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中西方文學中經典喜劇性作品的解讀,比較研究了中西喜劇意識的文化發生、中西喜劇意識的審美要素、審美本質、審美特征、審美風格和中西方關于喜劇意識的理論思考,闡發了中西喜劇意識審美意蘊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從最概括意義上說,西方歷史理性主義文化中的喜劇意識主要源自社會歷史的微妙,中國倫理主義文化中的喜劇意識主要源自倫理道德的迷醉。
馬小朝 ·理論 ·18.8萬字
本論文集主要收錄了2018年涼州文化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發表的論文,共43篇。內容涉及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涼州歷史文化、絲綢之路、西北歷史文化,以及涼州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學者們利用傳世文獻以及武威地區出土的漢簡、墓葬、石窟、碑刻材料,對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武威的歷史和絲綢之路文化等進行了多層次、多視角、跨學科的學術解讀。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 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編 ·地域文化 ·50.2萬字
滿族民間文學是滿族民眾集體創作、世代以口頭傳承為主的一種語言藝術。滿族民間文學以口頭語言為主要載體,大膽地抒發民眾的情感,塑造具有滿族民族特點的藝術形象,通過敘述故事展示滿族獨特的話語構成。滿族民間文學往往是世代傳承的結果,在傳承過程中,被不同的作者不斷地加以改編,因而,滿族民間文學是滿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不是某一個天才作家的創作。閻麗杰著的《滿族民間文學概要》是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說部、歌謠、岔曲、八角鼓、子弟書、薩滿神歌等藝術表現形式進行闡述。
閻麗杰 ·民族文化 ·24.4萬字
作者從阿摩司·奧茲女性想象的自覺入手,以猶太歷史與文化、女性主義、闡釋學、認同理論、創傷理論、主體間性理論與弗洛伊德、???、薩特、布迪厄、哈貝馬斯等人的學說為支撐,剖析作家小說中女性群體的戀父、背叛傳統、單戀歐洲傾向,揭示這些女性所在性別、宗教、文化、政治諸場域中的復雜權力運作,闡釋作家的對話與主體間性立場。著者在對奧茲作品進行研究,從社會文化層面對猶太女性的生存困境進行規范分析的同時,還對猶太傳統與現代、猶太文化與歐洲文化間的紛繁復雜關系進行了深入的闡釋。本書是目前學術界出版的第一部奧茲作品研究專著。
李沁葉 ·文化研究 ·12.7萬字
本書從魯迅所置身的民俗文化場域入手,以辯證的視角對魯迅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予以認真、系統地考察。著重從鬼文化意象、宗譜文化意象和水文化意象探討魯迅怎樣借助民俗文化意象實現對個人感情和文化思想的表達;同時通過對魯迅作品中與女性相關的民俗事象描寫的梳理,探討其文化批判、女性塑造和民俗文化三者之間的秘密貫通和彼此照應;其次通過對魯迅筆下文化英雄形象中積極民俗文化因子的挖掘,揭示魯迅文學世界中詩意的想象和理想的光芒。
閆寧 ·文化研究 ·18.3萬字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創世神話,追求神圣是各民族先民創造創世神話最深層的心理動機。本書利用豐富的文獻記載和田野調查成果,從天地形成神話、人類起源神話、考驗與洪水神話、文化創制神話、族源神話等方面具體闡釋了我國南方民族在族類神圣性樹立方面的表現。
劉亞虎 ·文化研究 ·28.6萬字
當前中國的崛起正處在關鍵時期,必須樹立“文化立國”新理念,使文化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根據中央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和國家新近出臺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要求,結合當前各地大力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形勢,要全面增強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活力,營造文化經濟的發展優勢,必須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管理方式,本書即以此為研究背景,從唯物主義歷史觀與馬克思社會主義文化觀這個視角出發,進一步挖掘與拓展文化軟實力建設理論,形成新的理論突破。通過充分認識文化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地位,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為經濟發展注人新活力、形成新的增長點,進而實現文化資源的整合,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劉瓊 ·文化研究 ·18.6萬字
本書是“牧野文化研究叢書”中的一本,主要介紹牧野地區的地理概況。全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牧野的地理區位與歷史沿革,主要介紹了牧野所處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地理位置和所轄政區的歷史演變;第二部分為牧野自然地理,生動地描述了牧野的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資源等自然環境與自然條件;第三部分為牧野經濟地理,系統闡述了牧野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等產業的歷史、發展、結構與地域分布;第四部分為牧野人文地理,在介紹境內幾處重點文化遺址的基礎上,全面展示了牧野的行政區劃、人口、民族、語言、宗教、城鄉聚落、建筑民居、市樹、市花、城市精神、特有人文地理現象——“新鄉先進群體現象”等內容豐富的人文風情畫卷。
赫興無 ·文化研究 ·22.6萬字
本書由研究卷和資料卷兩部分構成:研究卷七篇十九章,資料卷網羅從日本上古文學作品中析出的佛教詞語及出自佛典的語句近五千條。本書旨在全面論述日本上古文學與漢文佛經的影響關系,系統地揭示《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懷風藻》和《風土記》等作品的佛教文體特征。日本上古文學作品普遍存在三種類型的文體及其位相表征,即受到中土文獻影響的傳統表達、源自佛經文體浸染的佛典表達、在傳統表達和佛典表達基礎上衍生的自創表達。
馬駿 黃美華 ·文化研究 ·2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