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功高蓋世的政治領袖,真知灼見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謀的傳奇英雄,妙筆生花的文壇泰斗,匠心獨運的藝術大師,鑄造科技輝煌的科學精英,白手起家的商界奇才……閱讀這些杰出人物的傳奇故事,就可以理清中國數千年復雜的歷史脈絡,從而還原歷史,使已經遠去和消逝了的歷史情境在我們腦海里再現、演繹,使我們的思想自由游弋于歷史的海洋……
王維 ·文化史 ·17.5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源流演化——起源稱謂、源于古老浪漫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并傳桂子于人間、對月崇拜及拜土地的說法、玄宗游月宮并大力推廣、中秋被正式定名為節日、祭月在明清時期的演變、兔兒爺的出現和文化傳承、饕餮盛宴——飲食文化、月餅在我國的緩慢發展、北方地區的獨特飲食風俗、南方地區的誘人中秋美食、臺灣地區的別樣飲食習俗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1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本書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對《道德經》做了創新解讀。書中按照《道德經》原著的結構,條分縷析,旁征博引,廣泛闡述了老子思想與哲學、現代物理學、社會科學等的相通之處,論證《道德經》具有的哲學意蘊、科學價值和人文精神,揭示出這部經典的傳世價值和永恒魅力。
黃鋼漢 ·中國文化 ·39.4萬字
本書有幾個重要的特點。首先,全書覆蓋了中華文明的方方面面,集知識性、趣味性和科學性于一體,而且在每篇文章的后面還添加了知識鏈接這一欄目,可以讓讀者在此基礎上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其次,每篇文章都是短小精悍的。我們力求用短小的篇幅、精練活潑的語言,來向讀者表達最豐富的知識,這樣就避免長篇大論使讀者感到厭煩的弊端。最后,章節分類十分清晰。全書涵蓋了軍事、文化、禮儀、飲食、建筑等方面的內容,使讀者對全書的內容一目了然。總之,《三天讀懂中國文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好書籍,是對中國幾千年來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真實再現,讀者可通過此書開闊視野、豐富文化知識。
諸葛文 ·中國文化 ·21.9萬字
為傳承中華民族的歷代文化經典,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意義,并為構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助力,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特此編纂《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本書選入的101篇經典作品,包括先秦詩歌、辭賦及歷代論說、語錄、史傳、奏議、碑志、雜記、序跋、尺牘等各種文體,不僅涉及哲學、社會科學,還涉及科學技術、中外關系、軍事思想等領域,尤其注重那些關乎修身立德、治國理政、伸張大義、嫉惡刺邪、親情倫理的傳世佳作。
國務院參事室 中央文史研究館編 ·中國文化 ·45萬字
本書娓娓講述各類文化的精華部分,包括神話傳說、語言文學、文學著作、書畫藝術、音樂舞蹈、戲曲表演、民俗禮儀、服飾潮流、建筑名勝、科技發明、飲食醫療、國家政治、哲學法律、軍事交通、農商經貿等多個篇章,既有一般常識,也有逸聞趣事。
夢遠 ·中國文化 ·35.8萬字
書中依據歷史演進的順序,講述中國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現象與文化制度的發生與發展,內容照顧到點與面,時間與地域,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國文化的全貌,培養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念和認同感。
柳詒徵撰 ·文化史 ·20.8萬字
從小學生應知應會及能力提升應掌握的唐詩中精選出38首,運用曉暢形象的語言,生動細致地講述了與這些唐詩有關的故事。為了便于小學生學習、理解唐詩,在每篇故事后設有“誦讀”“注釋”和“點評”等欄目,對唐詩進行
侯榮榮 ·中國文化 ·6.8萬字
《論語故事》,以《論語》章句為根基主干,參考史料文獻,闡發《論語》的真義,用情景劇般的故事形式生動活潑地表達出來。作者以一種對人而非對神的心態,揣測《論語》情貌,但行文之間又滿是謙卑和中和的態度,頗適應現代人的閱讀口味和理解力。面世之后即風行日本,對日本之戰后重建與復興影響深遠,再版重印不絕。譯為中文后,亦暢行中國臺灣、香港等地,成為臺港地區振興騰飛的重要精神資糧。
(日)下村湖人 ·中國文化 ·12.7萬字
本書分為四卷,共四十九講,另有各種附表。內容涉及廣泛,主要論述有:法國文化的特征、五至八世紀高盧的行政組織、社會狀況、異教和基督教的文學、關于靈魂性質的討論、日爾曼人對歐洲文化的影響、日爾曼入侵后的高盧狀況、中世紀的羅馬法律和各蠻族法典的性質等。
