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東方美學大賞(共3冊):《茶之書》、《撿來的瓷器史》、《園林有境》。從碗中見人情、飲茶之法、道與禪、茶室、藝術鑒賞、茶花之美、茶之宗匠的七個角度,把東方美學的精髓灌注在一杯茶中。中國的園林藝術,是建筑、文學、書畫、戲劇等藝術的綜合體。跟隨大師的詩意文字,探究中國園林到底美在何處。蟄伏景德鎮、潛心瓷器的制瓷人涂睿明,從工藝史出發,暢談瓷器背后的美學與文化。
(日)岡倉天心 涂睿明 陳從周 ·地域文化 ·24.1萬字
重慶文理學院黃賢忠教授編纂的《巴渝唐詩之路的文化緣起與地域流布》一書致力于匯集20世紀以來巴渝唐詩之路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力求通過這些具有典范性的論文,初步建立巴渝唐詩之路研究的基本框架,確立主要的研究對象,以便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一個較清晰的研究路向和資料支撐。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共收錄了尚永亮、肖瑞峰、李芳民、藍勇等知名學者的14篇論文,書末附有相關論文論著要目。
黃賢忠 ·地域文化 ·24.1萬字
敦煌研究院鼎力支持!新增4萬字+100余幅珍稀圖,典藏經典重磅回歸!一書講透敦煌藝術的源流、傳承與內涵。趙聲良、何家英、柴劍虹聯袂推薦!從156身飛天的流云紋路到藏經洞絹畫,溯源唐卡、卷軸畫千年基因,解碼敦煌藝術之美!本書是敦煌研究專家謝成水畢生研究之作,更有敦煌研究人合力背書,是答疑“何以敦煌?”的不二之選。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帶領我們逆時光長河而上,走進敦煌這一藝術寶庫。經以敦煌之軀:從莫高窟、榆林窟到麥積山,在全面考察、解析敦煌石窟群的基礎上,作者帶來了大敦煌視角的深入觀察,為讀者厘清石窟的藝術、文化脈絡!緯以敦煌之魂:壁畫、絹畫、建筑、雕塑、傳奇的第290窟,從敦煌的細節入手,多維度展示敦煌藝術成就的重磅巨制!從輪廓到肌理,全面感受敦煌的人文、藝術價值,追溯這個古老文化的現代力量。看見敦煌,同時也看見了自己。
謝成水 ·地域文化 ·13.4萬字
憑借細膩的手繪插畫,采用中英文雙語形式巧妙融合了哈爾濱別具一格的冰雪景觀、深厚的人文歷史以及現代城市特色,將哈爾濱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斑斕色彩與蓬勃活力予以生動詮釋。
木果編繪 ·地域文化 ·3.7萬字
《北學研究》由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北學研究院主辦,是國內首家專注于北學研究的學術刊物,力圖為北學研究提供一個思想交流的學術平臺。輯刊目前為一年一期,主要關注問題有:北學的源流、內涵、學術傳統、文化精神、當代價值等研究,北學的代表人物及學派研究,北學文獻整理研究,北學與其他地域之學比較研究等。
康振海主編 ·地域文化 ·25.2萬字
清代河湟地區在行政上基本實現了內地化,各民族交往頻繁,文化互動類型豐富。本書以官方正史、地方史志、私家著述和檔案資料為基礎,通過對清代河湟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研究,探討了該地區族際交往、文化互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性,指出“交融性而非區隔化”是其文化發展的核心特征。國家意志、地方利益和民族訴求的趨同促成了清代河湟地區各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語言藝術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同性,使得各民族日益結成了牢固的經濟、文化和命運共同體,客觀上鞏固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最終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區域性、基礎性和內在性的歷史力量。
魏梓秋 ·地域文化 ·18.1萬字
本書分為史海鉤沉、輝煌文化、節點明珠、未來展望四個篇章。史海鉤沉部分介紹絲綢之路甘肅段簡史及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時代價值;輝煌文化部分從建都設郡、佛陀之光、樂舞蹁躚、馬背文明、商旅往來、石窟藝術、長城文化、周秦光華、絢麗彩陶九個視角,系統梳理甘肅絲綢之路的宏大文化脈絡;節點明珠部分介紹甘肅絲綢之路沿線節點城市的歷史及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未來展望部分提出甘肅絲綢之路發展的前景及構想。
王力 王瓊 鄭飛 黃婉瑩編著 ·地域文化 ·19.8萬字
