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陜北之地“民俗不俗,民風可風”。陜北的飲食文化更是一朵艷麗孤傲的奇葩。本書通過對陜北歷史地理環境的研究、陜北人食材加工創作描述、陜北飲食禮儀的記錄,揭示陜北飲食文化的特點和飲食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及審美情趣,進而對陜北飲食文化的開發及利用價值作出探究。該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山野菜,生存的大智慧;第二章:粗糧細作,生活的大藝術;第三章:異族風味,營養的大平衡;第四章:豪飲美酒,釋放的大激情;第五章:飲食文化,創業的大天地。
張小兵 康華 李穎 ·文化研究 ·14.9萬字
本書從文化的角度來論述費正清新漢學的要義和貢獻,特別是他對中國儒學和大一統思想的文化思考;梳理了西方漢學研究模式從東方主義到中國中心觀的演變,揭示費正清新漢學開創性的區域研究特征,論述了費正清的沖擊——回應模式與柯文提出的中國中心觀中國研究模式的區別與聯系;另外,本書從語言翻譯角度厘清了一些常見的對費正清漢學的誤讀。
張凌 ·文化研究 ·8.7萬字
本書按照四種元素劃分成相應的章節:水、空氣、土和火,而第五章則專門講述包含一些無法分類的生靈在內的鬼怪世界。人類自誕生之日起,由于從祖先那里繼承的恐懼,一直被這些鬼怪所困擾。書中包含神話中的怪物,如美杜莎、彌諾陶洛斯或九頭蛇勒拿;被賦予象征意義和隱藏力量的真實動物,如鱷魚、貓或蠑螈:雜交和不可能存在的生物,如蛇怪;在所有文化都中普遍存在的生靈,如龍;或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使我們恐懼的由人類想象出來的生靈,如狼人。這些怪物、動物和生靈構成了一個野獸世界。它們很少能做出任何善事,其中最好的怪物、動物和生靈也會構成令人不安的因素。其力量、殘酷性和象征性作用,無非是向我們展示我們自己的內心:一個既吸引我們又讓我們恐懼的魔幻和陰影世界。
(西班牙)康塞普西翁·佩雷阿 ·文化研究 ·7萬字
《關公為什么這樣紅——修崍榮談關公文化精神》依托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小偉的研究成果,重點解讀了關公“惟正是忠為正而義”的正義觀,辨正了“大意失荊州”傳統說法,闡釋了弘揚關公文化的當代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作者認為,關羽死后逐步被神化,最終成為“武圣”,這是人民的最終選擇,也是關羽踐行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精神的必然結果。關公信仰作為全世界華人的共同信仰,具有“圓融儒釋道,覆蓋多民族,連通港澳臺,護佑全華人”的力量,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予以大力弘揚。
修崍榮 ·文化研究 ·6.5萬字
《歐里庇德斯悲劇五種》收集了羅念生先生翻譯的歐里庇德斯悲劇五種,包括:《阿爾刻提斯》《美狄亞》《特洛亞婦女》《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里》《酒神的伴侶》。
(古希臘)歐里庇得斯 ·文化研究 ·19.4萬字
本書是孫歌1980—1990年代訪日期間所作的學術評論、文學評論及雜感類文字的結集,其中多篇曾在《讀書》上發表。無論是對日本思想史的辨析與梳理,還是對日本文化的切身體驗,都體現了作者思想的深度和敏銳的問題意識。作者對日本文化的深度解構帶有濃濃的90年代日本社會的氣息,通過對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比與梳理,以及在日本語境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和觀照,可以幫助讀者在更廣泛、更深入的領域內了解日本文化,甚至東方文化或亞洲文化。除卻作者對日本文化的研究性文字,還包括了大量的文學評論和隨筆,文字精煉有味,思考角度新穎獨到,能給讀者帶來豐富的知識性閱讀之享受。
孫歌 ·文化研究 ·16.5萬字
《埃斯庫羅斯悲劇六種》收集了羅念生先生翻譯的埃斯庫羅斯悲劇六種:《波斯人》《七將攻忒拜》《普羅米修斯》《阿伽門農》《奠酒人》《報仇神》。
(古希臘)埃斯庫羅斯 ·文化研究 ·17.4萬字
