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滋養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支撐著中華民族代代相傳、自強不息,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燃燒的火炬。而要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就需要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工作。本書通過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補天、西王母掌瘟疫、燧人鉆木取火等十個神話,分析闡釋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學思考、勇于探索的科技觀念、敬畏生命的價值關鍵、發明創造的文化傳統等十個特有精神,從而展現神話如何形塑中華文明的歷史邏輯。
畢旭玲 ·中國文化 ·8.1萬字
時間的長河奔騰不息,人們對色彩追尋的腳步也從未停歇。那么,每一種色彩的歷史命運如何?人們的色彩觀念又有著怎樣的文化演變?中國傳統色背后的歷史文化與故事值得我們探索。本書共四章,分別從大自然、動物、礦物和生活4個方面講述了100多個中國傳統色背后的歷史文化與故事。書中以顏色為核心,結合可愛的插畫,用詼諧的文字講述了顏色的由來、相關的名人故事、制作工藝和文學詩詞等文化知識,讓人們在感受美的同時,也能了解與顏色相關的文化知識。全書圍繞中國傳統色拓展自然科普、歷史人文知識,與人們身邊的萬事萬物密切結合。內容豐富,語言詼諧,圖片有趣,適合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懂懂鴨 ·中國文化 ·2.9萬字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優秀文明成果的典范,具有豐富的文學和文化價值。本書以詞為載體,借二十四個詞牌貼合各節氣的典型特征,詠唱萬物之靈秀,賞析節氣之多樣性,科普節氣之基本知識。二十四節氣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經由文化與科學的結合,展示自然之美。本書以詞為媒,激發人們品讀節氣詞的興趣,幫助人們多角度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本書真正的“作者”,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邵澤華 ·中國文化 ·7.1萬字
本書是“東方美學口袋書”系列的中國傳統色主題圖書。本書選擇了92種傳統色作為主色,每種主色延展出3種相關色,共360多種中國傳統色。書中提供了各種顏色的相關實拍照片、來歷、普及知識、顏色展示以及配色方案,每種顏色都有相應的色值,開本小巧但內容豐富,便于隨時隨地閱讀。本書是傳統文化和美學的普及書,也是專業設計師、插畫師可以隨身攜帶的工具書。本書適合喜歡傳統文化、喜歡中國傳統色的讀者閱讀。
紅糖美學 ·中國文化 ·8216字
《易經》被稱為無字天書,其本源和精髓在于無字部分,即陰爻、陽爻,這不僅是卦的基本符號,也是宇宙的基本符號。本書與古今中外對《易經》的各種解讀區別之處在于,作者提供了一個全新解讀《易經》的視角,即提出了陰陽比的概念。作者通過反復推演,算出各個卦系的陰陽比,揭示了宇宙中各個層次都有一定數的陰陽體,因陰陽比不同,陰陽體也各不相同,但在每個層次的總體上,所有陰陽體是對稱和平衡的,同時也是對立和互補的。本書適合對傳統文化感興趣者閱讀。
謝文緯 ·中國文化 ·9.9萬字
為了進一步宏揚中醫文化,促進中西醫文化的交流,本書以中醫發展歷史為經,中醫文化事件做緯,分別從起源發展、基礎理論、治療方法、名醫經典、中醫諸科、文化交流、現代中醫等七個方面,對中醫歷史、文化、醫療、教育、產業、交流等各個方面進行介紹,對中醫發展歷史中的理論、名醫、名著、重大事件、發展前景等方面中的重要內容配以精美插圖,并附以簡短的文字說明。圖精言簡、通俗易懂,本書主要供中醫工作者參考、中醫愛好者閱讀。
王富春 李鐵主編 ·中國文化 ·4.6萬字
采用中醫藥、藝術、文學相結合的模式,通過中醫藥、畫與詩的形式展現,打造全媒體中醫藥文化資源,進而有效將中醫藥、畫、詩連脈,構建中醫藥文化的詩畫融合傳播路徑,以期增強群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知曉率,降低中醫經典文獻解讀難度。從而提高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用創造性思維與方法對中醫藥文化的詩畫融合傳播路徑進行研究。
李蕊著繪 ·中國文化 ·5.3萬字
本書從七情到花開,從植物到動物,在詩詞中發現中醫中藥,用科學的視角、文學的筆觸、人文的情懷把詩詞和中醫交匯在一起,在感悟美的同時也理解了中醫。詩詞抒發情感,記錄生活,中醫藥食同源。中醫養生文化更是涉及衣食住行諸多方面。當詩詞遇到中醫,詩詞內涵更加豐富飽滿;當中醫遇到詩詞,中醫變得通俗而美麗。