本書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宏觀語境下,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展開研究,將甘肅民族文化還原到歷史地理的時空坐標中,著眼于民族生活空間、生計模式與生活方式,并對處于數字革命浪潮中的民族文化現狀與未來進行探討。
柴亞林 才旺鬧日 師璐 丁力編著 ·地域文化 ·22.9萬字
《湘學研究》系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主辦的學術集刊,聚焦湘學研究的基本理論、湘學與國學的關系、湘學文獻搜集整理與研究、國內各地域文化與湘學的比較研究、湘學傳統與湖南現代化研究、湘學與當代湖南發展研究、湘學與當代中國發展研究等學術領域。本輯為《湘學研究(2023年第1輯總第21輯)》包括民國時期湖南的木材日常消費、長征時期紅二、六軍團在懷化的三次重大行動研究和方志所見李元度佚文五則考釋等論文。
鐘君主編 ·地域文化 ·15.3萬字
天府之國——四川,自古以來人杰地靈。為了促進四川人民增強文化自信,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四川省于2017年評選出首批十大歷史名人: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他們是巴蜀文化發展各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創造、傳承、革新巴蜀文化的先導者,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品格,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文化長河中都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因此歷代歌詠不絕,而近代以來對其的研究成果更是層出不窮。本書通過對十位歷史名人研究歷程的回顧,總結和發掘出其超越時代的永恒價值,以為建設當代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
舒大剛主編 ·地域文化 ·23.4萬字
本書是作者采取文獻梳理和實地考察結合的方法進行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地名文化研究的一次嘗試。在大量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隴山開始,到玉門關、陽關結束,作者對考察沿線重要的自然地理實體和社會人文要素類地名計160余條,逐一進行考察和實證。由于作者自身的學術積淀和研究方法難以達到對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地名文化巨細無遺的程度,因此疏失在所難免。其中錯誤和未盡之處,敬祈海內智識,不吝賜教。
武江民 黨國鋒 武優善 趙軍 ·地域文化 ·19.8萬字
本書以甘肅始祖文化為主線,在對研究區域內伏羲文化、岐黃文化、大地灣文化、農耕文化、秦祖文化等“祖脈文化”資源全面、系統梳理的基礎上,深入探究甘肅始祖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并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推進,以及甘肅文旅強省、隴東南文化旅游創新區建設的實際,對甘肅始祖文化的時代價值與產業實踐進行探索與思考。
馮玉新 李卓 田云霞編著 ·地域文化 ·19.7萬字
本論文集主要收錄了2018年涼州文化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發表的論文,共43篇。內容涉及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涼州歷史文化、絲綢之路、西北歷史文化,以及涼州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學者們利用傳世文獻以及武威地區出土的漢簡、墓葬、石窟、碑刻材料,對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武威的歷史和絲綢之路文化等進行了多層次、多視角、跨學科的學術解讀。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 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編 ·地域文化 ·50.2萬字
冀東“三市”由于地理位置上的特點,相較于河北省其它行政區域,它們之間的文化關聯更緊密,文化接觸更頻繁,且具有一體化傾向。“冀東文化”雖然屬于燕趙文化的燕文化圈,但是其又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冀東區域是冀東文學發生的現場及冀東文學意義的文化之根。本書以此為切入點,研究冀東文化的歷史生成,從而透視冀東文學中地域文化的特征、構成及其價值。
郭艷紅 鄒德文 ·地域文化 ·22.7萬字