西方人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刻板印象從何而來?本書是英國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艾倫·麥克法蘭的“文明三部曲”之一、《文明的比較》續篇,是一部長達二十多年的田野調查,探尋漢語文化圈的特質,研究西方偏見和焦慮的根源。作者從人類學角度,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了中國社會,探討了西方國家早期對于中國的焦慮和偏見的根源:無知和恐懼,再加上半遮半掩的政治和經濟競爭。麥克法蘭從字母A出發,行至字母最,從儒家、道家思想,到科舉制度與現代科技,再到中國人的謙遜與人際關系,用自己的實地研究刺破這種偏見和焦慮的“泡沫”。同時也為長期生活在漢語文化圈的人們,提供了另一種觀察自己的角度。
(英)艾倫·麥克法蘭 ·文化研究 ·14.8萬字
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其建于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里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同時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這里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一丸泥”等等,使這里彌漫著神奇的色彩。常米樂編著的《函谷關》生動介紹了函谷關的軍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間文化與人文文化、函谷關的歷史典故、函谷關的名勝古跡與出土文物等內容。
金開誠 ·文化研究 ·2.4萬字
本書作者在研究漢字的過程中,常常被漢字最初的美麗形態所打動而深感震撼。這本書從個人的視角精選了100個最有趣的漢字,不僅詳細講解了每一個漢字字形的演變,而且由漢字字形入手,講解了與此漢字有關的古代社會的生活形態、日常禮儀和文化常識,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現場,尋找中國文化的根。
許暉 ·文化研究 ·12.5萬字
本書體例精練而獨到,語言淺近而暢達,材料翔實而豐富。作者以駢散分合和時間順序結構全書,持論客觀公允,不乏真知灼見,是中國散文史研究方面的一部大作。
陳柱 ·文化研究 ·9.7萬字
在Web2.0時代里,互聯網上存在著大量可作為情感語料數據原型的評論,如何高效精確的獲取基于這些語料的情感信息,并依此進行相關研究成為當前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情感分析,又稱意見挖掘(opinionmining),是用于分析人對特定對象及其相關屬性的觀點、態度以及其他主觀感情的技術。本書在深入研究文本情感問題及現狀的基礎上,充分結合計算語言學、統計學、機器學習等相關理論及其方法,利用語義塊、句子、文本等不同語言粒度進行文本情感傾向性建模、分析與研究,從而提出高效、精確的文本情感分類技術與方法。本書闡述的技術可廣泛應用于推薦系統、社會輿情分析、產品在線跟蹤和質量評價、影視評價、Blogger聲譽評價、新聞報道評述、事件分析、股票評論、圖書推薦、敵對信息檢測、企業情報系統等方面。
朱儉 ·文化研究 ·15.8萬字
敦煌游藝文化中蘊含著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因素,本書將敦煌文獻和莫高窟壁畫中遺存的游藝資料悉數輯出,并分為武功技藝類游藝、歲時節日類游藝、博弈類游藝和兒童游戲類游藝等四個主要類型,采用文獻與圖像相印證的方法進行系統性討論,一方面豐富了中國傳統游藝研究內容,另一方面開啟了敦煌民俗研究的新視角。
叢振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本文集以“文學世界與族群書寫”為主題,探討中國與英語世界中的族群書寫、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議題。文集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族群書寫”研究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族群文學。重點以廣西壯族的“劉三姐敘事”和貴州苗族的“蚩尤敘事”為對象,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在田野調查和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壯族和苗族的口承文化具有何種表述價值和結構。第二部分“世界文學”以中西方的作家作品和文學史為研究對象,分析美國的多族群文學史建構以及英國、中國的作家作品中的身份認同、地域認同。第三部分“學科交叉”梳理、評述和反思了文學人類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第四部分“述評對話”評論了文學與人類學研究的學人專著。
