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梳理寧夏地方志中的全域旅游資源,分析了地方志資源與寧夏全域旅游的契合之處,對寧夏地方志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出了建議。地方志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其與全域旅游開發相結合,能為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全域旅游事業提供優秀文化支撐,能為書寫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旅游成果提供資料源泉,要進一步加大對地方志資源的開發利用,使地方志在全域旅游發展、旅游規劃、旅游產品開發和學術研究等方面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
霍麗娜 ·地域文化 ·15.1萬字
立足于向國內外朋友介紹包頭基本情況,以簡明的文字、生動的圖片、直觀的圖表,幫助讀者在短的時間內增進對包頭的了解,了解這座文明和諧城市、現代工業城市、科技創新城市、生態宜居城市,發掘這座城市的魅力。
包頭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地域文化 ·2.3萬字
《品讀大連(第3季):味道·大連美食》主要講述了,餐飲名樓牽出了大連菜鮮為人知的秘密,七次人類遷移史啟幕了大連美味飄香的百年大戲,三位大連籍中國名廚烹出了大連菜變與不變的主題,六大美食話題開席了魯菜、東北菜、日韓料理、俄羅斯菜大融合的”海雜拌”式的大連菜盛宴……《品讀大連(第3季):味道·大連美食》是大連史上第一部反映城市美食文化歷史發展的精彩隨筆。《品讀大連(第3季):味道·大連美食》作者王希君以細膩優美的筆觸,涉古論今,借事寓道,引經據典,有滋有味,從行業觀賞性與文學欣賞性出發,為您端上了一盤回味綿長的舌尖上的大連。
王希君 ·地域文化 ·17.7萬字
清末女學堂的興起,不僅改變了女性的生活方式,也參與了近代中國民族國家話語的建構。清末民初目迷五色的女子教育圖景,亦受到報章和小說家的關注。小說作品中眾多的女學生,不僅見證了女性生活的新變,改寫了文學的版圖,也保存了一代作者、讀者的趣味和整個社會的文化心理。
黃湘金 ·文化研究 ·27.9萬字
本書通過以寧波為基點的民間喪儀歌哭民俗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這種民俗事象的歷史概況、發展源流以及在民間的流傳現狀,并對寧波各地進行抽樣調查,著重對它的音樂形式、歌哭內容以及內涵進行了個體田野考察、記錄。
孫晶晶 ·文化研究 ·14.3萬字
本書中運用文化地理學的相關理論,理性辨析現代城市的空間生產、文化景觀、都市體驗與文化身份之間的內在邏輯;聚焦“法國理論”在藝術批評、電影研究和文化批判中的具體運用,彰顯了“法國理論”的跨學科性、文學性和現實的介入性;“身體美學視域中的文化研究”專題則反映了中國當代社會以及文化思考的“身體轉向”。書中還特別推出金元浦教授的訪談文章;關注了當代中國的文化現象,尤其是對他者形象、女性文化、偶像養成文化和虛擬文化等的文化批評。
周憲執行 陶東風主編 周計武 胡疆鋒副主編 ·理論 ·27.8萬字
本書通過檔案文獻、人物訪談,以時間為線索,以簡史的方式,圖文并茂地系統總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發展脈絡與歷史影響。從籌建、初創、調整、改革、合并、發展等不同時期,結合歷史背景,梳理學院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研究創作、國際交流、社會服務。并編撰六個附錄,梳理學院歷任黨政負責人及任職時間表、學院教學部門建制沿革和歷任負責人、教授名錄、在職人員名錄、離退休人員名錄、曾經在學院工作人員名錄,為相關研究提供基礎信息。讀者對象:關心中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歷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發展史的專家學者、兄弟院校師生、藝術與設計從業者、眾多校友及感興趣的相關讀者。
院史編寫組 ·文化史 ·16.9萬字
《中國文化研究輯刊》,由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辦(陜西省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作為集中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學術輯刊,計劃每年出版兩期。期刊編委會將定期匯輯、編撰、刊發中國文化研究相關的國內外重要論文,反映中國文化最新研究成果,以便專家學者了解本領域的最新學術動態、最新文獻發布、中外新著評論等。本書是《中國文化研究輯刊》中的第一本,全書以“絲綢之路與漢唐文化”為主題,輯錄了20余篇最新的相關學術論文,以饗海內外學界同人及廣大中國文化愛好者。
李浩主編 ·文化研究 ·27.5萬字
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強,縣級以上政府都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主要從兩方面,一是遺產本身,二是傳承人。本書因此分為兩篇,分別對36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挖掘其內涵,闡述其價值;同時介紹對國家認定的26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本書編寫組 ·地域文化 ·9.5萬字
