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一種現代解釋學的方法,從諸如現象學、舍勒哲學、存在主義哲學、日常語言哲學、施特勞斯哲學、后現代主義哲學、社群主義哲學、阿佩爾哲學等現代西方哲學理論成果以及由之形成的新的哲學語境出發,對中國傳統哲學內在本質嘗試了一種全新的和全方位的解讀,以期從中發掘出掩埋在古老傳統形式下的其現代特質和活的生命,并在此基礎上最終為我們揭示出中西哲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旨,也即整個人類哲學殊途同歸之旨。
張再林 ·中國文化 ·18.2萬字
弘揚傳統文化,普及傳統美學知識,本書是為所有熱愛傳統文化的讀者創作的中國傳統紋樣知識科普書。本書按照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人物紋、吉祥紋分為五章,精選多種經典的中國傳統紋樣,以可愛萌趣的插畫和輕松精練的文字,向讀者介紹了這些紋樣的來源、寓意、常見場景、傳說故事、相關古詩詞等。本書適合喜歡中國傳統紋樣、喜歡傳統文化的讀者閱讀。
懂懂鴨 ·中國文化 ·3.3萬字
《宋元戲曲史》是王國維多年從事戲曲研究的一部總結性著作,被公認為中國近代古典戲曲研究的“開山之作”。它大大提升了戲曲在文學中的地位,把他從“托體近卑”的俗文學拉升到了文學藝術的范疇。全書共十六章,以宋、元兩朝為重點,徵引歷代有關資料,考察中國古典戲曲形成、演變、發展的過程,描繪出清晰的途徑和線索。對戲曲語言的藝術特點和審美價值作了具體的分析和發揮。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研究戲曲發展史的專著,材料豐富,治學態度謹嚴,影響深遠。此次整理出版以1933年3月商務印書館《國學小叢書》本為底本,同時參考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內容更加完善。
王國維 ·文化史 ·9.1萬字
本書是日本知名妖怪研究家、收藏家湯本豪一的代表作品。書中匯集了日本第一家暨最大的妖怪博物館藏品精華,近500個妖怪題材的藝術藏品,包括畫卷、土偶、團扇、雙六、羽織等多種形式。這些藝術品是湯本豪一花費畢生精力搜集整理的,其中400多件藏品是初次在中國面世,填補了日本妖怪文化研究的諸多空白,是了解、研究日本妖怪文化的珍貴資料。
(日)湯本豪一 ·各國文化 ·2.4萬字
美國道爾頓學校是海倫·帕克赫斯特于1919年創辦的一所12年一貫制私立學校。長期以來,道爾頓學校是美國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典范。道爾頓學校聲名卓著的奧秘在于獨特的教育理念和訓練方法,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自由和合作。《道爾頓教育計劃》介紹了美國著名的道爾頓學校的獨特教育理念,也是對美國20世紀20年代以來出現的一種卓有成效的教學組織形式的總結和概括。作者思想機敏而深刻,筆調流暢而生動,其所遵循的理念也與我國的素質教育的重點不謀而合。本書為漢譯修訂版,納入“北大開放教育文叢”,裝幀和叢書統一。
(美)海倫·帕克赫斯特 ·理論 ·11.9萬字
本書以廿四節氣為經,本土民俗為緯,帶你游遍香港,尋找特色風土習俗、吸睛美景,如何花費最少,享受充滿活力的生活。是內容充實,多采多姿,港人愛不釋手的樂活生活指南。詳述廿四節氣的內容、風俗、食俗、養生須知、飲食、四時相應活動。
駱思嘉 ·地域文化 ·10.1萬字
200多年前,一套畫盡了世間百態的漫畫,曾影響整個世界,它便是《北齋漫畫》。《北齋漫畫》是日本江戶時期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為弟子們繪就的繪畫啟蒙教科書。收錄了葛飾北齋的4000余幅畫作,當中既有市井人物的喜怒哀樂,日常生活中的百器百具,又有鳥獸蟲魚、山川草木、名勝古跡、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妖怪幽靈……包羅萬象,細致周詳,無所不繪及。第1卷《江戶百態》是以人間百態為畫題。第2卷《森羅萬象》是以自然萬物為畫題。第3卷《奇想天外》是北齋內心所想象的世界。收錄了日本和中國的神話傳說,戲劇的經典場景,以及宗教性畫題,還有幽靈、妖怪等。
(日)葛飾北齋繪 永田生慈 浦上滿編 會田誠 橫尾忠則等文 ·各國文化 ·4萬字
北京禮俗文化中的諸多禮儀習俗,以及人們所說的“北京人的禮數大”,都與中華歷史的發展脈絡密不可分,有其特有的歷史成因與文化源流。只有深入走進北京的歷史文化,我們才能全面理解北京禮俗文化中的歷史含義,從現在遺存的民風禮俗中感知那個日漸逝去的歷史北京,捕捉社會禮俗的文化基因,珍視傳承浸潤中華歷史文化的社會禮俗、鄉風文化,滋養心靈,服務于當下的文化建設。本書立足傳統文化禮儀與節日習俗,詳細敘述了北京文化禮儀、飲食文化、節慶習俗與廟會文化的方方面面,探尋這些節日蘊藏的文化內涵,旨在以翔實的文字喚起人們久遠美好的記憶,進而增進人們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熱情,做傳統文化的守護人與傳承者。
