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旨在從歷代紀念屈原的地面建筑及史料記載入手,厘清屈原文化的生成與傳播脈絡。作者從史籍、方志和后人的記載以及親自調查中找出了五十縣市歷時二千三百多年各類紀念屈原的建筑或遺址,繪制了“全國屈原廟(祠)、紀念遺址一覽表”、“全國屈原紀念建筑分布圖”、“詠屈詩人籍貫分布圖·唐代”,思路宏闊,資料翔實,客觀地呈現了兩千年屈原文化傳承的主要區域、脈絡和走向,詳細地展示了屈原文化時空分布的演變及其現狀。
龔紅林 何軒 ·文化研究 ·14.5萬字
本書是著名出版人俞曉群先生近年來在工作閱讀之余輯錄的92篇隨筆和專欄文章。近四十年身居出版行業一線,讀書、品書、識人,通過熱情且鮮活的筆觸,回望他的成長經歷、家學傳承和求學閱讀之路,同時,帶讀者走進文化出版的幕后:編書、出書的樂趣,出版選題的創意迸發,遇見一個個性情各異的作者,以及一本本美書誕生的過程。本書由上編“六十雜憶”和下編“書后的故事”組成。上編共38篇文章,俞曉群先生回憶童年趣事、求學經歷,講述姥爺、父親等人的家族故事。下編共54篇文章,書寫俞曉群先生在近年來策劃出版的好書,由書及人,透露他與沈昌文先生、陳墨、韋力、王強、陳子善、陸灝、毛尖等人的交往,書寫他們不為人知的可愛一面。本書敘述作者主持“新世紀萬有文庫”、《萬象》雜志、“海豚書館”的往事,首次輯錄出版人俞曉群先生十年對西書裝幀藝術的研習與探索的文章。
俞曉群 ·隨筆 ·12.2萬字
本書系南宋名臣余玠的傳記性著作,全書共分四個部分,系統介紹了余玠的生平,包括余玠少年時代在芳山故里的生活經歷,青年時代轉戰淮東,中年守蜀十年,建立山城防御體系。最后一部分是關于其的身后評說。全書尤為詳細地介紹了余玠經營巴蜀、抗擊蒙古入侵的前后經歷。
潘玉光 ·地域文化 ·12.6萬字
本書以地域文學作品與當代文化現象為媒介,對性別理論進行了現實呈現。書中首先對女性主義的產生,以及黑人女性主義和后殖民女性主義的理論進行了解讀和闡釋,是因為最初的女性主義思潮和后殖民女性主義理論的形成背景與中國女性的處境有頗多相似之處;其次,從性別理論視角對天津這一地域的代表作家作品進行了分析;最后,從性別理論的視角對當代中國一些與性別相關的文化現象進行了分析,展現了諸多現象中所包含的性別矛盾。
李進超 ·文化評述 ·11.8萬字
木曾街道六十九次是指日本江戶時代從江戶到京都的驛道——木曾道(中山道)——途中所經過的69個宿場。相比東海道,木曾道沿途多山岳丘陵,道路崎嶇,處處狹關險隘,險峻難行,但也因此以別致的風景和豐富的物產而聞名。再加上沿途的人文景觀,時令季節與風景名勝相交織,形成了一幅壯麗迷人的風景畫。本書收入歌川國芳完成的歷史繪、役者繪系列創作,和歌川廣重與溪齋英泉共同完成的名所繪系列創作,由國內浮世繪研究者、資深藏家海晏撰文詳解畫師們完全不同的創作出發點與畫作風格、畫作背后的故事背景與風景名勝,體驗畫師奇想妙思與精湛技藝。
(日)歌川國芳等繪 海晏著 ·民俗文化 ·9.7萬字
本書主要針對民國前期(1915—1937)中國現代設計的萌芽、發展歷程、面對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以回看的角度進行展現、研究分析和思考,旨在從中探尋其歷史成因、內在邏輯與脈絡,通讀書稿,可以為構建中國現代設計文化體系的方法和途徑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書用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三個較大的篇幅詳細深入地介紹了民國前期各種錯綜復雜的設計現象,以及當時社會形態變化與設計發展的關系和深層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探討當今如何在全球化、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處理好傳統與現代、中方與西方的文化關系,進而尋求名族化的設計發展方向,為該書的重點與特色,且具有積極的引導意義。
謝欣等 ·文化研究 ·18.4萬字
傳統節日是我們當代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在全球文化加速交融和社會全面轉型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傳統節日面臨著諸多挑戰。本書作者力圖通過國際的視角,通過對國外傳統節日成功保護的案例進行分析和比較,來探討中國的節日遺產保護問題,并提出相應的保護性對策。中國傳統節日在當代的保護與傳承也是傳統節日在當代的重建。對傳統節日這份豐厚的文化遺產進行現代性反思和重建,既是弘揚本土傳統文化價值,進行文化建設,應對文化全球化挑戰的一個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對自身文明傳統不斷確認、自我認定的一個現代化的過程。我們應該尊重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規律,找到與時代相適應的傳承形態,與時俱進,發展它,豐富它。節日的未來需要我們共同來塑造。