梁昭 ·文化研究 ·17.5萬字
瓷器是生活中常見的器物,卻記錄了人類歷史和文明。本書通過講述瓷器發展歷史上多個重要節點,勾勒整個中國瓷器發展歷程。從青白瓷到青花瓷,從鈞窯到琺瑯彩,從宋瓷到清三代,是瓷器的故事,也是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和工藝。用文明的碎片,拼出中國瓷業的興衰起落、傳承斷裂。通過此書,可以了解我們的祖先,了解我們自己,了解悠久的中華文明。
涂睿明 ·文化研究 ·5萬字
本書首先沿襲《西游記》“百回本中心”的傳統思路,圍繞《西游記》成書、版本、影響,以及人物形象、情節演化等問題展開討論,既有對三藏、悟空等主人公原型的探究,也有對鐵扇公主、女兒國王等配角形象嬗變軌跡的勾畫;亦不乏對稀見版本(如“閔齋堂本”)的源流考辨。在此基礎上,作者跳出“百回本中心”的思維定勢,將研究對象還原為“西游”故事,進行跨文本、跨地域、超媒介、多民族方向的探討。通過對散落民間的珍稀資料(如泉州傀儡戲《三藏取經》《受生寶卷》等)的深入發掘,結合戲曲、說唱、圖像等文本系統自身的藝術傳統和表現成規,還原“西游”故事生成、演進的歷史生態,進而發現其內在規律。故事的演化、傳播歷史并非百回本的成書、影響歷史。
胡勝 ·文化研究 ·19.9萬字
這本書從經典國學著作《論語》《孟子》《周易》《大學》《中庸》等中選擇了一百句左右的名句,并且做了簡要注釋,力求使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都可以看得懂。這些名句及簡要注釋采用書法的表現形式,形式新穎獨特,力圖吸引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及愛好書法的讀者,使其在學習國學精粹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書法水平文化道德修養。
郭振有 ·文化研究 ·2萬字
《灞橋折柳:中國古代行旅生活》是一本介紹中國古代行旅生活的歷史與文化的書籍。作者通過對大量古代文獻、詩歌、史書的細致分析,全面展現了古代中國人在行旅中的各個方面,包括行前的心理準備、行裝與旅費的籌備、送別時的禮俗、行旅的方式、旅途中的食宿問題、行程與速度的安排、行李與行具的準備、行旅安全以及行旅者的精神世界等。書中不僅關注了行旅的物理層面,如交通方式、住宿和飲食,還深入挖掘了行旅的文化和心理層面,揭示了行旅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者通過對古代行旅生活的詳細描述,讓讀者能夠體會到古人在旅途中的艱辛與快樂,以及他們對于行旅的不同感受和態度。
王子今 ·文化研究 ·8.5萬字
本書為日本文字學家、漢學家白川靜(1910—2006)代表作《中國古代文學》的第一部。在本書中,作者將中國文學的原點之作——《詩經》與《楚辭》的寫作和表現手法,與日本古典文學的經典之作《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進行比較研究。作者認為,《詩經》與《楚辭》誕生的時代,正是古代共同體崩解、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代,亦是民眾命運劇烈變化的時代。本書觀點新穎深刻,視野包羅萬象,讀來饒有啟發。《中國古代文學》是白川靜研究中國上古至南北朝時期文學的普及性著作。其書被日本中央公論新社收入文庫叢書,是面向一般讀者而不做艱深學術分析的著作。原書承接白川靜性質類似的著作《中國神話》,共分《從神話到楚辭》《從〈史記〉到陶淵明》兩冊;我們此次引介,亦分兩冊獻給華語讀者。
(日)白川靜 ·文化研究 ·13.6萬字
書稿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傳統祭祀儀式的道德整合機制研究(15BZX092)結項成果。作者梳理了中國傳統祭祀儀式的基本形態,重點研究了中國傳統祭祀儀式道德整合的社會基礎,主要包括農耕生活、天人關系、宗族社會、禮樂文明和政治權力等五個方面;中國傳統祭祀儀式道德整合的外部機制,主要包括祭司體系、儀式規范、情境熏染、榜樣示范、重復固化等方面;中國傳統祭祀儀式道德整合的內部機制,主要包括文化心理、思維統合、情感共鳴、價值整合、人格導向等方面。此外,對中國傳統祭祀儀式道德整合機制做了調查,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個重大祭祀儀式,即黃帝陵祭典儀式、中國抗戰勝利紀念儀式、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作為調查對象進行重點研究、分析。
張鯤 ·文化研究 ·1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