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楊青湖是一位在網絡直播興起后,積極投身于互聯網大潮的傳統手工藝從業者。他伴隨著手工藝行業的發展,經歷了幾次轉型——從實體經營到電商平臺再到能直接觸達受眾的直播帶貨,他在其中嗅到了商機,也領悟到了自己要肩負的使命——做傳統工藝的文化的傳播者,在新形勢下找到盤活民藝的出路。作為傳統工藝文化傳播的踐行者,老楊從自身實踐出發,探討互聯網時代民藝面臨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前景,為民藝擁抱新的傳播方式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
楊青湖 ·文化評述 ·7.1萬字
本書介紹中國的風俗習慣百余種,有:春節、門神、年畫、守歲、燈會、賽龍舟、賞月、生肖、迎親等。
齊東野 魯賢文 ·中國文化 ·7.1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歲月印記——節流衍化、先民們崇拜火神以祈福求壽、升仙信仰轉而化成登高習俗、九月慶典固定在九月初九、食俗和佩俗在民間的傳播、東漢重陽公主的美麗傳說、重陽定名和登高的盛行、重陽糕和飲菊花酒形成定制、定為節日及墨客的詩情畫意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1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天河夜話——起源演變、牛郎和織女在漢水結緣終生、牛郎和織女在天河相知相守、牛郎和織女在茶豆架下定情、源于對自然和時間的崇拜、上古觀象授時知識的反映、七夕節在后世歲月中的演變、演繹形成經典曲目《天河配》、別致浪漫——七夕風俗等內容。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張學亮編著 ·民族文化 ·7.1萬字
本書為2023-202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HB23YS042)立項課題研究。本研究將白狄族、鮮虞氏、中山國紋飾統稱為白狄中山國紋飾。從紋飾史視角,挖掘和構建白狄族、鮮虞氏、中山國三個主要階段的“紋飾”特征,明確其屬性與意義。從白狄中山國紋飾認知、理解、融合、創新,在河北新都市設計中的應用等多方面進行剖析與探索。通過藝術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元文化的交叉對比研究,探析白狄文化元素的融合與創新方案,加強河北省傳統文化繼承性與創新性,為河北省新城鎮設計的融合創新,白狄中山國藝術文化的發展提供新思路,為后續研究提供基礎資料。本書適合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及對社會人員參考學習使用。
王杰 宗同惠 ·民族文化 ·7.1萬字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劉君祖先生依經解經,貫通經典,觀照現實,分別對《黃帝陰符經》和《天機經》進行了解讀。《陰符經》不過短短四百余字,《天機經》亦不過兩千余字,卻皆為道藏經典。兩書合觀,讀者盡可于千余字間沉潛,掌握天地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體悟道家智慧和修養方法,“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覽粲然義理,察古人心跡,登臨“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之人生境界。
劉君祖 ·中國文化 ·7.1萬字
《記憶的碎片》是一本筆記類文集,主要取材于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反映了地域文化之一角,世道人心之不同。作者文筆簡約,故事隱藏在文字背后,將大幅想象空間留白給讀者,耐人尋味,值得品讀。
蘇良 ·地域文化 ·7.1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陳書媛編著 ·民族文化 ·7.1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源流演化——起源稱謂、源于古老浪漫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并傳桂子于人間、對月崇拜及拜土地的說法、玄宗游月宮并大力推廣、中秋被正式定名為節日、祭月在明清時期的演變、兔兒爺的出現和文化傳承、饕餮盛宴——飲食文化、月餅在我國的緩慢發展、北方地區的獨特飲食風俗、南方地區的誘人中秋美食、臺灣地區的別樣飲食習俗等內容。
在中國有過生活經歷的外國人以第一人稱撰寫,經過整理、配圖,形成基本統一的形式,結集出版。篩選了22位供稿人,兼顧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膚色;盡量涵蓋五大洲。話題涵蓋衣食住行,包括親歷的動人趣事,熱愛中國的理由,疫情期間的在華生活,以及中外文化、社會現象的比較、思考等。本書希望通過多位不同身份的外國人的親身經歷,把他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真實地反映出來,一方面,客觀地還原出中國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通過中外文化的碰撞,發現中國特色、中國優勢,以及中國的美好生活。
(法)梅洛(Melody Pace)主編 ·隨筆 ·7.1萬字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優秀文明成果的典范,具有豐富的文學和文化價值。本書以詞為載體,借二十四個詞牌貼合各節氣的典型特征,詠唱萬物之靈秀,賞析節氣之多樣性,科普節氣之基本知識。二十四節氣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經由文化與科學的結合,展示自然之美。本書以詞為媒,激發人們品讀節氣詞的興趣,幫助人們多角度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本書真正的“作者”,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邵澤華 ·中國文化 ·7.1萬字
