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傅義春編著的《漢字與傳統文化》旨在通過系統介紹漢字的起源、形體演變以及孳乳衍生方法等的基礎上,緊緊依托漢字闡釋其所蘊含的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寢文化、行旅文化、祭祀文化、喪葬文化以及婚姻文化等諸方面。該教材注重將文字學、文化學理論與漢字形音義的分析相結合,既充分揭示出漢字作為文化載體的獨特功用,又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路徑和啟示,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傅義春 ·文化研究 ·15.9萬字
陜北之地“民俗不俗,民風可風”。陜北的飲食文化更是一朵艷麗孤傲的奇葩。本書通過對陜北歷史地理環境的研究、陜北人食材加工創作描述、陜北飲食禮儀的記錄,揭示陜北飲食文化的特點和飲食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及審美情趣,進而對陜北飲食文化的開發及利用價值作出探究。該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山野菜,生存的大智慧;第二章:粗糧細作,生活的大藝術;第三章:異族風味,營養的大平衡;第四章:豪飲美酒,釋放的大激情;第五章:飲食文化,創業的大天地。
張小兵 康華 李穎 ·文化研究 ·14.9萬字
《2022中國陜西》一書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編寫。全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用豐富的數據和流暢簡潔的文字,展現了陜西2021年各方面的成就,包括自然環境、歷史人文、物產資源、科技創新以及教育、人才培養等方方面面。書中還概述了陜西省2021年度的宏觀發展概況、民生工程、城市面貌以及對外交往與經貿合作等情況。本書是一本認識陜西、了解陜西的精品圖書,進一步加強了陜西文化的影響力,也彰顯了新時代下的陜西新風貌。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編寫 ·地域文化 ·3.4萬字
守護文明就要守護記憶,傳承文明就要傳承記憶。而文化遺產記錄著文明的演變,無疑需要妥善地保護與傳承。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中國文化遺產日,保護好這些歷史發展的見證、珍貴的文化資源,是每位國民的責任。
李世化 ·中國文化 ·16萬字
書稿薈萃2013年以來,著名作家熊召政“中國文化”演講文稿近20篇,通過解讀中國歷史人物和經典詩文,“珍珠”串線,闡釋中國文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品格和情懷,內容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文人的憂患與焦慮、興奮與沖動,文化競爭力與文化認同和張居正變法對當今的啟示等主題。文字詼諧典雅,談古論今,高屋建瓴,發人省思。
熊召政 ·理論 ·12.4萬字
本書宏觀和微觀地介紹描述英國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新聞媒體、語言文學、人文風俗、歷史景觀以及與英國社會密切相關的世界文化,采用英漢兩種語言穿插撰寫,在重要的詞語、句子后加注漢語或英語,使讀者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時,又極大地擴展英語語言知識,集知識性、趣味性、系統性和科學性于一體。正文后的附錄部分,特別概括了了英國社會的法律體系。
王秀梅 李常磊 ·各國文化 ·16.7萬字
本書是近年來寧夏彭陽縣散文隨筆的一次呈現。這些散文作品反映了彭陽這片土地的自然風貌、人情事理,以及對生命的珍視與自省,是作者樸實真誠的情感流露,散發著對真善美的智性思索和追求。作品內涵深刻,語言生動流暢,讀后使人回味無窮。
馬文山主編 ·地域文化 ·14.3萬字
《二十四節氣在江南》是民俗學專家袁瑾和蕭放共同講解中國節氣文化的傳統人文讀物。該作品立足于江南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生產,以二十四節氣在江南地域對經濟生產生活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響為基礎,講解二十四節氣時江南地區的地域文化和民間習俗。從農事活動到節日慶典、從飲食到服飾,全面展現并總結了伴隨著時節變化而孕育出的江南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特色。該書為我國在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后,首部解讀節氣文化和江南人文特色的傳統文化國民讀本。
袁瑾 蕭放 ·民俗文化 ·11.3萬字
狐仙到底是正是邪?為何它既能帶來財富與好運,又能引發災難與恐懼?時隔13年再版的中國民俗奇書,通過一系列生動的故事揭示了“狐仙崇拜”文化背后隱藏的民眾訴求:清代文人筆記中,男狐常常化身英俊的“胡郎”專門魅惑世家小姐,結局總是被棒打鴛鴦,仿佛一場寒門士子想要入贅豪門的逆襲夢;一位女子在婚禮前夜突然被狐精附身,借狐精之口勇敢地拒絕包辦婚姻,上演一場超時空的古代版女性“自由宣言”;而在明清鄉野,狐仙附身村民戲弄官員,令官印失蹤、文書不翼而飛,背后的真相其實是百姓對官府壓迫的無聲反抗……這些看似荒誕離奇的民間怪談,實則體現了封建社會中底層民眾對社會公平的急切訴求。
(加)康笑菲 ·民俗文化 ·17.1萬字
本書編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來,精選出數百則典故,并對每則典故的出處、故事、含義、用法進行了詳解。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根據含義的異同對這些典故進行了分類,使讀者用起來方便快捷、得心應手。一書在手,盡覽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竭寶峰主編 ·中國文化 ·10.2萬字
《埃斯庫羅斯悲劇六種》收集了羅念生先生翻譯的埃斯庫羅斯悲劇六種:《波斯人》《七將攻忒拜》《普羅米修斯》《阿伽門農》《奠酒人》《報仇神》。
