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元曲以其特殊的藝術成就,與唐詩、宋詞并列為“一代之文學”。本書稿首先將元曲置于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分析元曲興盛的原因;然后從宏觀上介紹元散曲與元雜劇的體制特征與歷史分期,再詳細介紹元代曲家的生平思想和他們的代表名篇,讓讀者領略到元代曲壇的星漢燦爛之美。
曹明生 ·文化史 ·16萬字
本書主要講述了從上古時代直到近代的中國歷史,在敘述的同時,重點講述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性格,文筆洗練,富有思想內涵和理論深度。其中第九講之前的內容選自張蔭麟先生的著作,第九講以后的內容選自呂思勉先生的著作。編輯過程中將呂著部分原文由章變節,幾節又合為一講,講之題目為編者自擬;張著部分只是將章改講,題目、內文未作變動。
張蔭麟 呂思勉 ·中國文化 ·25.4萬字
《國學論衡》系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的學術集刊,旨在為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的學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通過學術研究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學的理解和詮釋;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國學與世界文化、文明之間的對話;以理性考量塑造未來中國文化和學術思考。本刊現為采取匿名評審制度的年刊,登載國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札記、學界動態等文稿。
王曉興主編 ·中國文化 ·23.4萬字
作曲家張宇樺先生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為主題,創作《春信》《仲夏》《秋實》《冬藏》四張樂曲專輯,療愈身心。每個節氣對應一首琴曲,將古琴的韻味與鋼琴的旋律相融合,匯聚自然之聲,詮釋節氣變化。使聽眾徜徉于自然山川之中,任歲月流淌。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解古琴的入門知識和古琴曲譜,第二部分為配套鋼琴伴奏曲譜。書中古琴指法編排簡潔,使初學者能夠通過簡單的樂曲熟練指法,并通過鋼琴伴奏,更好地掌握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增強信心。本書古琴譜和鋼琴譜可以獨立使用,方便愛好者自由選擇。
張宇樺 陳思 ·中國文化 ·6599字
冬奧會和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是2019~2020年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的核心議題。本書探討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形勢下,如何以冬奧會為契機建構與傳播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重點討論建構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傳播的要旨,討論影響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傳播的國際、國內語境變更,研究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傳播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范式變化,討論這些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的多元傳播,以此為北京國際形象與話語體系的傳播提供新的視角與策略建議。
王磊主編 ·文化交流 ·10.5萬字
清代開辟“新疆”以及隨之而來的疏浚清水江河道,使黔東南整個清水江干支流步入區域開發的歷史進程中,充分帶動了區域社會內部人和物的流動。移民即在此背景下入住清水江下游小江地區。他們在鄉村社會中建立會館、開設集市,推動了江西街移民村落的形成。本書以鄉村集市的建立為切入點,討論小江地區的移民對區域社會的運行、商業貿易的發展和地方社會結構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朱晴晴 ·地域文化 ·18.2萬字
網絡文化是文化的新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內容,以其主體性、交互性和開放性的獨特優勢迅猛地傳播和發展起來。因此網絡的文化交往應得到大力關注和研究,這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應有之義。本書結合學科特點從馬克思主義文化交往理論的視野出發,厘清網絡的文化交往的本質與結構、類型與功能、基本原則與價值等問題,考察當代中國網絡的文化交往的現狀和困境,并找出困境產生的原因,探究實現我國網絡的文化交往和諧發展的路徑,為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邁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一份貢獻。