郭玲 唐曉敏 ·民族文化 ·9.6萬字
本書從南懷瑾先生的四十余本著述中,精心摘錄出南先生講述的中國人所耳熟能詳的老話、格言、諺語等共近二百條。全書分為上下冊,上冊為內養篇,包括德行之本、改命之基、學習之竅、躬行之要四個主題,下冊為外用篇,包括齊家之寶、處世之方、明辨之法、經綸之道四個主題,涉及修身養性、家庭教育、為人處世等各個方面。不同于大部頭的紙質書,本書采用小開本的設計,精致文雅,體例明晰,如同手冊,方便現代人隨身攜帶,或置于案頭床邊,利用空閑或碎片化時間隨時學習,隨時體悟,皆有所得。
南懷瑾講述 南懷瑾文教基金會編 ·隨筆 ·10.8萬字
本書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以《新華日報》刊發的抗戰木刻版畫為主線,匯集《新華日報》刊發的抗戰木刻版畫史料以及抗戰木刻版畫研究性文章,系統地呈現了老一輩版畫家創作的具有時代印記的經典版畫作品,揭示了在艱難的戰爭歲月里,版畫家們以新興的木刻藝術形式反映抗戰的悲壯,呼喚民族的崛起。對激勵民族解放的信心、鼓舞抗戰的斗志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書的當下意義在于回望歷史,不忘初心,銘記我們的信仰,鼓足前行的力量。
魏長健 ·文化研究 ·3.4萬字
本書主要對唐詩英譯的相關理論進行梳理,對唐詩翻譯中的意象翻譯、文化詞匯的翻譯以及詩體翻譯進行了論述。本書的研究對相關唐詩翻譯理論的提煉和梳理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本書中提出的唐詩翻譯策略和方法對唐詩翻譯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
趙娟 ·文化事業 ·12.4萬字
《忠恕·謙遜》是“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叢書”之一,由黃晨、南慧珠、封洪、王永編著。《忠恕·謙遜》所寫的,都是我們民族光輝歷程中的關于忠恕、謙遜的一部分優秀人物的故事。這些人和事,是我們中華民族美德的形象體現,千百年來感染、教育、鼓舞了無數的人。可以讓小讀者在閱讀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長為國家的棟梁,成為民族精神的傳人。
許嘉璐主編 鄭宜副主編 黃晨等編著 ·中國文化 ·8.6萬字
本書全面具體地分析了當代中國主流文化的形成與確立,當代中國主流文化認同的基本狀況、面臨的問題,以及影響當代中國主流文化認同的主要因素;重點梳理了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的歷史演變、中國古代主流文化認同的發展歷程,及其帶給當代中國主流文化認同的可資借鑒的有益啟示;介紹了美國、蘇聯和日本主流文化認同的經驗;提出了強化當代中國主流文化認同的基本原則、應有意識、基本維度和基本途徑。
薛焱 ·中國文化 ·18.6萬字
中國古人具有獨特的智慧及其智慧思維模式,這些智慧都藏于歷史事件、故事、傳說和典籍當中。雖然大多智慧傳承至今,但依然有很多沒理清正確的對應脈絡,即知其然,不知其源;對其智慧思維模式的闡釋也尚有欠缺,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書就是要從經典的歷史文化材料中,分析解碼古人智慧思想及其背后的思想邏輯,引導讀者領略綜合了全局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的智慧思維模式,更好地古為今用。本書適合作智慧研究的參考讀本,及政商精英閱讀參考。
吳為民 ·文化研究 ·9.3萬字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重家教、守家規、樹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古代優良家訓、家風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遞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價值。本書作者立足于傳承優良家訓、樹立優良家風的角度,對其蘊涵的立身、治家之道,從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友愛兄弟、親鄰睦鄰、教子有方、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釋,尤其重視傳統家訓、家風對培育和塑造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的文化功能等現代價值的挖掘。說理透徹,語言生動,值得一讀。本書是“中華傳統文化社區(鄉村)文明讀本”系列之一。
