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英國女作家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基于1792—1793年來到法國,考察了那場改變歐洲歷史的大革命,基于其所見所聞和接觸到的第一手信息她寫下這本思想之書,其中凝聚了她對這場革命在道德、法律、哲學和政治學等方面的細膩思考和深刻洞察,指明道德在革命中的重要意義,以及政府的職責,民眾理性的作用等。此書具有重要的第一手歷史文獻價值,同時其感性、抒情的評論文字也獨具文學價值。
(英)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文化史 ·18.4萬字
本書聚焦于首批中國共產黨黨員的譯介活動,以譯者、譯事、譯作和譯論為線索對其進行描寫性的梳理,在此基礎上提供史料、還原歷史語境,對這些活動進行實事求是的解析與評價,挖掘其在中國翻譯史、中國革命史乃至民族救亡史中的積極意義。本書適合翻譯專業學生,以及對中國翻譯史、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陳德用 ·文化史 ·16.6萬字
《敦煌往事》的日版書名為《敦煌物語》,是日本知名作家、夏目漱石弟子松岡讓致敬敦煌的心血之作,為日本“敦煌熱”三大標志性作品之一。全書圍繞20世紀初敦煌藏經洞中被發現的的經卷文物展開,以史實為基礎,講述了英、法、日三國探險隊在敦煌盜寶的經過,如實記錄了“文化侵略古戰場”的敦煌往事。作者筆下既有對斯坦因、伯希和以及華爾納等盜賊行徑的批判,也洋溢著對敦煌的摯愛與癡情。對于出身佛門的松岡讓來說,敦煌既是千年的傳奇,更是熠熠生輝的佛教傳承圣地,他一生都向往敦煌,卻無緣踏足半步,因此生前說:“有生之年無法踏上敦煌的遺憾,我已盡數寫于此書之中。”一份令人唏噓的遺憾,一份令人動容的摯愛,凝聚成這本《敦煌往事》。
(日)松岡讓 ·文化史 ·10.7萬字
《音樂的故事》是一部西方音樂史,房龍努力以歷史的眼光來觀察,超越了地區、宗教和種族等偏見,為讀者講述了音樂流派的興衰、樂器的進化、音樂大師的成長以及對經典音樂的賞析,是了解音樂史的重要入門書。本書評述了世界音樂史上各個時期偉大的音樂家的心路歷程,對西方音樂歷史進行了梳理,并娓娓道出西方早期音樂、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及近現代音樂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音樂家們的身世行跡。靜心讀來,高雅的音樂,經典的旋律,名垂樂史的大師,仿佛就在你的身邊。
房龍 ·文化史 ·16.4萬字
三里不同調,十里不同音,“南腔北調”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維系了各民族的歷史記憶。本書將大眾熟悉的31個趣味話題分成八大版塊,解讀其內在的語言學原理;又從每一個話題延展開來,闡明同一話題在不同方言的流變,鋪陳出一幅幅民族歷史文化的畫卷。讀者在收獲語言學知識的同時,更能從各自方言的角度找到共鳴,在方言里發現不一樣的中國。
鄭子寧 ·文化史 ·14萬字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也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該書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它收錄了農業、手工業、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尤其是機械技術,在書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述。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本書是中國科技史料中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著作,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宋應星 ·文化史 ·17.8萬字