張文雅 ·文化研究 ·23.3萬字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遠比人們過去所了解的要更為豐富和復雜,它既是對文學研究空間的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開拓,同時也是一種新的文學史創造。第6輯集中對區域文化與文學理論、區域文化與抗戰文學、江南文化與南京文學、區域文化與現當代文學、區域文化與古代文學、區域文化與比較文學、西部文化與區域文學等方面加以深入探究,融宏觀論述與微觀探析為一體。所論皆有理有據,不乏真知灼見。在全球化時代,縱深推進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不僅是個重要的歷史和理論問題,更是一個有關人類命運的精神文化現象學命題。
周曉風 楊華麗 凌孟華主編 ·文化研究 ·26.4萬字
本書在較全面地參閱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呈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在村落社區的活態傳承案例,全面、系統梳理銅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面臨的各類新的發展契機、表現出的整體發展態勢及相應的問題等,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研究構架。本書是對集體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與集體性建構之間關系的創新研究,也對中國其他地區傳統民間文化利用國家平臺實現發展的具體路徑探索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價值。
譚曉霞 ·民族文化 ·14.9萬字
《滿族說部的薩滿女神神話研究》在已出版的滿族口頭遺產傳統說部叢書基礎上,結合東北民間廣泛流傳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風俗禮儀等內容,集中研究滿族說部中的薩滿女神神話。同時,盡量還原滿族說部所產生的文化語境,在東北女神文明大文化背景之下探討滿族說部的薩滿女神神話,運用文化人類學、原型批評、結構主義研究等方法探討滿族說部薩滿女神神話特色,挖掘滿族說部獨特的文化價值、民族價值、歷史價值、宗教學價值等。
張麗紅 ·民族文化 ·19萬字
本成果結合文化史、園林史、環境史等領域的研究方法,從區域文化的整體視角出發,全面梳理了“三山五園歷史文化區”的形成、發展脈絡、政治文化內涵以及它對北京空間區域的影響。三山五園是清代重要的政治文化副中心,它伴隨著清王朝的興盛而興盛,伴隨著清王朝的衰落而衰落,三山五園的興衰史就是一部濃縮的清朝國家興衰史。三山五園不僅直接促成了“三山五園歷史文化區”的形成,而且直接影響和塑造了海淀京西文化的發展,見證了北京城市發展變遷的歷程。“三山五園歷史文化區”的多元價值包括文化、經濟、生態、政治和社會等多個方面。三山五園是北京西郊清代皇家苑囿的總稱,是世界造園史上的杰作,是中國文化被世界認知的重要代表,是今天需要充分挖掘和整理的珍貴歷史文化資源。深入研究三山五園歷史文化區,不僅有助于三山五園的整體保護和利用,而且將進一步促進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推介,進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劉仲華主編 ·文化研究 ·22.5萬字
本書從身份認同這個角度切入,以個體的現實身份、群體的族裔身份、性別身份、語言身份和藝術身份等幾方面來透析海外華人文學的跨文化特質,闡釋有代表性作家的個性特征、群體與流派之形成、發展與影響,其作品主題、風格之變化等等^通過對海夕卜移民作家作品的觀照,結合傳統文本細讀批評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分析在異域多元語境中文化建構之意義。人類不斷的智慧探求呈現了人性剛柔并濟的廣度和深度,那些釋放心靈能量創造出交織著充沛的激情與生命力的煌煌巨作,展現出一部人類精神文化成長的史詩與命運交響曲。
呂紅 ·文化研究 ·27.2萬字
《文學遺產》創刊于1954年,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唯一的古典文學研究專業學術刊物。70年來,《文學遺產》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不移地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推進我國古代文學研究事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構中國自主的文學知識體系作出了卓越貢獻。經過編輯部幾代同仁的辛勤工作和開拓創新,《文學遺產》已成為代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最高水平的權威學術刊物,在國際漢學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不容忽視的學術權威性。
《文學遺產》編輯部編 ·中國文化 ·19.1萬字
本書以大文化視野對屈原思想及其歷史動因進行了闡釋,對楚辭主要作品的形成、形態和形式做了考證,對楚文化中有趣的話題進行了解讀。綜合運用文學、語言學、哲學、文化學和文獻學等研究理路,對楚辭文化進行了綜合性研究,是理解屈原的基礎讀物,也是研究楚辭登堂入室的學術著作。
張崇琛 ·文化研究 ·20萬字
