魯蕃,僅存燕屎等4種藥物殘文。其內容除《神農本經》365種藥物之外,又增入了《名醫別錄》所載藥物365種,共730種。書中補充了原書“序例”部分,并創用了“諸病通用藥”的體例,便于藥物檢索。
陶弘景 ·國學 ·12.3萬字
佛典注疏。明宗泐、如玘奉敕撰。八卷。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注釋書。書前有明洪武十一年(1378)七月初十日的“圣旨”及宗泐、如玘的《進新注楞伽經序》,書后有翰林學士宋濂的《新撰楞伽經后題》。是奉旨注解三經之一種,完成于明洪武十一年七月,同年即奉旨刊板印行。經注前有“引文”,略述《楞伽經》幾種譯本及此經大義。以下依經文順次注解。所錄原文稱“本”,注文前加“注”字。見載于明《永樂北藏》、《嘉興藏》及清《龍藏》等。
宗泐 ·國學 ·12.3萬字
叢書。元末明初陶宗儀輯。一百卷。宗儀有《南村詩集》已著錄。書仿曾慥《類說》之例,曾所編者則略去之。采輯自漢、魏至宋、元各種筆記小說,也有經、史、諸子及詩話、文論等,凡一千二百九十二種,自三十二卷劉鯨《傳載》以下,有錄無書者七十六種。書名出自《揚子法言·問神》:“大哉天地之為萬物郭,五經之為眾說郛”句。每書大多為節刊,較少有全,其中少數作品,世無傳本;亦有原本久亡,而從類書之中鈔合其文,以備一種者。古書之不傳于今者,斷簡殘編,往往而在;佚文瑣事,時有征焉,于考證頗有價值。然體例較蕪雜,往往一書多出,或別立名目。蓋屢經竄亂,早非宗儀原本。后三十卷明時即已散佚,明人郁文博補為一百卷。原本已佚,民國張宗祥據六種明鈔本校改刪補,希復宗儀原書面貌,成百卷本,有涵芬樓排印本,商務印書館排印本。清順治三年(1646)陶珽重校整理的《宛委山堂刊本》,為現在通行的百二十卷本,舛誤頗多。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八八年將涵芬樓百卷本,明刻《說郛》一百二十卷本及《說郛續》四十六卷本,三種錄集影印,定名為《說郛三種》(精裝十冊),選國內各種善本校刊,將各種誤謬處,一一勘正,合而觀之,已多于《中國叢書綜錄》著錄,書后有索引,為最佳本。
陶宗儀 ·國學 ·12.3萬字
了然 ·國學 ·12.3萬字
梵名Maha^ya^na^bhidharma-samuccaya-vya^khya^。凡十六卷。安慧菩薩雜糅,唐玄奘譯。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冊。又稱阿毗達磨雜集論、雜集論、對法論。乃隨文注釋無著菩薩之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而成。本書原系無著弟子覺師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論而成,為法相宗所依用重要論典之一,乃瑜伽十支論之一。其注釋書較重要者有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十卷(窺基)、述記貫練編二十八卷(信培)。
(唐)玄奘 ·國學 ·12.3萬字
(明)劉若愚 ·國學 ·12.3萬字
趙寬 ·國學 ·12.3萬字
此書是由寫儒家王陽明靖難,佛家濟顛顯圣,道家許真君斬蛟三篇小說合編而成的,借以體現編者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所以取名《三教偶拈》。現存于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首有署東吳畸人七樂生的序。有的學者考證,明代著名小說家馮夢龍曾著有《七樂齋稿》一書,他又是吳人,據此認為《三教偶拈》是馮夢龍所著。此說可疑,或為他人,或為假托。
七樂生 ·國學 ·12.3萬字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的代表作,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他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及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其總結的理論問題又具有相當普遍的意義,這就使它在當時新舊兩代的讀者中產生了重大反響,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書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該書觀點新穎,立論精辟,自成體系,特別是書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說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王國維 ·國學 ·12.2萬字
佚名 ·國學 ·12.2萬字
藍鼎元 ·國學 ·12.2萬字
