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潮汕文化是屬于漢文化的一個地域性亞文化,它在潮汕地區(以現在的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為中心)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并融合進發展著的漢文化中。其次,潮汕文化包含著許多文化特質,這些特質具有一定的穩固性,并組成了既與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畬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與周邊其他地域文化有異的一個體系。其三,潮汕文化是一個動態的開放體系。在自成體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遷徙,潮汕文化向外傳播,同時也吸收了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斷發展。
黃挺 ·飲食文化 ·18萬字
本書所錄,是美食家戴愛群二十四年來寫下的美食專欄,記錄了作者近四十年的飲食生活,其中,有他對飲食文化的思考,也有那個時代的飲食生活記錄。2013年出版了戴愛群的美食雜記集《春韭秋菘》。本書延續上一輯的雜記體,將專欄文字分為六個部分:舊夢、談屑、近庖、旅食、耽杯、芹議。共計143篇。平均每篇的文字量是1000字。配圖選擇水彩畫風的手繪圖,一共10幅,分為兩個部分,作為彩插環節。
戴愛群 ·飲食文化 ·17.7萬字
社會學、人類學對于食物的關注由來已久,成果卓然。在當前現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少學者已對飲食及其文化發生的變遷有所考察。但就國內的飲食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來看,對微觀社會中人們飲食和社會生活的考察還相對較少。通過食物這個“透鏡”,幾乎可以觀照社會、文化特征及其變遷的所有方面。本選題的作者圍繞食物選擇和偏好的主題,對一個學術名村進行重訪,與以前所作記錄相結合,以使讀者了解我國北方鄉村自從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的社會變遷狀況。這將反映出北方農民的生活狀況和社會文化的流變,進而通過一個微觀農村的變遷歷史增進我們對一些經濟社會制度效應的認識。
郭慧玲 ·飲食文化 ·17.6萬字
一代名廚的個人奮斗歷史,見證新時代的中餐發展歷程。十五道魯菜代表菜品制作,精彩演繹中國味道的傳承與創新。
董克平主編 ·飲食文化 ·17.3萬字
為什么餅干上有孔?為什么蛋糕會膨脹?微波是如何產生熱量的?防止汽水跑氣的最佳方法是什么?你有沒有想過,食物和烹飪與科學之間有著怎樣有趣的聯系?羅伯特?沃爾克帶你走進廚房,探尋看似平常的食物的奇妙科學世界。也許你和提出問題的網友一樣,在下廚時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不解,不妨來看看書中有沒有你想要的答案;或許你從未思考過這些問題,那么這些解答一定會令你感到不可思議,腦洞大開。一起來感受廚房中的科學魅力吧!
(英)羅伯特·L.沃爾克 ·飲食文化 ·17.3萬字
《粵菜記》是佛山著名作家盛慧的報告文學作品,從粵菜的經典菜式與粵地的民俗風情入手,寫佳肴美食,更寫世相人心;追尋粵菜故事,也折射粵人性格,顯示了題材上的開闊視野,不僅寫出了粵菜行業的發展變遷,還包含著人的情感與人性的冷暖,更關聯著粵人文化傳統和粵人的文化性格。情感、內容兼備,文學性、歷史性并重。對粵菜文化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而豐滿的梳理與總結,并且在題材、內涵、寫作方法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值得探討的啟示。
盛慧 ·飲食文化 ·16.7萬字
本書以1861至1945年間成都城市飲食生活變遷面貌為研究對象,將其放置于近代成都城市生活早期現代化轉型的這一歷史背景之下,綜合運用歷史學、社會學、飲食文化學等多學科知識,從近代成都主副食及調料的變化、飲食行業的演進、市民飲食觀念與飲食消費的變化等方面來考察近代成都飲食生活變遷的諸多史實面相,探討城市早期現代化進程與市民日常生活方式近代變遷的關系,揭示出近代成都飲食生活變遷中所呈現的典型內陸性特征。
梁剛 ·飲食文化 ·16.5萬字
《山家清供》是一部富有文學韻味和醫學養生知識的飲食筆記。《山家清供》分上下兩卷,共104則食譜。上卷47則,下卷57則,其中28則記有明確藥效。是研究宋代文人生活、了解宋代飲食以及中國飲食發展史的重要著作,也是發掘當時文人境況、文學作品的重要參考資料。作者以美言塑造物象,以物象化作意境。其中所營造的清淡閑適、悠然靜雅的文學情境使得此書不僅是一部食譜,更是一部有境有味的“品記”,品的不僅是各式各樣典雅的山客供食,更是那一份優雅閑適的況味和一份居于自然、混同自然的放松和安樂。
