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除了可以欣賞到綠茶、紅茶、青茶、花茶和普洱茶等各種精心擺設好的茶席之作外,還能欣賞到雅致的茶室、卓越的器物和豐富的茶藝,并根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進行劃分,收錄了100多個方案的茶室設計,每個方案里面均含括茶類、茶器以及設計特點等文字,方便讀者在進行茶室裝點、品嘗茶水的同時,選擇合適的茶器和茶花,并由此美化我們的生活空間,提升我們的藝術品位。
素茗堂編著 ·中國文化 ·0字
本書在較全面地參閱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呈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在村落社區的活態傳承案例,全面、系統梳理銅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面臨的各類新的發展契機、表現出的整體發展態勢及相應的問題等,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研究構架。本書是對集體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與集體性建構之間關系的創新研究,也對中國其他地區傳統民間文化利用國家平臺實現發展的具體路徑探索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價值。
譚曉霞 ·民族文化 ·14.9萬字
2021年9月15日至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運動會將在陜西舉行。作為陜西的省會城市,西安將舉辦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的開、閉幕式和部分重要賽事。西安也由此向世界發出了“相約西安·筑夢全運”的誠摯邀約,為了更好地服務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運動員因十四運來到西安,深切感受到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形象。圍繞“相約西安筑夢全運”全民宣傳的核心主題,從廣大青少年的角度,以全新的語言,全新的方式向中國和世界推介“新西安新名片”。積極引導本土新生代人群對西安市的深入了解,增強在校學生愛祖國、愛家鄉、愛生活、愛運動的良好情感,做好向來賓及世界推介西安的小小東道主。
萬波主編 ·地域文化 ·4.4萬字
霍桑是美國文學史上毋庸置疑的經典作家,也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得到世界普遍承認的經典作家,其作品總是能在不同的文學潮流下引發評論家共同的研究興趣和積極的文學爭論。本書跳出以前羅曼司研究要么遵循人性善惡、宗教道德、心理沖突的主題模式,要么關注作品象征、諷喻、原型等形式特征的研究窠臼,在新歷史主義的關照下,以時代意識為切入點,通過對霍桑新英格蘭三部曲進行歷史語境的文化詩學綜合研究,表明霍桑的羅曼司作品不僅在對話主流修辭話語,互文重要的歷史事件過程中試圖構建時代的歷史真實、社會真實以及改革真實,而且參與了時代意識的塑造,是構成社會歷史的能動力量。
胡杰 ·文化研究 ·14.9萬字
本書是關于改審開放前沿地帶的文化實踐與思考。書中用大量的案例揭示了深圳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文化強市”的變遷,對文化改革與發展獨具參考價值和理論意義,將為新時代文化逑設帶來積極的啟示,并將激發新的實踐與探索。
李小甘 ·文化研究 ·17.5萬字
苗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就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而言,苗族先民曾給出過極具智慧的詮釋,并將共生觀念付諸實踐行為,且形成了一套比較穩定的苗族傳統生態消費文化。基于此,本書以苗族傳統生態消費文化為主題,在“共生”主調下,從文化共生邏輯、共生實踐和共生規范三個維度深入探討隱藏在民族傳統文化深層意義背后的生態消費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生態文明社會的構建路徑。
包龍源 梅軍 ·文化研究 ·13.2萬字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學術集刊。本輯分為器物與圖像、禮儀與宗教、古建與環境三個部分,主要探討了器物與圖像、禮儀與宗教、古建與環境在形象史學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歷史遺存與政治、宗教、文化藝術一體化的關系,為以后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劉中玉主編 ·文化史 ·16.5萬字
本書以日本動漫為研究對象,對日本動漫藝術的表征“漫符”的元素構成及其發展特征進行研究;對日本動漫的領軍人物手冢治蟲、宮崎駿以及新趨向代表人物新海誠、湯淺政明的成就、創作風格進行探討;對日本動漫文化的流變與發展歷程及其特征、對日本動漫文化的傳播方式、對日本動漫作品關于歷史觀缺失的問題等加以辯證性考察與論述。
姜濱 ·文化產業 ·7.9萬字
《晚清中國游記:“中央王國”的游歷與調研》一書,憑借作者威爾遜深厚的軍事、工程和地理知識背景及其親身經歷,為我們回顧晚清中國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穎而獨特的視角。他的足跡遍布中國的廣袤土地,從繁華的滬上到古樸的荊楚,從遼闊的臺海到荒涼的塞外,細膩地描繪了中國的自然風光、人文地理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同時深入剖析了東西方文明在交匯與碰撞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要言之,《晚清中國游記》不僅是一本記錄旅行見聞的游記,更是一部兼具史實價值和文化內涵的著作。對于歷史和東西方文化研究者而言,該作品的翻譯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而對于廣大讀者來說,它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閱讀珍品。
(美)詹姆斯·哈里森·威爾遜 ·隨筆 ·14.3萬字