世界文明正在發生著變局!許倬云從全球大歷史的視角,以兩條主線分別勾勒出東西方文明三千年來發展的路線圖及各自的異同:兩者長期以來平行發展,也存在各自發展的“峰與谷”及轉折點;最終,中國形成大一統國家,歐洲走向了列國并立,直至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明清以來中國一落千丈,歐洲人則發現新大陸,開啟了以工業革命為基礎的現代文明。從此以后,西方世界所形成的現代文明,引領著世界文明的方向。本書從地理環境、社會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以兩相對照的方式剖析了兩者的成敗因緣,并指明了中華文明復興可能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許倬云 ·文化史 ·12.2萬字
突厥是古代歐亞草原重要的游牧之一,曾一度成為雄跨歐亞草原的霸主,在歷史上有深遠的影響。本書在歐亞草原廣闊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以通俗的語言介紹突厥民族的興起、發展和衰亡過程,及其與周邊各政權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于古代歐亞歷史的深刻影響。并利用最新的考古學、語言學成果,從多個側面展現突厥民族復雜多元的文化面貌。
陳凌 ·文化史 ·9.7萬字
你能想象中國菜里沒有辣椒嗎?在當今的中國,辣椒似乎無處不在,是中國菜肴精妙和多樣化的關鍵。它反映了中國人的口味、地域和適應性,不僅影響了烹飪,還影響了醫療實踐和社會生活。本書為辣椒在中國的傳播、演變和文化影響提供了獨一無二的鏡頭,通過充分利用各時期的正史、地方志、文人筆記等資料,配以生動的插圖和精心收集的食譜,作者探索了辣椒是如何從默默無聞變為風靡全中國的,辣椒的傳播又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了“辣”的含義和文化意蘊。
(美)達白安 ·文化史 ·12萬字
宜賓物華天寶、人文薈萃,從古至今吸引著無數的仁人志士前來尋夢。走過這方山水的文人——杜甫、韋皋、蘇軾三父子、范成大、陸游、黃庭堅等等。還有近代來這片熱土求索奮斗、工作生活的南溪女婿朱德、傳奇伉儷梁思成與林徽因、戲劇大師謝晉與曹禺等等。他們為宜賓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文化,在這里演繹留下許多動人故事;他們閃耀在中華的燦爛星空,永遠照耀我們的心靈。
羅鳴 ·文化史 ·19.2萬字
《趣說中國百年來的衣食住行》,作者為中國現代文學著名作家,鴛鴦蝴蝶派主將包天笑先生,本書是一本記錄中國近百年來社會生活方式變化的詳細寫真,是珍貴的文化歷史著作。本書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詳細記錄了百年來中國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變遷,特別是在飲食文化上的變化。書中不僅回顧了食物從傳統到現代化的演進,還細致描述了地域間的飲食差異,如北方的小麥主食和南方的大米主食。書中詳細記述了中國在食方面的變化。作者提到,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傳統的母乳喂養逐漸讓位于牛乳和奶粉,這種變化反映了科技進步和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此外,作者還探討了食品制作和飲食習慣的演變,如家庭餐飲的變化、飲食制度的轉變(如共食制與分食制的討論)等。
包天笑 ·文化史 ·6.9萬字
啟蒙運動以來三百余年,以西方文明為核心的現代文明席卷五洲四海,堪稱人類文明發展的黃金時代。然而這一文明發展到今天,已經漸露疲態……許倬云先生以縱深橫闊的史學家視野,敏銳地洞察出:以美國為中心的第三期現代文明正在衰微,“現代文明正在走入秋季,寒冬已經不遠”。本書先從資本主義經濟、主權國家、科學技術這三大支柱出發,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現代文明的發展歷史和現實處境,指出了其面臨的種種危機,最后嘗試在西方傳統之外,引入“生命現象的價值觀”這一新的元素,作為新的人類共同文明結構的基礎。西方以五百年時間建立的“現代文明”,是迄今世界上唯一完成式的現代型文明,但唯一卻不等同于具有典范地位。許倬云先生此書更清楚地闡明了“西方現代文明”已不具“現代文明”典范的正當性。站在文明變局的重要關口,我們將何去何從?