(古希臘)埃斯庫羅斯 ·文化研究 ·17.4萬字
中國文學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它在中華文化寶庫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性。從遠古神話到先秦散文,從唐詩宋詞到元曲雜劇,從明清小說到現當代文學,中國文學猶如一朵奇葩,大放異彩,“江山代有才人出”,偉大的文學家數不勝數,傳世之作澤被后人。本書從先秦文學、兩漢文學一直介紹到明清文學、近代文學,共九個時代。
李世化 ·文化史 ·16.2萬字
許仁圖編著的《毓老師講學記》乃總結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在臺六十多年來書院講學之集大成之作,首次向讀者闡述毓老的講學,其拯世真文和不傳之秘開啟了中華文化的又一村。毓老讀書百年,讀出了活學問;教學六十余年,講的都是實學。毓老之學重實用,實用當然要易知易行,講學要講到聽者能懂。他說:向學子講學,不是大師;跟老百姓講學,才是大師。毓老講學一貫遵循依經解經的方法,學宗孔子,接棒熊十力,講述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智慧,用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僅歷久彌新,而且玉潤珠圓。毓老用其飽經世患的生命,啟迪眾多學子無盡的智慧。他強調,智慧無古今,要古為今用,我們讀古書為的是存智慧,不要為古人化妝。
許仁圖 ·中國文化 ·19.2萬字
2016年中國好書!知名文字學者許進雄寫給年輕人的文字啟蒙書,從漢字演變看中國文化。橫跨古今,信手拈來,說文解字,從現代日常生活常用字中,展開一場對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場景的全面探索與了解。本書匯集了作者以中國文字為探討對象的百余篇文章,是一部講解中國文字淵源和流變的通俗文化讀本。全書用簡潔的行文,通俗易懂地講解了二百余個常用漢字背后的文化與故事。通過對每個漢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早期字形的分析,解讀它們的筆畫所表現的事物及其總和的含義,由此反映出古代中國人的生活經驗、思考方式和一些關于古代器物的基礎知識。本書旨在連接文字、文物與歷史,帶領讀者展開一場對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場景的全面探索與了解。
許進雄 ·中國文化 ·15.7萬字
本書由《街頭巷尾:十九世紀中國人的市井生活》《藏在木頭里的靈魂:中國建筑彩繪筆記》《萬物有靈:<詩經>里的草木鳥獸魚蟲》《凡俗心愿: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考》四部圖書構成。
佚名 (日)細井徇 (日)野崎誠近 ·中國文化 ·13.1萬字
大家常從歷史與藝術的角度欣賞文物,卻忽略了其中隱藏的科技密碼。本書則以物理學各分支學科(力學、光學、聲學、熱學、電和磁)為綱,揀集與其相關的文物,探討古人對物理知識的發現與應用:曾侯乙編鐘“一鐘雙音”的振動機制,應縣木塔“千年不倒”的結構性力學設計……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科學原理,發現古人在科技方面的創造與智慧,展現中國古代科技的高光時刻,讓文物在物理中活起來。
戴念祖 ·各國文化 ·12.9萬字
藏歷根據佛經中的記載,詳細地標示出一年中的吉祥月、每月的吉祥日、不同的紀念日。對于這些特殊時節,若再加上布薩日、飛幡日、出龍日、不祥日等宜忌時日,則屬藏歷中的記載最為完備,所以祈福開運,不可不知殊勝時節;而欲把握殊勝時節,便不可不看藏歷。本書對于佛陀紀念日、菩薩吉祥日、十圣日、日月食日以及上師紀念日等特殊時日的緣由、功德做了詳盡的文字敘述,并撘配簡要的圖解流程,說明了把握絕佳修持時日及行善時機的重要性,并且為個人祈福、供養、禮拜提供各種簡易方法。附贈的2010年西藏歷書,更方便你查詢每一個殊勝的日子,讓心愿得以實現,讓生活更加美好!
諾布旺典 ·地域文化 ·11.3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督窒飳みz·大連老街》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講述了大連主城區數十條老街百年來的變遷,如團結街、煙臺街、鳳鳴街、南山街、天津街、東關街、朝陽街等。如果說城市如樹,老街就是這棵百年大樹的枝與蔓,存儲著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它的每一條枝、每一片葉都印記了城市所走過的艱辛和坎坷,承載了每一代大連人與故鄉共同成長的希望。
嵇汝廣 ·地域文化 ·18.3萬字
《敦煌往事》的日版書名為《敦煌物語》,是日本知名作家、夏目漱石弟子松岡讓致敬敦煌的心血之作,為日本“敦煌熱”三大標志性作品之一。全書圍繞20世紀初敦煌藏經洞中被發現的的經卷文物展開,以史實為基礎,講述了英、法、日三國探險隊在敦煌盜寶的經過,如實記錄了“文化侵略古戰場”的敦煌往事。作者筆下既有對斯坦因、伯希和以及華爾納等盜賊行徑的批判,也洋溢著對敦煌的摯愛與癡情。對于出身佛門的松岡讓來說,敦煌既是千年的傳奇,更是熠熠生輝的佛教傳承圣地,他一生都向往敦煌,卻無緣踏足半步,因此生前說:“有生之年無法踏上敦煌的遺憾,我已盡數寫于此書之中。”一份令人唏噓的遺憾,一份令人動容的摯愛,凝聚成這本《敦煌往事》。
(日)松岡讓 ·文化史 ·10.7萬字
本書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課題的提出及其意義進行闡述,定義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內涵,明確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調查研究的目的,敘述了銀飾藝術與苗族群體的依存關系;對苗族銀飾的市場分布與制作工藝的調研,敘述了作者在黔東南、黔東、黔南及湘西實地調研的情況;通過與工作人員、苗學專家、銀匠通信訪談以及文獻收集、鑒別等多種研究方法對苗族銀飾的文化與產業價值進行調查;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現狀與發展進行研究。
鄭泓灝 ·文化研究 ·1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