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無數泛黃的文字,客觀記錄下當時的歷史。真實的歷史片段,還原中東鐵路以及勞工群眾的悲慘遭遇。本書圖文并茂、史實清楚地記述了中東鐵路建設的背景和過程,詳細地闡述了中東鐵路所蘊藏的巨大歷史內涵,著重描寫了在復雜的歷史背景下中、日、俄三國為爭奪鐵路控制權展開的驚心動魄的斗爭。作者以扎實的文筆,配以大量歷史照片,娓娓講述中東鐵路飽經風雨的歷史,深入淺出,將發生在中東鐵路上的悲歡離合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讓那段寶貴的歷史直達人們心靈深處。
徐景輝 ·文化史 ·10.7萬字
中國營造學社是中國私人興辦的、研究中國傳統營造學的學術團體。學社于1930年2月在北平正式創立,由朱啟鈐任社長,梁思成、劉敦楨分別擔任法式、文獻組的主任。學社從事古代建筑實例的調查、研究和測繪,以及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為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貢獻。本書以詳實的史料,嚴謹的搜證,流暢的文筆,介紹了中國營造學社的歷史故事,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生動地介紹了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朱啟鈐、中國營造學社機構及職員、中國營造學社經費來源等方面內容。
林洙 ·文化史 ·10.7萬字
這是城市文化學者嬰父先生的最新非虛構類作品,《水龍吟——一座城市的飲水思源》講述鄭州人民的“生命源泉”的前世今生。逐水而居是人類的天性,“水源”也是古今中外城市發展的第一要務。本書從鄭州的河、湖、井、渠、溝的歷史梳理著手,從逐水而居,到鑿井而飲;從就近取水,到千里引流,為讀者提供了認識鄭州這座城市水之命脈的方法和依據,啟示我們飲水思源,珍愛生命。口述史的方法,資料來源的嚴謹、扎實,延續了作者《二七塔——一座城市的精神造像》一書的優勢,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以及難得一見的歷史當事人圖片,共同構成鄭州歷史文化的獨特讀本。
嬰父 ·文化史 ·10.6萬字
《民國趣讀老胡同》是追憶當年在老北京四九城之胡同里所發生的有紀念意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面的文字集納,作者皆為民國之大家,如馮友蘭、章士釗、周作人、何思源、高興亞、張申府、張岱年、張恨水、姚雪垠……這些文字從不同側面敘述了民國時期老北京城的胡同里所發生的一些歷史事件、名人軼事、文人故居等,通過這些文章即可讓我們看到當年老北京的各個小胡同都發生了什么、住了些什么樣的文人政客。這些作者同時也是親歷者,在他們筆下,有家事的細瑣,有國事的波瀾,如今去讀,情景猶如歷歷,這些情景連綴成錦,讓那段時光變得華麗有光彩。
《老胡同》編輯組 ·文化史 ·10.5萬字
啟蒙運動以來三百余年,以西方文明為核心的現代文明席卷五洲四海,堪稱人類文明發展的黃金時代。然而這一文明發展到今天,已經漸露疲態……許倬云先生以縱深橫闊的史學家視野,敏銳地洞察出:以美國為中心的第三期現代文明正在衰微,“現代文明正在走入秋季,寒冬已經不遠”。本書先從資本主義經濟、主權國家、科學技術這三大支柱出發,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現代文明的發展歷史和現實處境,指出了其面臨的種種危機,最后嘗試在西方傳統之外,引入“生命現象的價值觀”這一新的元素,作為新的人類共同文明結構的基礎。西方以五百年時間建立的“現代文明”,是迄今世界上唯一完成式的現代型文明,但唯一卻不等同于具有典范地位。許倬云先生此書更清楚地闡明了“西方現代文明”已不具“現代文明”典范的正當性。站在文明變局的重要關口,我們將何去何從?