(法)基佐 ·各國文化 ·21.6萬字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曾勛 馬良 王靜編著 ·中國文化 ·3.9萬字
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在戰國中期繼承孔子思想學說并把儒學發展到新的階段,被奉為“亞圣”。本書是作者在為研究生及本科高年級學生授課二十余年之課堂記錄基礎上,積極吸收百家研究成果,結合讀書心得,邊講邊充實、修訂,不斷完善而成。全書共十三講,力求以較少的文字,對孟子的生平及學說的精華作簡明扼要的現代詮釋。每一講都從閱讀原文入手,附有譯文,從仁政、理想人格、社會發展史觀、教育思想、文藝思想等角度,分門別類作系統科學的講解,是學習《孟子》理想的入門讀物。
夏傳才 ·中國文化 ·11.5萬字
四川號稱“天府之國”,這片沃土不僅為四川人民提供了豐盛富饒的物產,讓這里的人民能夠豐衣足食,同時還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絢爛多彩的歷史文化。本書以翔實的資料全面展示了四川各個文化領域的起始及發展。從水旱從人的農耕文化,美輪美奐的青銅文化,風程仆仆的交通文化,到百嬌千媚的蜀錦蜀繡,引領世界的鹽井文化,個性鮮明的傳統戲劇,以及有著悠久歷史并取得豐碩成果的文學、道教、史學,民俗等,作者在深入研究各領域歷史的基礎上,對四川文化做了總結、概括和梳理,全面展現了四川文化在近3000年里的發展和變遷,是一本名副其實的“簡史”。對喜歡四川,欲了解四川的讀者而言,這是一個簡練而豐富的讀本。
吳顯奎主編 ·地域文化 ·23.2萬字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民族性”話題曾引起了數次學術界及民間的激烈論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將“民族性”作為“七.五”重點科研項目進行研究。本書選取的文字,有些出自魯迅、張愛玲,錢鐘書等大家之手,有些是李敖及柏楊等人狂傲尖銳又不失深刻之作,并有早期來華的英美法等國傳教士的觀察記錄。這些都是對于中國人民族性格最具有代表性的論述,處處真知灼見,當然在見仁見智中也不免劍走偏鋒。隨文還配以數百幅生動形象的老照片、漫畫及古代繪畫作品,使之更為直觀、精彩。以本書講述的“民族性”為切入點,讀者可以更深切地了解我們國家與國人的缺憾與優勢,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過往、把握現在與將來。
丁偉 ·中國文化 ·28萬字
本書尋訪對象是國營古舊書店。中國歷史上具有悠久傳統的私營古舊書店,自1952年公私合營之后,紛紛并入各地的國營古舊書店。以國營體制開辦的古舊書店對歷史典籍的保護起到了重大作用。這些國營古舊書店在成立之初,曾興旺一時,后由盛轉衰,其中尤以北京的中國書店和上海的上海書店為代表。韋力先生以愛書之心、嗜書之癖,一一走訪了這些式微中的書店,兼以旁搜博采,探討衰落根由,記錄歷史痕跡,呈現出世界古舊書流通史上一個獨特篇章。
韋力 ·隨筆 ·13.9萬字
得到系老師作品集,套裝共6冊,分別劉擎《做一個清醒的現代人》、施展《破繭》、李筠《羅馬史綱》、熊逸《正義從哪里來》《春秋大義:中國傳統語境下的皇權與學術》、鄒小強《只管去做》。
劉擎 施展 李筠 熊逸 鄒小強 ·隨筆 ·139萬字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理論研究與典型案例選編》將以“加強非遺傳播的意義、實踐與思考”為主題,突出典型性和研究性。案例范圍包括:以非遺的知識普及、文化傳播、保護工作等為內容開展的各類媒體宣傳、影視傳播、新媒體傳播、普及教育、展示推廣等實踐情況,對近年來非遺傳播的典型優秀案例進行客觀、全面的概括和總結。
楊紅 ·各國文化 ·13.5萬字
20世紀70年代,日本剛剛結束洶涌激蕩的戰后重建。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實則繼承了戰后之初的輝煌發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榮、走向世界的進步潮流,擁有承前啟后的地位。1975年,20歲出頭的伊恩·布魯瑪來到了日本。他憑借過人的嗅覺,迅速發掘出70年代異彩紛呈卻不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衛文化,深入到深層的角落、前沿的現場和核心的文化藝術圈:東京淺草的雜亂小巷和破敗劇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還有黑澤明的電影拍攝現場、寺山修司的實驗劇團、唐十郎的巡演帳篷。離開日本數十年后,布魯瑪基于對這段親身經歷的回憶,結合長期的研究思考,從時代與民族的外部描摹出一副迷人獨特的日本面貌。
(荷)伊恩·布魯瑪 ·地域文化 ·11.8萬字
這是弘一法師畢生體悟和學佛的心得之集大成。在這部著作中,弘一法師以大學者、大藝術家的俗家修為,向常人揭示了佛門的真諦和人生的真義。書中收集的弘一法師說佛、講禪、解經的內容。因此,本書是全面的反映弘一大師人生境界、佛學思想體系的經典著作。在這本著作中,除了弘一法師的著作之外,還有一部分他的演講稿與處世格言,這些內容被梁實秋、林語堂等名家譽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弘一大師平生注重實踐,本書可謂要言不煩,只要用心品讀,定可見大師的慈悲心懷,并用以啟迪我們的人生。
李叔同 ·中國文化 ·2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