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早期中國”的視角,嘗試描述和解釋從文明起源至公元220年東漢滅亡的歷史,并將此段歷史放在一個比較的脈絡中,思考國家形成、書寫的起源、官僚組織、法律和政體、諸子百家、戰爭性質的演變、帝國的締造等中國社會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問題。作者熟稔出土的古文字與物質材料,也掌握傳世文獻,同時深入了解西方的考古學理論;在寬廣的視角中重新檢討中國文明,強調其連續性與同質性,是一本結合歷史學與考古學的重要著作。
李峰 ·文化史 ·18.3萬字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對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國人并不是這條規律的例外。他們不大關心宗教,是因為他們極其關心哲學。他們不是宗教的,因為他們都是哲學的。
李世化 ·文化史 ·18.2萬字
為挖掘萬安古鎮獨有的歷史文化、廉政文化、紅色文化及展現當代的輝煌奮斗業績,本書辟“標桿·捷文林改”“廉政·清風永拂”“掌故·傳說沿革”“鄉愁·古鎮留痕”“山水·美麗萬安”“民俗·中原遺風”“人物·名士緝覽”“藝文·擷英拾貝”“紅土·激蕩風云”“崛起·魅力萬安”10個篇章,收集整理相關內容,旨在了解萬安、熟悉萬安、研究萬安、透視萬安,推動本土文化建設,凝聚正能量,為建成“城北新鎮、城郊花園、保障基地”的美麗萬安作出應有貢獻。
鐘富民主編 謝觀光執行主編 ·文化史 ·18.2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飲食的書,也是一本關于歷史的書。筵席、宴會和盛大的晚宴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有的傳播歡樂,有的服務于政治,還有的與死亡聯系在一起。在本書中,作者用大量生動,甚至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宴會典故向讀者剖析了為什么人們喜歡聚餐狂歡、觥籌交錯。從波斯到日本,從中國到墨西哥,從歐洲王室到南極探險家,從阿拉伯人到阿茲特克人;從中世紀奢侈鋪張的宮廷宴會、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化宴會到樸素細致的日本茶席,“宴會”給我們留下更多的是飲食之外的種種——儀式、器皿,以及隱藏在宴會之中的風俗、文化和時代特質。
(英)尼科拉·弗萊徹 ·文化史 ·18.2萬字
縱觀歷史,海洋如何促進了人類的跨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和移民遷徙?本書是六卷本海洋文化史系列的第二卷《中世紀海洋文化史》,探討了在歐洲中世紀的時間范疇(公元800-1450年)內全球范圍內的海洋文化史,包括人類關于海洋的知識、航海技術的發展、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有關的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海上旅行、海路貿易和世界聯系網絡、對海洋相關意象的認識和表現等。從中可以得出結論:中世紀海洋文化史的內涵非常豐富,在歐洲人發起全球擴張之前,世界各個地區都發展出了不同風格但同樣水平高超的海洋文化,各個地區之間的海上聯系也比我們想像的更緊密。
(美)瑪格麗特·科恩主編 (美)史蒂夫·門茨編 ·文化史 ·18.1萬字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也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該書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它收錄了農業、手工業、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尤其是機械技術,在書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述。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本書是中國科技史料中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著作,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宋應星 ·文化史 ·17.8萬字
中國軍事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異彩紛呈,在世界軍事史上擁有杰出的成就。它們不僅是戰爭經驗的總結,也是智慧的結晶。
李世化 ·文化史 ·17.7萬字
功高蓋世的政治領袖,真知灼見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謀的傳奇英雄,妙筆生花的文壇泰斗,匠心獨運的藝術大師,鑄造科技輝煌的科學精英,白手起家的商界奇才……閱讀這些杰出人物的傳奇故事,就可以理清中國數千年復雜的歷史脈絡,從而還原歷史,使已經遠去和消逝了的歷史情境在我們腦海里再現、演繹,使我們的思想自由游弋于歷史的海洋……
王維 ·文化史 ·17.5萬字
紀伊國屋2015本屋大賞讀者票選人文書。從遣唐使到黑船來航,再到明治維新。日本始終處于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和選擇之中。日本有自己的思想史嗎?或者“日本思想史無通史”?(丸山真男語)為回答這個問題,日本思想史學者清水正之梳理日本各個時期的思想家、流派、代表作品,從古代到現代,全面了解這個國家的思維方式。本書在作者為日本放送大學授課的教材基礎之上編寫而成,具有權威性。