許倬云 ·文化史 ·10.4萬字
《22款傳奇球鞋的前世今生》是一本球鞋文化專著,書中細致梳理了匡威AllStar、阿迪達斯“貝殼頭”、耐克AF1等22款經典球鞋是怎樣“走”出來的,講述了傳奇背后不為人知的熱血故事。傳奇球鞋的設計、起名、復刻,競爭對手的模仿與抄襲,合作伙伴的共創與背叛,開創性的推廣策略,流行文化精英入場,破圈的球鞋文化,新興技術的加持……這些都是很多款球鞋故事里的浮光掠影。《22款傳奇球鞋的前世今生》不是一個結構簡單、情節俗套、僅僅凸顯幾個核心人物的傳統故事,而是一部由發明家、創業者、推銷員、經銷商、運動員、流行文化精英和熱愛運動鞋的“鞋狗”等各種各樣的人共同譜寫的大時代劇目。一百年走出來的傳奇,是鞋的故事,也是人的詩篇。
黃賀 草威 ·文化史 ·10.2萬字
《日本核殤七十年》是日本文化學者川村湊探討日本經歷原子彈爆炸到福島核電站泄漏近70年間日本關于“核”的文化史。以日本戰后到當代的“核”文化和由此產生的“核”精神史為中心,從有放射能的怪獸哥斯拉電影、手冢治蟲的《鐵臂阿童木》、黑澤明的電影《活人的記錄》、大友克洋的科幻動畫《阿基拉》、文學作品《死之灰詩集》等與核有關的電影、動畫和核爆文學入手,穿插現實生活中的反核運動事件、核能集團的黑暗手段以及各種核電站事故等內容,回顧和總結了在日本從核彈爆炸到核能利用歷史過程中文化人、普通民眾和政府的種種思想和行為。通過對這些在文化作品、社會思潮以及現實事件的認識變遷和行為變化,折射出日本人對于“核”既恐懼又崇拜的矛盾心理。
(日)川村湊 ·文化史 ·10.1萬字
英倫半島為何能影響現代世界?英國人為何古怪、自嘲、難以捉摸?英國人為何虛偽:相信平等,卻在奴隸貿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書是英國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艾倫·麥克法蘭的“文明三部曲”之一、《文明的比較》續篇,記錄了長達七十多年的觀察和體驗,以親歷者的身份解讀英國社會和英國人。從法律、政治、經濟等維度了解英國的“進化歷程”,探索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以親歷者的身份解讀英國人的虛偽與虔誠、幽默與哀傷。
(英)艾倫·麥克法蘭 ·文化史 ·10萬字
上至國家主權,下至百姓生活,無不與地名緊密相關。地名是寫在大地上的歷史,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一個地名就牽動著一根歷史文脈,千千萬萬個地名便匯成了中華民族尋根的方向,是必須要傳承的文化遺產。本書以地名為切入點,詳細講述了中國歷代地句的發展及研究的清晰脈絡,為讀者揭示了地名背后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根基及人與自然的美妙融合。
徐兆奎 韓光輝 ·文化史 ·9.8萬字
一份嗅覺歷史文化調查檔案,一本富有詩意的氣味百科全書,一份氣味探索者的香水選購指南。在倫敦可持續遺產研究所的實驗室里,科學家們正試圖建立一個集體嗅覺體驗的“有意識的檔案”——氣味記憶的博物館,為了保護那些具有歷史價值的東西,并在未來能夠回憶起它們。基于這個想法,作者羅伯塔·戴安娜從嗅覺歷史文化調查開始,寫下了《氣味博物館》。她收集了38種氣味,并調查了每種氣味的來源,深挖了它們與文學文化聯系及其在香水中的應用,其中有大海的氣味、雨后泥土的氣味、剛割過的青草的氣味,童年的氣味——削過的鉛筆、馬戲團、馬路上的瀝青……這些人們最熟悉的氣味,在作者包羅萬象且充滿詩意的敘述中,具備了喚醒記憶的獨特能力。
(意)羅伯塔·戴安娜 ·文化史 ·9.7萬字
突厥是古代歐亞草原重要的游牧之一,曾一度成為雄跨歐亞草原的霸主,在歷史上有深遠的影響。本書在歐亞草原廣闊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以通俗的語言介紹突厥民族的興起、發展和衰亡過程,及其與周邊各政權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于古代歐亞歷史的深刻影響。并利用最新的考古學、語言學成果,從多個側面展現突厥民族復雜多元的文化面貌。
陳凌 ·文化史 ·9.7萬字
本書是呂思勉《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中國文化史六講》兩份講義的合刊。“十講”是呂思勉1935在上海光華大學的講義,“六講”是呂思勉1929-1930年在省立常州中學授課的講義,原為“二十講”,僅存其六。“十講”與“六講”大體涵蓋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如先秦諸子百家等)和社會史(如婚姻、宗族、階層、財產等)的主要面貌,可讓讀者對中國歷史上各種政治思想、主張,各種社會、制度的源流和演變,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
呂思勉 ·文化史 ·9.6萬字
本書記載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名香港高級警官的傳奇際遇,透過輕松幽默的手記和一百一十幀珍貴照片,您可飽覽鮮知而想知的警方人世百態,包括防暴隊是如何布陣,以及“一哥”座駕內的保安設備等等;并從獨特的角度和典型的環境,去領略昔日香港警隊生活的方方面面。
黃奇仁 ·文化史 ·9.5萬字
本書是一本收集、整理和修改有關中藥的民間故事、傳說、詩詞、歌訣、對聯等中醫藥傳奇的著作。本書收集了人參等39種中藥故事及傳說,20篇藥苑漫談話,22首中藥文化故事,并附有原植物圖或墨線圖190余幅。其中第一部分為中草藥民間故事,講述人民戰勝疾病,戰勝自然災害的故事;第二部分為藥苑漫話,對十幾年常用中藥的來源、產地、性味、功效進行古今考證,便于讀者知其來龍去脈,是非真偽;第三部分為中藥文化,收集整理了中藥的命名、名稱、性味、功效、詩詞、歌訣、對聯、迷語等。
