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西南邊疆民族研究》是由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本輯共有邊疆學研究、民族史研究、宗教文化研究、民族關系研究、民族社會研究、旅游人類學研究、民族理論研究、研究評述八個欄目,內容涉滇南游記中的瘴癘研究、清代中越邊疆的“禁防”與“通市”、中緬邊境的哈尼人橡膠種植研究、傣族“梅”的研究、花腰傣村寨儀式研究、湘西土家族“偷梁”習俗研究、滇西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研究、歷史人類學“他者”的思考等多個領域。
李志農 何明 朱凌飛 ·地域文化 ·28萬字
廣府文化是一種粵語文化,也是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一種地域文化。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是廣東省委宣傳部批準建立的“廣東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也是廣州市規劃辦確認的“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匯集了省內外一大批從事廣府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本書設有“廣府論壇”、“史海鉤沉”、“文化隨筆”、“調研報告”、“廣府文學與語言研究”、“廣府美術與民間工藝研究”、“廣府民俗研究”、“廣府建筑與古村落研究”、“廣府宗教與民間信仰研究”、“廣府音樂與地方戲曲研究”、“廣府文化的傳承與活化”等欄目。
紀德君 曾大興主編 ·地域文化 ·20.4萬字
湖南省湘學研究院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提議、時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周強親自關心、支持下,于2012年6月4日揭牌成立的湘學研究機構、組織機構。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以弘揚湘學研究、推進文化強省為宗旨。通過整合省內外、國內外的研究力量開展湘學研究,從而達到宣傳湖南形象、擴大湖南影響、培養一代湖南新人的目的。作為湖南省湘學研究院院刊,《湘學研究》希望成為研究湖南的新平臺和宣傳湖南的新名片。既有代表湘學最高水平的前沿學術成果,也有激勵人心的湖南歷史文化的知識普及。
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主辦 ·地域文化 ·23.1萬字
本書論述了推動寧夏文化建設的方向和措施、科學方法以及如何促進寧夏文化建設跨越性的發展,體現了寧夏文化建設方面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對寧夏文化建設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楊春光編著 ·地域文化 ·26.4萬字
本書立足于客家鄉村的普通農婦,通過文獻和口述建構她們的身份,從世俗與信仰兩方面來探討她們的日常生活與內心世界,從多維角度,如家庭、經濟、民俗、信仰、人生階段等來探討客家婦女的地位與文化生活,較為全面真實地展示了客家婦女的文化形象。全書的研究利用田野調查獲得碑記、族譜、經書、科儀本等第一手的民間文獻與口述訪談資料,提供的資料很有成色。且描述細微,分析周到,克服了許多研究不夠深入、曲解資料、割裂名稱與語境關聯等的局限。
鐘晉蘭 ·地域文化 ·21.2萬字
《寧夏文化藍皮書》是寧夏第一本文化發展的研究報告。以加快寧夏文化發展為研究主題,通過理論與實際、宏觀與微觀、戰略與策略的結合,對五年來寧夏的文化建設作一總結、分析和概括;對任重道遠的文化體制改革,以專家的視角,對實踐進行理性的思考,對探索進行理論的指導;對今后我區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前瞻性的探索,積極提出思路、途徑、對策和建議。
楊春光主編 ·地域文化 ·24.5萬字
在《老北京的趣聞傳說》里,我們從老北京的歷史典故、地名由來、名勝古跡、皇城內史、城門牌樓、王府民居、胡同坊巷、會館故居、宗教寺院、陵墓祠堂、風味飲食、娛樂世界、民間風俗、婚喪嫁娶、商業傳奇、交通出行、民間工藝等方面對老北京的前塵往事進行了詳細而有趣的介紹,寓教于樂,力爭用樸實、輕松的語言將各種趣聞傳說向讀者娓娓道來,讓讀者在一種輕松閱讀的氛圍中,既能對老北京的風土人情有個清晰了解,又能愉悅身心、達到放松的效果。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老北京的很多東西都隨著歲月的更迭已經消逝或者正在消逝,這是無法更改的事實,也是時代的必然:許多胡同正隨著高樓大廈的聳立而成片成片地倒下,許多昔日走街串巷吆喝叫賣的“磨剪子咧”正悄然沒了聲響,許多老北京人獨特的方言俚語正被新潮的網絡語言所代替,許多樸實溫暖的婚喪嫁娶習俗正在默默地被簡化——這一切一切滿含京味的事物的逐漸消亡,讓我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希望能夠通過某種方式來回味一下曾經的北京味道。希望《老北京的趣聞傳說》能成為您回味的方式之一。
張卉妍編著 ·地域文化 ·46.1萬字
在《讀城記》中,易中天記錄了在不同城市的經歷與所見所聞。通過閱讀這些故事,我們也閱讀了一個時代的風貌。城市和人一樣也是有個性的。有的粗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溫情。北京"大氣醇和",上海"開闊雅致",廣州"生猛鮮活",廈門"美麗溫馨",成都"悠閑灑脫",武漢"豪爽硬朗"。就像喜歡品評人物一樣,人們也喜歡議論城市。城市文化往往被看成一個誰都可以插上一嘴的話題,就像看完一部電視連續劇后誰都可以發表一番議論一樣。中國的城市非常可讀,中國可讀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易中天 ·地域文化 ·21.3萬字
東方美學大賞(共3冊):《茶之書》、《撿來的瓷器史》、《園林有境》。從碗中見人情、飲茶之法、道與禪、茶室、藝術鑒賞、茶花之美、茶之宗匠的七個角度,把東方美學的精髓灌注在一杯茶中。中國的園林藝術,是建筑、文學、書畫、戲劇等藝術的綜合體。跟隨大師的詩意文字,探究中國園林到底美在何處。蟄伏景德鎮、潛心瓷器的制瓷人涂睿明,從工藝史出發,暢談瓷器背后的美學與文化。
(日)岡倉天心 涂睿明 陳從周 ·地域文化 ·24.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