顧名思義,《藏在文物里的中國史》系列,是以文物為線索來講述中國歷史,這與一般依據歷史文獻講述歷史的著作不同。《藏在文物里的中國史08明清》本書分為四章,由明朝遍布大江南北的城鎮、西洋傳教士帶來的世界地圖,說到清末洋務運動的工業發展,以至維新運動及救國救民的革命思潮。本書特色:1.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專家編撰,圖片更是精挑細選,讀者就像走進一家藏品豐富的歷史博物館,大開眼界。2.以文物為線索,使用大量圖片介紹中國史前時代的生活概況及文明的發展脈絡,增進歷史知識。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文化 ·2.7萬字
《徽學》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主要刊發海內外高水平徽學研究成果。本刊注重徽學研究的原創性成果,講求學術性、理論性、前沿性,開設“文獻與文書”“宗族與社會”“徽商與經濟”“學術與文化”“理論與綜述”“比較及其他”等專欄。本輯為第十輯,共收錄了16篇文章,所收錄文章多數為與徽學研究有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以及安徽省重點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周曉光主編 ·文化史 ·19.6萬字
本書精選吳冠中分析評論中西、古今畫家及其作品的文章,配以高清畫作,讓讀者跟隨畫家的畫眼去了解中外名畫家及其作品。藝術大師眼中的藝術大師,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追求、他們的價值觀都在其中有所體現。更有中西方的藝術交流與暗合,中西方藝術觀的碰撞,讀來激蕩心靈,不無裨益。
賈方舟主編 ·隨筆 ·11萬字
全書從及笈、談婚論嫁開始談起,乃至生育、衰老、死去……緩緩展現一個唐代女子的一生,旨在對唐代婦女的生活作多方位的觀察,豐富人們對唐代社會的理解。著重闡述了以下幾個方面:唐代規范性觀念對婦女生活的界定;婦女生活與唐代政治、社會、經濟制度的關系;唐代婦女的自我標識以及影響她們角色認同的因素;唐代婦女生活與唐代社會變遷的互動關系,等等。除了史書、詩文集、筆記小說和敦煌文獻之外,本書采用了大量唐代墓志文獻,取材廣泛,內容徵實,論述謹嚴。
姚平 ·中國文化 ·19.4萬字
本套書精選“三百千弟”(《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和“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12種我國古代啟蒙教育的經典,采用大字注音,并附有準確釋義,同時根據每節內容,配以精彩故事或文化常識、文學典故,閱讀性強,文、史、哲涉獵廣泛,專注塑造國學精神。在原文和故事中,配有原汁原味的古代珍稀插畫,或者相關的文物圖片,以反映傳統的生活情境,匯集豐富多彩的中華元素,打造與眾不同的國學盛宴。
蕭史 ·中國文化 ·49.1萬字
蕭史 ·中國文化 ·22.8萬字
本書在對臺灣海峽兩岸幾十個社區個案和企業個案進行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應用文化資源論、戰略管理學、文化符號學、創意學、文化地理學等相關原理為理論工具,采用扎根理論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方法,對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的概念、特點、規律、模式與戰略等進行系統討論,構建出一個通過對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創意開發,推進在地產業發展和在地社區建設的完整體系。
王秉安 施瑋等 ·中國文化 ·18.3萬字
蕭史 ·中國文化 ·3.6萬字
為什么火星上只有河床而無流水?詭異的百慕大三角為何會成為無數飛機與船只的夢魘?為什么黑洞能吞噬靠近它的任何物質,即使光也無法逃逸?為什么有的人在去世千年以后,其肉身仍完好如初……段曉蕾編著的《人類神秘現象》將幫助讀者深入解讀種種神秘現象,揭秘詭異事件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充分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和獵奇欲望。
段曉蕾 ·神秘文化 ·32.1萬字
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二十年歷程中,網絡文化從他的萌生、發展和壯大,到網絡聊天、網絡音樂、網絡流行語、網絡購物、網絡游戲、網絡小說等各種網絡流行文化的井噴式出現,再到微博、微電影、微信等,時尚的網絡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逐漸成為民眾的日常生活常態,因此,本書闡釋了當前的網絡流行文化以及以青年為主題的網絡亞文化、并對它們得產生與發展有一定的認知、理解和反思。
陳萬懷 ·文化研究 ·19.4萬字
藍靛廠位于長河西岸、頤和園西南,因清代藍靛廠外火器營的駐扎,而人口驟增、商業繁榮,形成了不同于他處的旗營文化,同時,火器營外的西頂碧霞元君祠是北京重要的民間信仰空間,在北京史、海淀史賞都占有重要地位。地靈人杰的藍靛廠還涌現出不少知名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本書邀請相關專家和當地百姓,對藍靛廠的地理、歷史、人文、景觀、民俗等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回顧和研究,有助于留住歷史、留下鄉愁。
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 政協北京市海淀區委員會 ·地域文化 ·19.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