(日)清水正之 ·文化史 ·17.4萬字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學術集刊,所收論文主要以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形式的物質文化為研究對象。本輯收錄研究論文十四篇,內容涉及金維諾先生學術紀念專題、器物與圖像、文本與圖像、地理與圖像等多個領域,分別從圖像學、文學、語言學、地圖學、建筑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對形象史學的跨學科意義進行實踐性探討。
劉中玉主編 ·文化史 ·17.4萬字
《文化樹:世界文化簡史》以縱橫馳騁的思路、揮灑自如的筆墨、宏富經緯的睿智、闡幽抉微的條分縷析,揭示了多源并行、相互影響、交相輝映的人類文化,并強調人類文化演進的重點和核心是技術發明、科學發現、制度演進,而不是帝王將相;而且各文化區有特色,亦有共性,不存在所謂的“兩方中心”,簡明扼要地勾勒出世界文化發展的脈絡,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作者把人類文化比作一棵大樹,扎根在史前文化悠遠的土壤之中,它的不定根和氣生根落地之后,長成了許多附生的樹干;它枝杈橫生相互絞結;它最終長成一片盤根錯節、枝杈交疊的叢林。換言之,人類的文化源頭在人類祖先的亞人動物的進化之中;人類文明的起源是多源頭并行發展的;各種文明是相互影響交相輝映的,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壯麗的文化景象。
(美)拉爾夫·林頓 ·文化史 ·17.3萬字
本書是六卷本《海洋文化史》系列的第三卷,聚焦于早期現代時代(大約從1500年到1800年)的海洋文化。這個時期標志著全球探索和貿易的顯著增長,以及海洋在文化交流、貿易和遷移中的作用日益增強。本書通過多學科的視角,結合歷史、文學、藝術、哲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早期現代海洋文化史的視角。其中的章節由不同的專家撰寫,涵蓋了從知識、實踐、網絡、島嶼與海岸、旅行者、代表、想象世界到沖突等多個主題,使得讀者能夠追蹤一個主題在整個歷史時期的演變,同時也能對每個特定時期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美)瑪格麗特·科恩主編 (英)伊麗莎白·蘭伯恩編 ·文化史 ·17.3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趙樹理及“山藥蛋”派的小說、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孫犁的《鐵木前傳》、《風云初記》、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楊沫的《青春之歌》、姚雪垠的《李自成》、余華的《活著》、汪曾祺的《受戒》、王安憶的《小鮑莊》、莫言的“紅高粱系列”、賈平凹的“商州系列”等內容。
蕭楓主編 ·文化史 ·17萬字
知識的保存從來都是一項艱苦的斗爭:享譽古代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因管理不善而日漸式微;博德利爵士的巨額投入才使牛津的新圖書館得以建成;納粹政權縱火焚燒了成千上萬冊猶太人的書籍;卡夫卡的手稿則有可能因為他生前的遺囑而不見于后世。在本書中,博德利圖書館館長理查德·奧文登橫跨三千年的歷史記錄和資料,介紹了從泥板到云數據存儲時代的知識受難史,探討了知識保存的現狀及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圖書管理員和檔案館館員等眾多有識之士的努力和犧牲也在書中有精彩的呈現。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書籍保存史和震撼人心的人類文明史。通過此書,我們應該理解,圖書館和檔案館不僅僅是存儲文獻的地方,也與當下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產生緊密的互動,為社會的健康運轉提供重要支持。理查德·奧文登也向整個社會提出倡議:凝聚制定公共政策的共識,并為這些重要的知識保存機構爭取該有的資源。
(英)理查德·奧文登 ·文化史 ·17萬字
秦漢時期,在中國歷史進程中具有特別的意義,是中國文化基因的形成期,而咸陽—西安作為這一時期的文化重心和行政中樞,亦產生過輝煌的歷史影響。本書收錄34篇文章,從秦漢文化的基礎——“郁郁乎文哉”的西周禮樂說起,再到商鞅變法,咸陽如何成為長安的文化重心,漢代思想文化的“和合”精神等,既有對高層政治的關注,也多涉及社會平民及勞動階級,從幾個以往人們關注不多的側面描畫咸陽—西安地方在秦漢時期的文化面貌。書中關于秦漢文化史實物證據方面的內容,也占了一定的比重,由此可令讀者在眾多具體、真切、形象的信息中,獲得對秦漢時期整體文化風貌的進一步認識。
王子今 ·文化史 ·17萬字