本書是辜鴻銘具有世界影響的著作,全書由作者1914年發表于英文報紙《中國評論》、以“中國人的精神”為核心的系列英語論文結集而成。是東西方文化比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鴻銘論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闡發中國傳統文化的永恒價值。
辜鴻銘 ·中國文化 ·7.1萬字
本書收入我國著名哲學家張申府寫作并發表于1937年至1939年間的關于新啟蒙運動的意見與看法的一系列文章,其中大部分刊載于1938年創刊的《戰時文化》,其余則散見于當時的多種報刊雜志,如《實報》、《戰時教育》、《北平新報》、《自由中國》、《民主》、《抗到底》、《戰斗旬刊》、《全民周刊》、《救亡日報》、《時事類篇》、《大公報》、《呼聲》、《抗敵新聞》、《金陵日報》等。
張申府 ·中國文化 ·7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源于祭祀——臘八節、雜米粥意在警示后人勤儉、臘八節多種多樣的傳說故事、臘八粥起源于古時臘祭農神、臘八節中多樣的風俗習慣、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臘八粥、飲宴踏青——上巳節、節日起源及隋煬帝水飾流觴、上巳節在唐代的多樣風俗、傳統佳節中的飲食習俗、少數民族中的三月三節俗、曝曬紅綠——天貺節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萬字
本書按照四種元素劃分成相應的章節:水、空氣、土和火,而第五章則專門講述包含一些無法分類的生靈在內的鬼怪世界。人類自誕生之日起,由于從祖先那里繼承的恐懼,一直被這些鬼怪所困擾。書中包含神話中的怪物,如美杜莎、彌諾陶洛斯或九頭蛇勒拿;被賦予象征意義和隱藏力量的真實動物,如鱷魚、貓或蠑螈:雜交和不可能存在的生物,如蛇怪;在所有文化都中普遍存在的生靈,如龍;或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使我們恐懼的由人類想象出來的生靈,如狼人。這些怪物、動物和生靈構成了一個野獸世界。它們很少能做出任何善事,其中最好的怪物、動物和生靈也會構成令人不安的因素。其力量、殘酷性和象征性作用,無非是向我們展示我們自己的內心:一個既吸引我們又讓我們恐懼的魔幻和陰影世界。
(西班牙)康塞普西翁·佩雷阿 ·文化研究 ·7萬字
波西米亞人的精神苗裔所寫的“笑忘書”,以特別的生命行走方式,發現也許你去過但似乎又從未去過的歐洲。本書不是心靈讀者,更不是旅行攻略,它是波西米亞人的精神苗裔所寫的一部“笑忘書”,它采用一種特別的生命行走方式,正告它的讀者,自由比什么都重要。遇見藝術:高煬《為無名山增高一米》、巴特羅公寓、圣家族大教堂、凡·高墓地、賽尚《泉》、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遇見故事:向房客布置作業的大學教授、收集黑膠唱片的房東、摳門房東、在爺爺餐館幫忙的腳踝紋著“夏”字的希臘青年、吼“我”的男人、親“我”的大媽……遇見成長:孤獨是孤獨人的功課。我完成了它。我開始在現實里做夢,在夢里活出自己的現實。遇見另一種生活:在布魯塞爾游蕩的英國女人、行動大于語言的R姐、闖蕩西班牙的阿根廷女孩、女鐵匠、做煙斗的爺爺……在這本書中,文字很輕,風景很大。它發出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令人著迷,不可思議。建議你只讀一遍就好,閱后即焚,因為它的主人不懷好意,她在誘惑你拋開現在唯恐失去的事業和生活。
葉丹 ·地域文化 ·7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群眾聚集——歲時廟會、社祭是廟會產生的源流、時代特征明顯的發展歷程、廟會上的求神和娛神習俗、源于遼代的百態京畿廟會、六朝古都南京的廟會變遷、河南獨特而豐富的廟會習俗、規模宏大的陜西各地廟會、豐富而盛大的山西各地廟會等內容。
“建筑可閱讀”,建筑本身是有故事的,要把故事留下來,自然要把建筑的肌理保護好;建筑身上的故事不應該“養在深閨人未識”,理應是被盡可能多的人讀到、聽到、看到、體驗到的。這些年,上海在推進城市更新和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大力推進歷史建筑對外開放,打造“街區漫步”等城市微旅游產品,并致力塑造更多可親近、能共享的公共空間,在歷史文脈保護中詮釋人民立場。同時,把“可閱讀”的思路貫穿到新建建筑的設計、建設之中,不斷提升城市規劃與設計的品質,致力打造更多的城市精品。建筑的故事,背后也是上海故事、中國故事。記錄故事、講述故事、傳播故事,需要城市治理方方面面的主體共同努力,需要付出熱心與情懷。《這里是上海:建筑可閱讀》遴選了56處能充分體現上海城市品格,體現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改革開放嶄新形象的代表性建筑。這些建筑跨越不同時代,兼顧了城市建筑與其他建筑、西式建筑與中式建筑、外國設計師作品與本土設計師作品等不同的類型風格,包含了全市范圍內重要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和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以及一些獨具特色的建筑。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每一處建筑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時代意義,旨在以建筑為載體,生動詮釋“建筑是可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的城市內涵、品質、特色,打造展現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必讀書和伴手禮。
宗明主編 ·地域文化 ·7萬字
石靜編著 ·非遺 ·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