書中義湘研究諸篇論文的主題涉及義湘的無我報心思想與戒律觀,義湘及其后學的一乘思想,華嚴宗僧人對義湘《華嚴一乘法界圖》題名的解釋,以及東亞佛教史上義湘敘事的演變及意義;華嚴學研究主要探討了7至10世紀東亞華嚴學中十佛說的歷史演變,呈現出東亞佛教視域中華嚴宗思想發展的地域特征;澄觀研究涉及澄觀的人性觀及其對普賢菩薩的看法;《大乘起信論》研究則利用華嚴宗祖師的相關注疏,重點考察了該論的關鍵概念“體相用”三大的含義。
劉成有主編 ·文化研究 ·10.8萬字
本書分為史海鉤沉、輝煌文化、節點明珠、未來展望四個篇章。史海鉤沉部分介紹絲綢之路甘肅段簡史及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時代價值;輝煌文化部分從建都設郡、佛陀之光、樂舞蹁躚、馬背文明、商旅往來、石窟藝術、長城文化、周秦光華、絢麗彩陶九個視角,系統梳理甘肅絲綢之路的宏大文化脈絡;節點明珠部分介紹甘肅絲綢之路沿線節點城市的歷史及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未來展望部分提出甘肅絲綢之路發展的前景及構想。
王力 王瓊 鄭飛 黃婉瑩編著 ·地域文化 ·19.8萬字
本書以甘肅始祖文化為主線,在對研究區域內伏羲文化、岐黃文化、大地灣文化、農耕文化、秦祖文化等“祖脈文化”資源全面、系統梳理的基礎上,深入探究甘肅始祖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并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推進,以及甘肅文旅強省、隴東南文化旅游創新區建設的實際,對甘肅始祖文化的時代價值與產業實踐進行探索與思考。
馮玉新 李卓 田云霞編著 ·地域文化 ·19.7萬字
賈平凹與張藝謀是我國當代文學界和影視藝術界兩面標新立異的旗幟,更成為文藝陜軍的標志性符號。陜西地域文化塑形了二人的文化性格,并深刻影響其藝術創作。賈張及其作品承續、豐富和發展了陜西地域文化。
韓蕊 ·文化研究 ·16.8萬字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學術集刊,所收論文主要以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形式的物質文化為研究對象。本輯收錄研究論文十四篇,內容涉及金維諾先生學術紀念專題、器物與圖像、文本與圖像、地理與圖像等多個領域,分別從圖像學、文學、語言學、地圖學、建筑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對形象史學的跨學科意義進行實踐性探討。
劉中玉主編 ·文化史 ·17.4萬字
恐懼籠罩著我們的生活,因為我們不會面對,我們只能回避,我們回避的主要方式就是欲望的狂歡,其中之一就是對情欲的任意歪曲和包裝,于是,愛情一方面成為當代人的準宗教,一方面又成為人們內心深處藏污納垢之所。
比爾狗 ·文化評述 ·15.5萬字
本書以個案分析為主,在禮制時空背景下,分組還原十四首《詩經》祭祀禮樂的原始儀式功用。本書檢討傳統“以禮解詩”法存在的隨文求義、斷章取義等弊端,提出并運用多重證據、立體、整體的“以禮解詩”法;意圖在“禮”中完整地解讀“詩”,而不是解剖式地“以詩證禮”。本書還嘗試“以詩補禮”,由“詩”中呈現的儀式跡象,探索可能存在的祭祀禮制。如此,通過文、史、禮制結合的全方位闡釋,不僅更新對《詩經》原意的認識,亦深化對“詩”與“禮”關系的研究。
張碩 ·文化研究 ·19萬字
本書以大文化視野對屈原思想及其歷史動因進行了闡釋,對楚辭主要作品的形成、形態和形式做了考證,對楚文化中有趣的話題進行了解讀。綜合運用文學、語言學、哲學、文化學和文獻學等研究理路,對楚辭文化進行了綜合性研究,是理解屈原的基礎讀物,也是研究楚辭登堂入室的學術著作。
張崇琛 ·文化研究 ·20萬字
王爾德在以唯美主義追求為表象的審美追求驅動下,引申了古希臘面具表演的傳統形式,使之成為人格面具表演概念,同時吸取浪漫反諷思想,注入自己的人生及創作中,變成了呈現多重矛盾自我的面具塑造風格。這一風格被他運用自如后,成為其獨有的技藝,形成其“面具藝術”。本書以王爾德的多重矛盾面具自我之表象為依據,向前追溯至具有審美思想的德國浪漫主義傳統、唯美主義及現代審美主義,向后借用當代德國哲學、美學的理論觀點(審美),兼從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自我建構)的視角對之進行審視,解釋其“面具的真理”。以追求審美和自我建構為己任的王爾德,通過塑造多重矛盾面具自我,把對審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使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審美化,為自己的生存建構了積極、主動的意義。王爾德不愧為“面具藝術”大師。本書審美與自我建構的兩個視角,在論述過程中之契合,讓我們看到兩者的內在統一性—對人自身的困境與拯救途徑之思考,是以哲學和美學為代表的人文學科的根基和出發點。對此命題的關注始于現代性發端時期的哲學家們,貫穿了王爾德的一生,在當今的理論界仍不斷被探索與完善,值得認真思考。
楊霓 ·文化研究 ·19.5萬字
《二十四鎮》系一本有關江西高安市的散文紀實文學作品集,該書由高安市作家協會組織實施的文學創作創作計劃。內容以高安的二十四鎮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飲食物產,旅游資源以及時代變遷等為主題。文體偏向于散文紀實類,收入該書的作品具有較強的文學文本價值,語言優美,情感豐沛,形式多樣,思想雋永,文學性與思想性兼而有之。在主題上能夠以點帶面,從多個面反應高安的人文歷史,文化內涵。對于地方的旅游產業振興具有助力之作用。該書圖文并茂,形式多樣活潑,是一部具有一定潛在價值的地方人文讀本。
蘭洪彰主編 ·隨筆 ·14.5萬字
《文學遺產》創刊于1954年,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唯一的古典文學研究專業學術刊物。70年來,《文學遺產》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不移地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推進我國古代文學研究事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構中國自主的文學知識體系作出了卓越貢獻。經過編輯部幾代同仁的辛勤工作和開拓創新,《文學遺產》已成為代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最高水平的權威學術刊物,在國際漢學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不容忽視的學術權威性。
《文學遺產》編輯部編 ·中國文化 ·19.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