本書通過檔案文獻、人物訪談,以時間為線索,以簡史的方式,圖文并茂地系統總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發展脈絡與歷史影響。從籌建、初創、調整、改革、合并、發展等不同時期,結合歷史背景,梳理學院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研究創作、國際交流、社會服務。并編撰六個附錄,梳理學院歷任黨政負責人及任職時間表、學院教學部門建制沿革和歷任負責人、教授名錄、在職人員名錄、離退休人員名錄、曾經在學院工作人員名錄,為相關研究提供基礎信息。讀者對象:關心中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歷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發展史的專家學者、兄弟院校師生、藝術與設計從業者、眾多校友及感興趣的相關讀者。
院史編寫組 ·文化史 ·16.9萬字
公元前500—前200年,文化中國的諸子時代,確立了中國人生活和思考的軸心。春秋的諸侯和家臣都不重要,主角是“素王”孔子,然而孔子的“禮”在戰國剛剛到來時就飽受挫折,兵家、縱橫家以用計取代禮,其后有變法,西河之學與稷下之學交相輝映,開啟了熱鬧的諸子時代。孟子、莊子、老子、墨子互相辯駁,他們創造的思想觀念,至今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中。這個時代終結于“儒家圣化”和“儒門王圣運動”,終局也就是荀子的門徒韓非子的帝王學。-------------《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輯12冊:第一輯:文化中國的起源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國的來源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文化的江山03:中國風雅頌文化的江山04:中國軸心期第二輯:走出王朝的中國史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歷史的國度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藝復興的歲月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第三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國影響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與東洋夾擊的天下文化的江山11:告別晚清的中國近代史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國里的新文化運動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16.8萬字
陽光明媚、海水湛藍的地中海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在歐洲大陸還一片蒙昧時,這里就先后有多種文明形態誕生、發展、交流、競爭,多種信仰萌發并最終發展成重要的宗教流派。這里留存了世界上最早的恢宏建筑,催生了最早的民主制度和強盛帝國,孕育了廣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群體。歐、亞、非三大陸的交融使得這里的文化豐滿而獨特。地中海文明深刻地影響到了歐亞大陸乃至整個世界,并滲透入我們每個人的心靈,直至今天。讓我們出發吧!這里有陡峭懸崖,有潔白沙灘;有成蔭綠樹,有柑橘飄香;有香甜果蔬,有肥美海鮮;有醇厚美酒,有美麗姑娘;有令人驚嘆和唏噓的恢宏建筑,有精細入微的金銀珍藏;有宣禮塔的誦經聲,有唱詩班的吟唱;有天才的繪畫、不可思議的雕塑、難以忘懷的樂章;有好看的皮囊,更有有趣的靈魂和深邃的思想。
金維一 ·文化史 ·16.8萬字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文明大廈的主要基干,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說中國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便是綴滿枝頭的奇花異果,為中國古代文明增添斑斕的色彩和濃郁的芳香,又為世界科學技術園地增添了盎然生機。這是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來,中外許多學者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認真的研究之后,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真切可信的景象。
張明 于井堯編著 ·文化史 ·16.8萬字
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時代,中國與世界相遇。在這段時期里,皇帝不僅僅是帝王,還是思想者,秦始皇用王權統一地上的九州,還用神權和君道同體的思想統一天、地、人,實現天人合一,使文化中國與王朝中國結合,為后世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在東西方遙遙相望,都在尋找對方。漢人擊敗匈奴,打通西域,漢文化將萌芽于良渚文化的玉帛功夫發揚光大,不僅控制了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的玉石之路,還拓展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的絲綢之路,漢代人用行動兌現了古代關于昆侖山的想象,在西域化干戈為玉帛,西域中國化,東方希臘化,中國成為走向世界歷史的國度。
李冬君 劉剛 ·文化史 ·16.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