廣府文化是一種粵語文化,也是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一種地域文化。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是廣東省委宣傳部批準建立的“廣東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也是廣州市規劃辦確認的“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匯集了省內外一大批從事廣府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本書設有“廣府論壇”、“史海鉤沉”、“文化隨筆”、“調研報告”、“廣府文學與語言研究”、“廣府美術與民間工藝研究”、“廣府民俗研究”、“廣府建筑與古村落研究”、“廣府宗教與民間信仰研究”、“廣府音樂與地方戲曲研究”、“廣府文化的傳承與活化”等欄目。
紀德君 曾大興主編 ·地域文化 ·20.4萬字
本書從國家數字文化發展的視角探討荊楚文化記憶的建構與傳播問題,將其置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總體進程,對荊楚文化數字記憶建構與傳播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通過對荊楚文化遺產及荊楚文化新聞傳播進行調查,并對其不同歷史時期的記憶進程和轉型現狀進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礎上結合荊楚文化記憶建構的結構要素分析,形成項目管理視角的參與式共建、資源構建視角的網絡化再生產、傳播創新視角的數字平臺化傳播的多重路徑,旨在將這一理論成果應用于荊楚文化的數字記憶建構與傳播實踐之中,為構建與荊楚文化內涵相適應的數字記憶工程提供借鑒。這既能從根本上喚醒荊楚文化記憶,化解荊楚文化保護、開發與傳播的困境,也能為中華文化的豐富性與活潑性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劉晗 ·地域文化 ·19.2萬字
錢塘江是浙江的母親河,也是一部流動的歷史書。一脈錢塘,從遠古奔流而來,攜卷著文化底蘊,牽動著歷史浪濤,孜孜不倦地講述著她迷人的故事。她從源頭六股尖開始,順流而下,隱逸新安,芬芳蘭江,如畫富春,澎湃錢潮,萬流歸宗,東流入海。本著記錄了近40位錢塘之子對母親河的探索,從她的基因密碼里,重識這片唯美的土地。從“枕錢塘”到“擁錢塘”,攬江入懷,擁江發展,浙江正以磅礴大氣的身姿勇立潮頭,續寫新時代的華章。
丁賢勇等 ·地域文化 ·24.2萬字
先秦時期,淮河流域不僅有燦爛的史前文明,而且有自己獨立發展的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一方面持續地吸納周邊文化的精華而得到充實、發展,同時又對其他文化序列產生重大影響。可以說,先秦淮河流域地區既是一個文化產生、發展的重要區域,也是一個多文化融合的重要區域。本書借助傳世的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重點研究淮河流域在先秦時期各個階段族群的族源、分布、生存、遷徙、演化與融合過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先秦時期這一區域的歷史文化特征及其在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金榮權 ·地域文化 ·25.2萬字
《浙江童謠全集》內容分兩個部分:一、浙江童謠文本。輯者收集了浙江全境86個縣(市、區)的童謠2200多首,從中篩選了1380首錄入集內,為有心于童謠及民間文化的人們提供豐富的童謠資源。二、浙江童謠輯錄研究簡史。簡要地勾勒了從上古于越時期開始的浙江童謠發展歷史,尤其對清代之后的輯錄研究歷史作了較為詳細的梳理。
王瑞祥編 ·地域文化 ·15.2萬字
秦東境內華岳高聳,黃渭洛三河匯流,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素有“山河圣地,八省通衢”的美譽,不僅自然風光壯美,而且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自古以來,無數歷史名人詩壇巨子為之傾倒,留下了大量歌詠的詩篇;境內各縣市的“八景詩”,更使這片神奇熱土的自然人文景觀熠熠生輝。為發掘、整理、弘揚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本書的兩位著者多年以來在現存的有關文化典籍中細心爬搜、輯錄,精心選擇,共選取歌詠該地自然人文景觀詩歌四百余首,認真加以注釋,以期在保存這份珍貴文化遺產的同時,為新時期該地的經濟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嚴安政 曹靜 ·地域文化 ·1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