(宋)林洪著 黃作陣等校注 ·飲食文化 ·16.5萬字
食品技術初創公司正在創造全新的食品——無需牛的奶、無需雞的蛋、無需動物的肉。它們大多是植物性的,還聲稱有助于解決氣候變化和動物權利等難題,因而能受到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歡迎。但它們更健康嗎?本書各章詳細調查了海藻蛋白、真菌蛋白、人造奶和蛋、細胞培養肉等新型食品的生產和運營,研究了用技術制造的類似物取代真實食物的過程及其背后的利益關系。作者還與業界人士談論了他們對20年后人類食物的設想。
(美)拉麗莎·津貝洛夫 ·飲食文化 ·15.5萬字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講述了飲食的哲學,人是一種會吃、會思考、會享樂的動物,而餐桌正是我們可以同時做這三件事的地方。為什么食物對我們那么重要?我們和食物的關系是什么?我們選擇要吃什么,其實涉及人性的本質層面:動物性、感官、社會、文化、創造性、情緒和知性。對飲食的認真思考,需要考慮到和自然的關系,和其他動物的關系,和其他人的關系,以及和我們自己的關系。所以說,關于飲食的思考,其實也涉及如何做個有德行的人,以及決定要過什么樣的生活。作者深入飲食傳統和文化,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哲學思考,探討的部分議題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吃素比吃肉慈悲?吃得越清淡越好?跨國大企業等于萬惡資本家?純手工制作比機器量產好?傳統古法勝過創新料理?把食物吃完才不算浪費?吃到飽可以吃但不能帶走?減重關乎意志力?……針對上述反思,《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將一一加以辯證與厘清。
(英)朱利安·巴吉尼著 朱虹主編 ·飲食文化 ·15.2萬字
《中國味道:香料與調料的博物學》追溯了大約50種調料、香料的歷史,從古到今,人們如何在各自的文化中認識、利用它們,以及如何賦予它們文化上的意義,試圖從全球文化比較、跨學科的角度看待它們。結合當時的古詩文、繪畫、雕塑、植物手繪等藝術作品,書中寫它們從西到中、從南到北經歷了怎樣的傳播路徑,在實用和象征兩個層面發生了怎樣的演變,如何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影響因素互動,如何在藝術、園林、飲食的圖像和文字敘述中被表現,最后變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理解的這番模樣。
周文翰 ·飲食文化 ·15萬字
本書所介紹的菜品,大部分屬于川菜中的鄉土美食,突出了鄉土風味、鄉村風情、百姓味道,市井生活。它可能來自于城市的小街小巷、路邊攤、蒼蠅館子、雞毛店,別看他們店面裝修不豪華,但是因為接地氣,每天的食客都是摩肩接踵,生意好得爆棚。如果不提前去,你就只能站在鋪子外面看著別人大快朵頤,那種饞蟲就在喉嚨爬的滋味不知有多難受。
彭忠富 ·飲食文化 ·14.6萬字
《古今茶事》是作者胡山源花了多年心血,將古今有關茶事之文獻,彙成一書。分三輯,第一輯輯入古代重要茶文化專著如陸羽《茶經》、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二十二種;第一輯藝文,輯入古代重要茶文化有關的“文”、“詩”、“詞”、“選句”;第三輯故事,約三百三十條,分十一類:“方法、水泉、地域、店室、官政、品名、效能、飲酬、詩文、嗜習、器物”。洋洋大觀,是愛好、研究茶文化讀者必讀經典彙集。同系列還有《古今酒事》一本。
胡山源 ·飲食文化 ·14.2萬字
黃油是最古老的人工食物之一,從碧綠的牧草轉變成金色的黃油,這個過程在數百年間的變化如同黃油的美味一樣,讓人心醉神迷。不止于餐桌,黃油的身世與遠離廚房和乳品廠的許多事件緊密交織,從精神與藥物的需求,到開疆拓土的工業革命,再到20世紀人造黃油生產者與無脂狂熱者的針鋒相對,黃油獨一無二的歷史反映了我們的口腹之欲,也展現出人類的雄心壯志。此外,本書作者伊萊恩·科斯羅瓦還提供了在家中制作和使用各種黃油的方法。
(美)伊萊恩·科斯羅瓦伊萊恩·科斯羅瓦 ·飲食文化 ·13.5萬字
日本是全世界食客心中的一大圣地。米其林餐廳數量居世界之首,但求匠心獨運的無名小店更是數不勝數。飲食作家馬特·古爾丁走訪東京、大阪、京都、福岡、廣島、北海道、能登七座日本飲食重鎮,品嘗每個城市的代表性食物,走訪熱愛并傳承當地飲食文化的各色人物,將城市的歷史文化也融入自己的飲食觀察中。從專業冷靜的料理職人、熱情如火的街頭小販,到努力在此扎根的外來移民,再到依賴美味的新老食客,正是這些千姿百態的普通民眾,展現并維系著日本獨特的美食風情!