本書是關于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理論研究的專著,從精英批評研究延展至大眾批評研究是本書的科研脈絡。上篇精英批評研究,以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家特里·伊格爾頓為主要研究對象,各個章節的研究內容均立足于中國語境,研究議題均經由中國視角提出。明確了馬克思主義批評家的任務,解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策略,論述了突破西方文化影響的焦慮的方法,從美學角度探討了唯物主義的倫理學理論,并對西方自由人文主義的悲劇觀、無利害性觀點和延續性觀點予以了批判。下篇大眾批評研究是結合時代發展做出的理論思考。如何保持日興月盛的大眾傳媒社會的多元和理性發聲,是研究的側重點。本書提出的構建批評言論信用體系的方案,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民主建設的嘗試,旨在讓大眾擁有張弛有度、止于至善的言說能力,達到自治進而自由的言論狀態,從而推動社會的總體性進步。
賈潔 ·理論 ·13.3萬字
王爾德在以唯美主義追求為表象的審美追求驅動下,引申了古希臘面具表演的傳統形式,使之成為人格面具表演概念,同時吸取浪漫反諷思想,注入自己的人生及創作中,變成了呈現多重矛盾自我的面具塑造風格。這一風格被他運用自如后,成為其獨有的技藝,形成其“面具藝術”。本書以王爾德的多重矛盾面具自我之表象為依據,向前追溯至具有審美思想的德國浪漫主義傳統、唯美主義及現代審美主義,向后借用當代德國哲學、美學的理論觀點(審美),兼從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自我建構)的視角對之進行審視,解釋其“面具的真理”。以追求審美和自我建構為己任的王爾德,通過塑造多重矛盾面具自我,把對審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使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審美化,為自己的生存建構了積極、主動的意義。王爾德不愧為“面具藝術”大師。本書審美與自我建構的兩個視角,在論述過程中之契合,讓我們看到兩者的內在統一性—對人自身的困境與拯救途徑之思考,是以哲學和美學為代表的人文學科的根基和出發點。對此命題的關注始于現代性發端時期的哲學家們,貫穿了王爾德的一生,在當今的理論界仍不斷被探索與完善,值得認真思考。
楊霓 ·文化研究 ·19.5萬字
本書以“當代中國文化模式的選擇與構建”為主題,主要探究兩個問題:一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的模式選擇歷程,二是構建適合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理想模式。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模式的選擇歷程并提出構建“層級化和諧”這一理想的文化模式,其意在增進多元文化共生與和諧的自覺,讓中國文化不僅成為中國人的生存方式的“表征”,而且成為指引人的發展的“設計”,讓我們的美好生活充滿陽光與希望。
付秀榮 ·中國文化 ·20.4萬字
屈原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為首屆屈原文化研究國際論壇的論壇文集。論壇文集內容包括屈原其人生平研究,端午傳統文化研究楚辭研究,楚文化研究、詩歌研究、古典文學研究等議題的研究成果。此為第一屆論壇,其舉辦獲得了海內外漢學家、傳統文化研究者、愛好者、學習者的廣泛關注。
屈原文化研究院編 ·文化研究 ·26.3萬字
苗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就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而言,苗族先民曾給出過極具智慧的詮釋,并將共生觀念付諸實踐行為,且形成了一套比較穩定的苗族傳統生態消費文化。基于此,本書以苗族傳統生態消費文化為主題,在“共生”主調下,從文化共生邏輯、共生實踐和共生規范三個維度深入探討隱藏在民族傳統文化深層意義背后的生態消費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生態文明社會的構建路徑。
包龍源 梅軍 ·文化研究 ·13.2萬字
社會變革、科技進步、開放融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有的傳承與傳播渠道、方式、方法面臨巨大挑戰。唯有對傳統文化內涵做出符合時代精神的全新闡釋、構建科學合理的傳承新渠道、全方位借助利用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傳播手段和方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在新時期變被動為主動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其中創新文化管理制度,解放文化生產力是關鍵。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最終要在日常社會生活中體現。本書通過分析、總結、歸納古今中外具有示范意義的典型的文化現象,發掘優秀傳統文化闡釋與傳承和傳播之間的內在規律,并將二者之間的高度關聯性提升到文藝理論的高度,希望對文化的發展繁榮產生有益的借鑒。
傅秋爽 ·地域文化 ·2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