周海生 ·中國文化 ·11.6萬字
《“一帶一路”服飾·語言·文化·藝術探索》一書選取北京服裝學院第十三屆“科學·藝術·時尚”節高層學術論壇期間,來自日本、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塔吉克斯坦以及中國等十位學者的發言稿,以不同視角探索“一帶一路”服飾文化發展歷程。從龜茲服飾變遷、龜茲壁畫和絲綢之路服飾,到中亞服飾、佛教女性頭飾、古埃及服飾和絲綢之路跨文化交際,再到我國苗族傳統服飾結構的智慧,以及《論語》中服飾文化禮儀等,多角度、全方位論述了服飾文化歷史發展變化,為新時期“一帶一路”服飾文化的探索與研究提供參考。《“一帶一路”服飾·語言·文化·藝術探索》一書圖文并茂,適合從事“一帶一路”服飾文化研究與設計的學者研讀,也適合廣大服飾文化愛好者閱讀與收藏。凌雯,女,1973年出生于浙江。現為浙江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1996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工藝系。2006年取得設計藝術學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2003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服裝設計與技術學院。2014年赴日本衫野學園學術交流并舉辦講座;2017年赴日本文化大學進行學術交流。
李傲君 張慧琴主編 劉穎 楊武遒 張東曉副主編 ·文化交流 ·4.6萬字
奧野先生熱愛美食,人送綽號“食癡”。他有著豐富的美食經驗,對食物也有獨到的研究。《燕京食譜》收錄了他關于美食的隨筆散文,“覓食”足跡從東京一直延伸到北京。寫中國美食,他嘗遍古都經典豪華菜肴,也喜愛酸梅湯、烤羊肉這樣的市井小吃,更忘不了雪里蕻、荷葉粥等私房風味。寫東京味道,更多是對舊時食物的懷念,如小時候“緣日”活動的葡萄餅,天然且純粹的天婦羅、蕎麥面和壽司等。奧野先生寫美食,不單單是寫食物,他把生活的滋味、往昔的回味融進食物的酸甜苦辣里,筆調生動又真摯,文辭優美,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詩意且浪漫的生活態度,飽含對所經歷的深切感恩以及對逝去過往的淡淡愁思。
(日)奧野信太郎 ·隨筆 ·10.9萬字
本叢書是為海外華裔及大陸的少年兒童編寫的漢語學習讀物,它可使讀者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每本書包括故事若干篇,每篇故事的語言都是典范的現代漢語,并加注了漢語拼音,篇后附故事梗概的英文介紹,全書語言流暢生動,圖文并茂。
趙昀暉 ·中國文化 ·8.9萬字
貓在人類發展史中占有不可磨滅的地位。貓是如何被馴化、如何被迫害,又是如何逆襲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呢?人們對貓復雜的情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貓與人類這兩個本來毫無交集的物種從互相平行到彼此相交,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這個變化的過程又是如何揭示了我們的文化、社會、經濟的變化?作者以扎實的歷史學研究功底、豐富的史料系統又詼諧地從文化、社會及歷史等角度闡述了貓和人類是如互相馴化、互相影響的,表面寫貓,實則寫人。這是一本愛貓人士、歷史文化愛好者不可多得的趣味枕邊書。
正經嬸兒 ·文化史 ·11.6萬字
起源于南美洲克丘亞地區的民間音樂《山鷹之歌》,曾被保羅·西蒙翻唱,收入他的專輯《憂愁河上的金橋》,為全世界所熟知;《山鷹之歌》也曾作為人類音樂的代表,被星際飛船“旅行者”號帶入太空,傳送給設想中的外星智慧。圍繞它的版權之爭紛繁復雜,被拍成了同名的紀錄片,甚至引起了外交爭端……在《制造非遺》中,民俗學學者哈夫斯泰因講述了多個同樣引人入勝的故事,它們都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非物質遺產保護有關。立足民族志的傳統,作者深入這些故事,揭示了罕有人知卻又至關重要的背景,令人更好地理解UNESCO、非遺的概念以及兩者的全球影響。本書超越了妥協和團結的官方敘事,邀請讀者見證幕后的外交角力、同盟的建立和打破、對抗和抵制,它們一同形塑了非遺保護的公約和概念。
(冰)瓦爾迪馬·哈夫斯泰因 ·非遺 ·1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