邊江紅 周澤先編著 ·中國文化 ·8.6萬字
廈門,故稱“鷺島”,是我國首批“經濟特區”,“計劃單列市”之一,曾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然而,這座開放的現代化城市里,卻完美地保留了閩南小城的特色和溫柔,讓人流連它的繁華,卻也難舍它的愜意。到鼓浪嶼,看萬國建筑的設計之美,聽萬琴博物館的天籟之音;去云水謠客棧住上一晚,順道夜游土樓,思念故友;到南普陀許個愿,去集美學村感受文化熏陶,千萬不要忘記吃一頓閩南特色美食……本書作者,用一張張走心的插畫,描繪了廈門的過去與現代;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記錄了“新老廈門”的城市亮點;這一冊滿懷溫度的繪本作為先導,帶你深度了解廈門的城市情懷,在吃喝玩樂中體會這座城市的趣味,讓所有人通過這本書,知道更多“廈門故事”。《廈門城事繪》,是青島小哥馬達打造了“手繪中國”這個項目又一力作,它是旅游手冊,也是城市簡史,它輕松快樂地展現著一座城市的曼妙,訴說著一座城的文化與歷史。
馬達 ·地域文化 ·5.3萬字
重慶,別稱“巴渝”“山城”“橋都”,是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重慶之美,包含了山勢的險峻,融合了江水的柔美,更多的是歷史變遷沉淀下來的文化底蘊。在重慶,向前看是一馬平川,向后看是萬丈懸崖;在重慶,你可能上一秒在地底穿梭,下一秒在空中馳騁;在重慶,你可能不愛吃辣,但你絕對無法拒絕“洞子火鍋”的誘惑……本書作者,用彩鉛把重慶的美景和故事一張張畫了出來,畫中有動人的時尚風采,也有溫暖的市井人文;又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把老重慶的味道講述出來,有史實典故,也有民間傳說。就讓這本書作為向導,帶你深度了解重慶的城市情懷。衣食住行有魅力,吃喝玩樂有趣味;也讓這本書,為你講述更多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重慶故事”。《重慶城事繪》,是青島出版集團打造的“手繪中國”這個項目中的又一力作,它是旅游手冊,也是城市簡史,它輕松快樂地展現著一座城市的曼妙,訴說著一座城的文化與歷史。
馬達 ·地域文化 ·5.1萬字
一支柔軟而富于彈性的毛筆,看上去是那么古老,卻包孕著倔強的青春。它為什么被這個智慧的民族所選擇、堅守,并演化為不可替代的載“道”之“器”?由此產生的中國書畫藝術具有怎樣的獨特屬性?“書為心畫”“畫如其人”,生命與藝術如何融為一體?……作者以二十年之苦心孤詣,試圖解答傳統文化所面臨的種種時代命題。
何光銳 ·隨筆 ·6.9萬字
文水鈲子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源于祭祀祈雨文化,在演奏樂器、鼓譜、表演形式以及服飾、道具等多個方面都顯示出華夏農耕文化的特色。文水呱子是我國歷史文化瑰寶,是山西鑼鼓藝術珍品,號稱山西鑼鼓三絕,這一具有濃郁黃土風情的民間文化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繼承、發展和創新,賦予古老藝術新的時代元素。隨著對民間藝術的不斷拓展,其生存空間也日益豐富。
武曉輝 ·非遺 ·4.8萬字
本書為作者從事書畫鑒藏與美術史研究之余所寫的小品和藝評文章。朱萬章先生又是畫家,他的畫,在學界看來就是典型的文人畫,從他的畫中明顯可以看到“聊寫胸中逸氣”或“聊以自娛”的文人豪氣。本書圖文并茂,雖囿于作者自身經歷,全書所涉以嶺南畫派居多,但仍值得一讀。
朱萬章 ·隨筆 ·7.3萬字
小花戲產生于太行山巔的左權縣(原名遼縣),是流布于左權縣及其附近的榆社、和順部分地區的一種漢族歌舞小戲。它以歌抒情,以舞傳神,以扇表意。每逢節會喜慶祭奠之時,他們走街串巷,或到廟中,或在廣場活動。小花戲是在鬧“社火”中,由民歌小調到扭唱,進而發展成了歌舞小戲,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左權小花戲的歷史、形成、特征和類別屬性,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如何將小花戲弘揚并傳承的。
劉紅慶 弓宇杰 ·非遺 ·5.5萬字
2021年9月15日至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運動會將在陜西舉行。作為陜西的省會城市,西安將舉辦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的開、閉幕式和部分重要賽事。西安也由此向世界發出了“相約西安·筑夢全運”的誠摯邀約,為了更好地服務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運動員因十四運來到西安,深切感受到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形象。圍繞“相約西安筑夢全運”全民宣傳的核心主題,從廣大青少年的角度,以全新的語言,全新的方式向中國和世界推介“新西安新名片”。積極引導本土新生代人群對西安市的深入了解,增強在校學生愛祖國、愛家鄉、愛生活、愛運動的良好情感,做好向來賓及世界推介西安的小小東道主。