方磊等主編 ·文化史 ·9.4萬字
李長之先生是著名的學者和文藝批評家,他撰著的《西洋哲學史》同樣體現了他的鮮明的批評立場。這部哲學史不僅是依次介紹西方哲學發展的中各派哲人的思想,而是一部“主動”的哲學史,自始自終帶有作者認識事物的立場、主張和情感。本書成于一九四〇年,正是民族危亡存于一線之際,這部哲學史并不側重史料、檔案的挖掘考據,而是關照于當時中國“徹底現代化”的一切需要,鮮活生動,引人入勝。時至今日,本書仍然是西方哲學史的入門讀物。
李長之 ·文化史 ·9.2萬字
《宋元戲曲史》是王國維多年從事戲曲研究的一部總結性著作,被公認為中國近代古典戲曲研究的“開山之作”。它大大提升了戲曲在文學中的地位,把他從“托體近卑”的俗文學拉升到了文學藝術的范疇。全書共十六章,以宋、元兩朝為重點,徵引歷代有關資料,考察中國古典戲曲形成、演變、發展的過程,描繪出清晰的途徑和線索。對戲曲語言的藝術特點和審美價值作了具體的分析和發揮。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研究戲曲發展史的專著,材料豐富,治學態度謹嚴,影響深遠。此次整理出版以1933年3月商務印書館《國學小叢書》本為底本,同時參考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內容更加完善。
王國維 ·文化史 ·9.1萬字
什么樣的茶杯宜香,什么樣的茶杯適手?什么樣的茶杯宜在夏季使用,什么樣的茶杯又適合冬季?有能改變水質的茶器嗎?高溫燒造的原礦紫砂壺為什么可以一壺通殺六大茶類?一個適手且美的茶器,僅僅是適手且美嗎,有無其他的含義?器以載道,道傳籍器,當人類生物的需要開始向著文化的需要轉變時,茶器就逐步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其物雖微,這一路上它體現出的卻是人類科技的進步,載著的是對傳統之“美”的傳承。作者通過對茶器的鑒賞與品味,讓讀者身心得以愉悅,性靈得以滋養。茶器,不僅是美,也是文化、是人生、是境界。
耕而陶 ·文化史 ·9.1萬字
漢字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最偉大最重要的發明,漢語和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根基,中國的一些根本性的思想、理念、原則,可以從漢字及漢字所記錄的先秦文獻中窺見源頭,本書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漢字,通過闡述其起源、演變、傳播和發展,以及漢字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密切關系,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通過對漢字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密切關系進行探討,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通過深入探討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本書有助于增強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同時也為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郭永秉 ·文化史 ·9萬字
公元前2500—前1000年,文化中國的金玉良緣時代,王朝中國在文化中國的沃土上生成。以玉文化為核心的文化中國受到那條彩陶、玉石之路上西來的青銅文化的沖擊,這種全新的以馬和戰車、武力征服為標志的文化摧毀了暖溫帶的三大文明古國,而在中國的“十字軸心”處遭遇了文化中國的阻擊。以傳說中的禹結合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重要遺址的考察見證這個金(青銅)玉(玉石)良緣的世界,夏就是這個世界的代表,而非一代王朝。《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輯12冊:第一輯:文化中國的起源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國的來源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文化的江山03:中國風雅頌文化的江山04:中國軸心期第二輯:走出王朝的中國史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歷史的國度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藝復興的歲月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第三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國影響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與東洋夾擊的天下文化的江山11:告別晚清的中國近代史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國里的新文化運動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8.8萬字
虱子、蚊子、螢火蟲,跟人關系最為密切的微蟲,與人類愛恨糾葛,綿延數千載,產生出了無數的傳說、故事、詩詞、典故、笑話、習俗……人類的歷史若缺少了這些昆蟲,恐怕會失色不少。人間小蟲,構成了一道道饒有趣味的文化和審美景觀。
王宏超 ·文化史 ·8.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