許倬云 ·文化史 ·10.4萬字
歷史的車輪告訴我們,了解過去,有助于理解現在,展望未來。這套叢書成為廣大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讀物,感染熏陶,潛移默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培養愛國主義感悟,提高愛國主義的思想和覺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陳曉丹編著 ·文化史 ·19.7萬字
從第一次仰望星空開始,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歇。在文明進化的每一段進程中,星空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的智人祖先仰望星空,將其當作時鐘,計算時間的流逝。這意味著他們開始揣摩周圍的世界,思索如何在其中生存,以及他們在其中所處的位置和意義。星空引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認知革命!按照傳統的觀念,農業觸發了文明的誕生。但這本書認為,天文才是文明之源!為了修建針對星空的固定儀式場所,人類開始走向定居,走向農業時代。農業重新界定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星空既是敬奉神明之所,也可以用作觀看天象之處。對星空的崇拜,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信仰的時代。而這一時期形成的宇宙觀主導人類思想近2000年,甚至時至今日仍舊束縛著一些人的思想。現代科學探索宇宙的歷史,也是人類理性崛起的歷史。科學革命的到來,讓星空變成物理的場域,不再是神圣的天堂……隨著人類對宇宙認知的演化,這種不斷變化的認知也在影響并塑造著我們的文化、宗教、藝術和社會。可以說,對星空的理解,始終支配著人類在大地上的生活。仰望夜空試圖尋求意義正是我們人類難以磨滅的特征之一。從石器時代到太空時代,本書探索了世界各地對星空共同的迷戀。
(英)斯圖爾特·克拉克 ·文化史 ·12.4萬字
《毒藥手帖》是一本以“毒藥”為主題的西方文化史研究散論。全書主要圍繞毒藥的演變和歷史上以歐洲為主的毒殺事件,逐篇談及了古代巫術,古羅馬—中世紀政權更迭的秘密,毒殺者的性別、職業和心理特征分析,文學名著中毒殺橋段的史實由來,醫學解剖對法庭判決的影響,近現代生物化學的發展對解毒的促進作用與反作用等等。
(日)澀澤龍彥 ·文化史 ·7萬字
中國文學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它在中華文化寶庫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性。從遠古神話到先秦散文,從唐詩宋詞到元曲雜劇,從明清小說到現當代文學,中國文學猶如一朵奇葩,大放異彩,“江山代有才人出”,偉大的文學家數不勝數,傳世之作澤被后人。本書從先秦文學、兩漢文學一直介紹到明清文學、近代文學,共九個時代。
李世化 ·文化史 ·16.2萬字
本書評述了世界音樂史上各個時期偉大的音樂家的心路歷程。在眾多人物面前,作者按時間先后順序,以平易近人的語氣、獨特的犀利目光,對西方音樂歷史進行了梳理,并娓娓道出西方早期音樂、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及近現代音樂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音樂家們的身世行跡。靜心讀來,高雅的音樂,經典的旋律,名垂樂史的大師,仿佛就在你的身邊。本書邏輯和條理清晰,讀者可以讀一本故事書的狀態來品讀房龍的音樂思想,并由此大體把握歐洲音樂史的發展脈絡,知曉那些光鮮的音樂家的別樣人生。
房龍 ·文化史 ·16.1萬字
為挖掘萬安古鎮獨有的歷史文化、廉政文化、紅色文化及展現當代的輝煌奮斗業績,本書辟“標桿·捷文林改”“廉政·清風永拂”“掌故·傳說沿革”“鄉愁·古鎮留痕”“山水·美麗萬安”“民俗·中原遺風”“人物·名士緝覽”“藝文·擷英拾貝”“紅土·激蕩風云”“崛起·魅力萬安”10個篇章,收集整理相關內容,旨在了解萬安、熟悉萬安、研究萬安、透視萬安,推動本土文化建設,凝聚正能量,為建成“城北新鎮、城郊花園、保障基地”的美麗萬安作出應有貢獻。
鐘富民主編 謝觀光執行主編 ·文化史 ·18.2萬字
《紙的文化史》是一本全面介紹紙張從誕生到它在全球的發展歷程的文化專著。全書以紙張的原材料和技術演變為線索,巨細靡遺又饒富興味地探究紙張所及的各個領域,從歷史、政治、經濟、文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作者詳細描繪了人與紙張的關系,思考這些關系背后的關鍵價值。它不止是一部技術史,同時也是經濟、政治、藝術和庶民的歷史。在電子媒體當道的今日,本書將幫助你重新發現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文化本質。
(德)羅塔爾·穆勒 ·文化史 ·19.9萬字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對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國人并不是這條規律的例外。他們不大關心宗教,是因為他們極其關心哲學。他們不是宗教的,因為他們都是哲學的。
李世化 ·文化史 ·1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