萬波主編 ·地域文化 ·4.4萬字
元曲以其特殊的藝術成就,與唐詩、宋詞并列為“一代之文學”。本書稿首先將元曲置于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分析元曲興盛的原因;然后從宏觀上介紹元散曲與元雜劇的體制特征與歷史分期,再詳細介紹元代曲家的生平思想和他們的代表名篇,讓讀者領略到元代曲壇的星漢燦爛之美。
曹明生 ·文化史 ·16萬字
本書是藏書家謝其章近年所撰寫的書話文章的合集。書中所選文章延續作者一貫的風格,依托作者本人收藏的舊書舊刊,以生動曉暢的筆調,從故紙堆中挖掘陶亢德、顧冷觀、周今覺、葉岡等近代文化人物鮮為人知的掌故,起底《圍城》《傳奇》《新兒女英雄傳》等文學名著和《小說月報》《文藝復興》等民國老舊刊背后的故事,講述藏書圈里的趣聞軼事和尋書過程中的種種見聞。書中亦選有幾篇回憶舊日生活的文章,展現了作者在書話文章之外的寫作功力。
謝其章 ·隨筆 ·12.9萬字
上古神話是中國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的源頭,是中國最本色的名片之一。中華先民通過一個個瑰麗的神話,告訴我們民族是怎么誕生的,先民們是怎么生存的、怎么探索世界的……這些神話是先民對自然和人生進行探索、思考后開出的美麗花朵。中國神話看似是神的故事,其實是人的史詩。每個神話都代表了一個歷史階段,每個故事都對應了一個時代的認知和文明,反映了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歷程。
張小泱 ·中國文化 ·10.5萬字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是中國人傳統價值觀的主要源泉。然而關于四書內容以及四書形成的緣由,為什么朱熹以后四書能享受如此尊榮,甚至于地位不亞于五經,這些問題非深入其中、精研有得者,不足以解答。郭齊勇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儒學研究專家。本書是他多年來講解和研究四書的結晶,為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四書的合適門徑。本書從“今天我們為何要讀四書”講起,闡述四書的意義、四書形成的緣由、朱熹詮釋的特點以及四書的學問性質。正文按照朱熹倡導的閱讀步驟,依次對《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進行導讀。結語部分討論了四書與“四書學”的沿革及其現代意義。讀此一書,便可對四書的內容體系有完整而有機的認知,從而了解中國人的精神家底。
郭齊勇 ·中國文化 ·13.1萬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引領文化強國建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把我們黨對文化作用和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為引導全黨全社會更加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二個結合”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2023年6月12日起,新華社開設“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欄目,充分展現了北京、上海、西安、沈陽、重慶、杭州、南京、武漢、福州、長沙、廣州、昆明、成都、大同、拉薩、揚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遵義、喀什、敦煌22座歷史文化名城新時代巨變蘊含的文化自信力量。這組報道引起了海內外媒體、受眾廣泛關注,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本書共收錄該欄目22篇文章、新華社記者撰寫的22篇手記及編輯代表撰寫的采編札記。不同于傳統主題圖書的嚴肅風格,本書是一部融媒體圖書,以圖、文、視頻相融合的方式多角度立體式呈現了22座歷史名城的文化脈絡,小切口、大主題,既適合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團購學習,也適合廣大讀者閱讀。
新華通訊社編著 ·文化評述 ·1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