林慧 ·文化研究 ·14.3萬字
本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從哲學維度辨析宗教改革運動,論述了路德神學的范式轉換、結構變革與觀念革新,探討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基本范式、多元思潮及歷史意義,詮釋了宗教改革運動作為西方現代性的文化源頭之一的現代意義、宗教價值及深遠持久的影響。本書認為,西方現代文明是從宗教改革中萌發并興起的,亦造就了西方現代文明知識和信仰分離的結構癥結,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無神論具有批判并超越西方現代性的真正生長點和永恒生命力。
程波 ·文化史 ·19.1萬字
《占星術的秘密》一書,帶您穿越千年,探索占星術的神秘起源與發展歷程。從古巴比倫的星辰崇拜,到成為權貴預測未來的神秘工具,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復興,占星術見證了人類對命運的好奇與探索。即便現代科學對其科學性提出質疑,占星術仍以獨特魅力,尤其在年輕人中煥發新生,成為社交媒體熱門話題。本書不僅揭秘占星術的奧秘,更展現其如何以溫暖方式,觸動人心,給予我們對未來無限遐想的空間。在星辰指引下,一同感受占星術跨越時空的神奇魅力。
順衍 ·神秘文化 ·10萬字
本書綜述仙霞古道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仙霞古道位于浙江省與福建省之間,是浙閩交通咽喉之一。仙霞古道作為浙閩交通流線,早在南宋已被定為官驛道。仙霞古道沿線的江郎山、仙霞嶺、楓嶺和梨嶺等山嶺,或因險峻,或因秀美,或因其為省界象征,時時激發著詩人們創作的靈感;作為浙閩兩省之間的交通要道,仙霞古道是兵家爭奪的目標。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如《浙江通志》、《衢州府志》、《江山縣志》乃至明清文人的筆記小說等等,對于仙霞古道上軍事事件的記錄和描述極多;仙霞古道,在充當浙閩商貿運輸線時,沿途的幾個集鎮也因此發展成為浙閩贛交界山區的經濟樞紐。仙霞古道沿途誕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碼頭、集鎮和村莊。本書通過探討仙霞古道自然、歷史、人文等,從浙閩兩地的歷史背景出發,有助于了解仙霞古道在交通、軍事、經濟貿易以及文化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羅德胤 ·地域文化 ·11.9萬字
美國著名學者艾蘭以其在甲骨文和中國青銅器領域突出的研究成果,一躍而成為當代國際漢學界有影響的漢學家,國內學界對其在漢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成就給予很高的評價。她在先秦諸子哲學和中國古史傳說兩個研究領域均取得可喜的成果,其研究方法及其新穎獨到的學術觀點同樣值得我們關注。艾蘭對中國早期歷史及先秦哲學的論著雖已相繼介紹到國內,但國內尚未對艾蘭的研究成果進行細致的梳理和再研究。本書在系統研讀艾蘭有關先秦諸子哲學和古史傳說研究論著的基礎上,著重從方法論的角度,研究其運用當代西方的隱喻理論和結構主義理論以解讀諸子哲學和古史傳說的方法及其主要觀點,旨在揭示艾蘭研究的獨特個性和價值,并對艾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給國內學術界提供一些參照。
張欲曉 ·文化研究 ·12.7萬字
本書是慶祝鐘敬文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而召開的民俗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所與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持,收集了國內外著名的民俗學者近年來的民俗學論文,探討了新時期下民俗學如何發展,如何為國家的文化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本書的出版對國家文化政策的制訂會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朝戈金 董曉萍 蕭放主編 ·民俗文化 ·19.2萬字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擴大《論語》譯介工程的社會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2021年,中國孔子基金會、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山東省教育廳聯合主辦了“2021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面向全球征集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的誦讀作品