(美)馬特·古爾丁 ·飲食文化 ·13.4萬字
在這個地球被稱為“村”的時代,我們當然可以有多重方式了解世界。但無論是通過哪一種載體,總不免有一些專業術語來板著臉嚇唬人:心靈和自我、文化秩序、世界體系、資本邏輯、民族國家、(逆)全球化、健康主義、風險社會、記憶/想象、社會獨存……為了搞清楚這些,我們甚至不得不深入術語背后的“概念之網”來探個究竟,想想就頭大,是不是?那來一場冒險怎么樣?比方說,把這些復雜的東西都糅進吃吃喝喝的故事里。《正是河豚欲上時:一場飲食社會學的冒險》就旨在進行這樣的探索。希望在這個依然崇尚理性的時代,我們可以轉而以個體為中心,讓味覺來引導自己邊“嘗”邊“看”——以河豚為隱喻,一來它的確是通過洄游的方式認知世界,這一點和行動者網絡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二來它作為一種食材,得到了文人騷客的青睞,就連“吃貨”東坡先生都留下了佳句“正是河豚欲上時”。盡管被稱作“冒險”,《正是河豚欲上時:一場飲食社會學的冒險》并未試圖一開始就錨定或排除有社會學、人類學基礎的專業讀者。正文部分每一個小故事都不長,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一窺究竟,再慢慢思考。故事以外,豐富的注釋也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文獻線索。
王程韡 ·飲食文化 ·13.3萬字
《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食神”蔡瀾帶你周游世界、吃遍人間美味。樂活人生!活,該快樂著。含蘇美璐女士精美插畫50余幅!本書將收錄蔡瀾先生近兩年的最新文章,涵蓋以尋味為目的的旅行游記和雜感隨筆??词澜纾瑥哪箍频讲家酥Z斯艾利斯,閱盡歐美風情風物;游中國,從遼寧大連到香港上環,品味不同民俗美饌;聊飲食,從杯面、醬料到魚卵、咖喱,指點美食,激揚文字。文章均系在內地首次發表。隨書附有蔡先生專用插畫師蘇美璐女士的插畫50余幅,相得益彰,風格別具。
蔡瀾 ·飲食文化 ·12.8萬字
福建偏居東南一隅,山嶺崎嶇,江河縱橫。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讓八閩大地成為食材的天堂,山海之味,不可勝數。因之孕育的閩菜,匯中原漢族文化和本土閩越族文化為底色,兼取粵菜與浙菜之長,以烹制山珍海味著稱,位居中國八大菜系之列。本書從山海食材切入,配以各色烹調技巧,娓娓道來一道道閩菜與閩地、閩人的前世今生。
沉洲 ·飲食文化 ·12.7萬字
這是一個覺醒的時代,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原先散而不整的白酒行業,迎來新的春天。自此,白酒行業擺脫了傳統的作坊模式,以酒廠、酒企為單位實現規模化、規范化經營。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白酒行業走向市場化,交出了精彩的答卷。這一時期,歷經數次試點實驗,釀酒工藝的技術難關被攻克,為白酒行業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在五屆國家級名酒評選會中,白酒香型誕生,白酒行業有了“名酒”的概念。這也是屬于清香型白酒的時代,山西汾酒以高產量、清香風味、平價的優勢獲得人們的青睞,成為行業龍頭,帶領清香型白酒走向舞臺的中心。在清香風潮下,全國各地的清香型白酒,如北京二鍋頭、湖北黃鶴樓酒、湖北勁牌小曲酒等都在清香時代書寫了輝煌。
張小軍等 ·飲食文化 ·12.6萬字
本書講述食物在日本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作為開篇的同名文章提出代表性的祭祀食物——糍粑的形狀是模仿心臟而成,其分配,成為日本民眾生活中個人主義的一個表征?!睹字Α贰渡琅c食物》等各篇,也都從日常身邊的平凡瑣事入手,揭示出食物與信仰之間的重大關聯。
(日)柳田國男 ·飲食文化 ·1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