八卷。明文秉撰。秉字應符,又字蓀符,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亡后,隱居竹塢,著書自號“竹塢遺民”。著有《烈皇小識》、《先撥志始》、《甲乙事案》、《前星野語》、《定陵注略》、《先朝遺事》、《姑蘇名賢續記》等。此書記崇禎一代史事,為編年體雜史。文秉據謚法“殺身成仁為烈,臨難不屈曰正”,以為應改崇禎謚號為“烈宗正皇帝”,故以名書。所記黨爭,鎮壓農民軍,明清關系及經筵講官等事較為翔實,擇錄諫臺奏疏頗備。條目篇章偶有重復誤置。如卷七已記至十六年事,而卷八又自十四年八月始。清夏燮曾參考群籍重為較證。有明季稗史本,《中國歷史研究資料叢書》本。
文秉 ·國學 ·12.2萬字
近代長篇小說。尹湛納希(蒙古族)著。約成書于19世紀末葉。作品系《一層樓》的續篇。《一層樓》以璞玉結婚不到兩年,妻子病故,而爐梅、琴默、圣如流落他鄉的悲劇結束。本書以璞玉夢中尋訪爐梅、琴默、圣如3位小姐開篇。這時,爐梅汗字他人,未婚夫為年近半百的商人;琴默的未婚夫是個丑陋不堪、駝背口吃的傻子;圣如則未婚先寡,孤苦伶仃。爐梅、琴默不滿家庭包辦的婚姻,爐梅于成婚前女扮男裝出逃,琴默則投江被救。最后幾經磨難,2人與璞玉在杭州重逢。這時圣如也由金夫人作主與璞玉訂婚。小說以璞玉同時娶3位小姐為妻的喜劇結束。作者在《泣紅亭》結尾處有詩云:“茫茫三年事,午夢荒唐語。若考其中實,兔生犄角龜生羽。”它恰似謎底,道出了作家的本意:4位青年男女悲歡離合的故事,不過是紅樓一夢,并非封建社會的現實寫照。尹湛納希通過這部愛情的傳奇故事,對封建勢力予以入木三分的嘲諷和有力的鞭撻。然而作家受其世界觀的制約,其作品仍不乏封建主義的糟粕。作品的才子佳人大團圓的結局也落入了俗套。但小說故事情節生動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全篇穿插著的優美詞賦歌謠,又構成了作品獨具的藝術風格。《泣紅亭》除出版有蒙古文版,尚有曹都、陳定宇翻譯的漢文本,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尹湛納希 ·國學 ·12.2萬字
劉伯溫 ·國學 ·12.2萬字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后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后,《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后,位居“三禮”之首。
(西漢)戴德 ·國學 ·12.2萬字
近代文集。4卷。連橫著。初版本未見。1964年12月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重新編印。該集成稿于清末民初。共收文104篇。其中卷1收論說18篇、序跋31篇。卷2收傳狀12篇、墓志6篇、雜記17篇、哀祭7篇、書啟7篇。卷3收筆記4篇。卷4收筆記2篇。其論說文幾乎全是考證、詮釋、論辯性的文章,學術性很強。序跋、傳狀、雜記文記敘生動,感情真摯,文學色彩甚為濃厚。筆記文大都記載臺灣風土民情及歷史掌故,頗具臺灣地方文獻價值。據其子連震東所藏《雅堂文集》抄本及其他若干手稿整理而成。有1987年臺灣大通書局印行《臺灣文獻史料叢刊》本,收入第八輯。另《雅堂先生文集》、《雅堂先生余集》,有臺灣文海出版社印行《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本。
連橫 ·國學 ·12.2萬字
黃道周 ·國學 ·12.2萬字
近代嚴復所譯英國科學家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一書的前半部。分兩卷,三十三篇。1897年譯成,在天津《國聞報》增刊《國聞匯編》連載,次年正式出版。1931年收入商務印書館《嚴譯名著叢刊》。十幾年間,先后出現了三十多個版本。譯書采取“達旨”方針,既介紹原著基本精神,又“不斤斤于字比句次”(《天演論》譯例言),附有譯者自序及大量按語,“取便發揮”,表達己見,力求服務于當時斗爭需要。嚴復受庸俗進化論者斯賓塞影響,認為生物進化的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但他不同意斯賓塞的弱肉強食、“任天為治”的主張。故翻譯《天演論》,以赫胥黎“與天爭勝”的觀點,“救斯賓塞任天為治之末流,……且于自強保種之事,反復之致意焉”(譯《天演論》自序)。嚴復強調,面對生存競爭,弱者不應消極悲觀,坐以待亡,而應奮起抗爭,求得生存發展。時值甲午戰后,《天演論》的發表具有震聾發聵的作用,在社會引起巨大反響。它不僅為當時的變法維新運動提供了最新式的理論武器,而且教育和鼓舞幾代人走上革命道路。嚴復亦因此成為我國近代最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康有為稱贊:“天演論為中國西學第一者也”(《與張之洞書》)。書中以“內籀”和“外籀”即近代科學的歸納法和演繹法為“即物窮理之最要涂術”;提出了“大宇之內,質力相推。非質無以見力,非力無以呈質”的機械唯物主義宇宙觀。
嚴復 ·國學 ·1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