國承彥主編 ·文化交流 ·13.4萬字
本書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為切人點,探究北洋政府在處理此一事件時與當時公眾輿論的互動關系,進而呈現出有異于以往面貌的北洋外交。歷來研究巴黎和會與山東問題的著作相當豐富。其中影響較大,曾論及巴黎和會的一些外交通史類著作,其研究重心大都以北京政府的外交檔案為主要史料來源,以一探北京政府在巴黎和會的種種施為。本書研究的主體有二個:一是政府外交(包括外交事件與外交政策的人、事、物等綜合體),一是公眾輿論。本書共分六章。緒論主要闡述本書的問題意識、題目界說、研究動機、研究回顧、研究方法、史料運用與章節架構等等。
應俊豪 ·文化研究 ·16.7萬字
本書是蘭州大學祁連山研究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祁連山關鍵區11天預科考全程記錄。此次科考,理、工、文、社不同學科學者通過對祁連山的冰川、湖泊、森林、草地、植物、動物、地質、企業、少數民族等進行實地考察,對祁連山生態系統保護和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提出了初步建議,也為日后蘭州大學開展祁連山正式科考奠定了多學科基礎。
徐黎麗 韓靜茹 ·地域文化 ·3.8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國風物展示集,作者多年來注重觀察寄寓在風物中的自然節令之美,并研習當中延續千年的審美經驗的傳承。書稿按照時序分為青(春)、朱(夏)、白(秋)、玄(冬)四章,不著眼于華貴事物,只細致呈現每季中人們最常見到的桃花、檐廊、簾席、山水、艾草、琴棋書酒、迷霧、秋蟹柿子、消寒圖等平凡而典型的風物意象,同時關照他們的淵源承繼、審美氛圍和今昔對照。書稿配有作者多年來采集的意象照片,共同展示中國風物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審美細節,吸引當代讀者從生活的最尋常處發現美和情韻。
晏藜 ·隨筆 ·11.1萬字
西南聯大多元自由的學術、教學環境,為師生提供了成長和發揮的巨大空間;西南聯大開創的中國通識教育系統,創造了教育神話,為中國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基礎。《西南聯大藝術通識課》精心選取西南聯大王遜、張蔭麟、浦江清三位大師的著作,詳細講解中國美術、中國書法及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與獨特價值。豐富插圖還原藝術之美。帶讀者走進中國傳統藝術的世界。
王遜等 ·理論 ·16萬字
本書是彭陽文化叢書中的其中一卷,分作者選編了穹宇、韓聆、王秀玲、蘇炳鵬、張至乾、老土等彭陽籍作家的不同類型的小說,這些小說有的優雅細膩,有的奇幻玄妙,有的充滿鄉土氣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彭陽獨特的文化氛圍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馬文山主編 ·地域文化 ·17.6萬字
日本美學史上原理性先鋒著作,日本文化史公認一流名著。町人文化的魅力:它是徹頭徹尾感覺性的東西,又小心翼翼地避免墮入獸性;它調動一切官能追求感覺上的享樂,又賦予人間溫情和品格。町人美學的內核:既為蠅頭小利而爭斗,又不去觸犯武士精神;既感到權力下的壓抑,又有自強意識;既服膺于正統的哲學思想,又奉行膚淺的妥協主義。《町人美學》是日本美學大家阿部次郎的代表作,也是日本美學、日本文化史公認的第一流的名著。《町人美學——德川時代的藝術與社會》以日本德川時代的小說、戲劇、繪畫等不同藝術門類為研究對象,從“意氣”(いき)、“色好”(色好み)、“色氣”(色気)等獨特的美學觀念入手,對相關社會文化現象、典籍文獻與作家作品做了分析細致的美學分析與鑒賞。全書最初在雜志連載,使用隨筆評論的筆調寫成。觀察犀利、分析透辟,語言睿智機警,頗得德國哲學與歐洲學術的方法精髓,又顯示了日本人特有的細膩感受性,具有重要的學術理論價值與閱讀欣賞價值。
(日)阿部次郎 ·理論 ·16.7萬字
中華門神文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沈泓歷時20多年,鑄就皇皇10卷“非遺-中國年畫經典”系列叢書,該書是中國年畫領域的經典之作,以搶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大意義,也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精品圖書。
沈泓編著 ·中國文化 ·5.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