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人生匆匆,人亦渺小,作為女性,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緊張的生活節奏、復雜的人際關系,想要獲得輕松、快樂的生活,就必須善待自己。《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女人先對自己好一點》旨在啟發女性讀者善待自己,輕松、快樂生活,幫助女性提升思想境界和內在的修養。學會善待自己,給自己的心打開一扇窗,讓溫暖的陽光照進來,讓每位女性朋友都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田安麗 ·倫理學 ·10.5萬字
過于敏感,人就會變得神經質,給生活帶來無盡的苦惱;太不敏感,則人總是顯得木訥遲鈍,對于外界的人和事也無法及時做出反應。只有把握好敏感與不敏感之間最合適的分寸,我們才能發揮敏感的最佳作用。《做人別太敏感,也別太不敏感》以心理學知識為基礎,以人際關系的經營為切入點,重點教會我們如何把握避免過于敏感和太不敏感,從而適度利用敏感,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創造便利。
水微瀾 ·倫理學 ·16.8萬字
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焦慮和浮躁,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己的煩惱,想要擺脫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下。所有的煩惱皆源自內心,正所謂“所有的煩都是心煩,放下就好。”本書從心靈的角度出發,旨在幫助人們找到煩惱的根源,認識到放下煩惱的重要性,教會讀者如何放下心執。只有學會放下,才能從心里擺脫煩惱和憂慮,讓生活重現光彩。
楊波 ·倫理學 ·15.5萬字
現代社會,人們都希望有安全感。殊不知,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來自于自己的內心。很多人一味地追求物質上的富足,其實這對增加安全感根本沒有作用。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于強大的內心。《別找他人要安全感,人生總要獨自前行》以心理學知識為基礎,結合人際關系的技巧,幫助讀者朋友修煉強大的內心,讓讀者朋友們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學會平衡生活和工作之間的關系,也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龍澤 ·倫理學 ·13.8萬字
全力以赴地努力在今天,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既然無法預知未來,那就盡量把握好今天,此時此刻,做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本書以溫情勵志的筆觸道出了生活的迷茫和無奈,闡述了“把握今天”的重要性,與其在迷茫中躊躇不前,不如在奮進中向前沖,這將為茫然無措的現代人指明前行的方向——努力把握好今天。
蘭喬 ·倫理學 ·7.9萬字
生活中,所謂的一帆風順都只是我們美好的愿望,我們都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苦難、折磨,然而,真正的成長就是殘酷的,只有經歷昨天的洗禮,才有今天欣慰的笑容。本書以心態調整為主線,帶領生活中正在遭遇生活折磨的人們領悟幸福的真諦,進而獲得心平氣和、從容不迫的心態,改善命運、遠離厄運、得到福氣。
沈莫塵 ·倫理學 ·8.8萬字
本書介紹了與交換正義相關的哲學理論,主要從理論視角分析了“什么是交換”“交換正義的特點”,結合“我們可以和誰交換”“我們可以交換什么”“我們應該怎樣交換”三個現實問題解析交換正義所包含的不傷害原則、自愿原則和公平原則。本書有助于我們理解和認識交換這一重要的人類行為,有助于我們對正義的性質、內容及作用等有更深入的認知,有助于我們反思引發倫理爭議的各種交換現象,為建立健康的市場經濟制度、構建和諧社會貢獻智慧。
肖勁草 ·倫理學 ·9.8萬字
本書從傳統文化、國際視野、當代中國三個維度研究社會發展軟實力中的道德文化。傳統篇論述傳統道德文化的基本內容,以及它在傳統社會發展中所形成的軟實力作用,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根源。弘揚篇論述中華道德文化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影響,將中華道德文化放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比較,凸顯中華道德文化的優勢。現實篇論述道德文化在當代中國的作用,當代中國道德文化的發展現狀,尤其是在當代中國轉型時期怎樣建立起一個新的道德文化模式。北京市作為首善之區,更應當成為全國道德文化及道德力量的發祥地。弘揚中華道德文化,是理論自信及道德自信的重要表現,對堅持走中國特色道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對中國未來繼續保持在國際社會發展中的竟爭力同樣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梁勁泰 孫偉 尤國珍 ·倫理學 ·20.9萬字
《當代元倫理學導論》對20—21世紀當代元倫理學中的主要論證和論題,提供了一個極具可讀性的批判性概述。從G.E.摩爾的著作開始,到最近自然主義與非自然主義、認知主義與非認知主義之間的各種爭論,米勒追溯了當代元倫理學研究的發展歷程。《當代元倫理學導論》探討了元倫理學領域中所有核心理論和觀念:從摩爾對倫理自然主義的批評、A.J.艾耶爾的情緒主義和西蒙·布萊克本的準實在論,到關于道德真理的反實在論最佳意見解釋以及“康奈爾派實在論者”的非還原論自然主義。在第2版中,米勒不僅全面修訂和更新了原先的進階閱讀指南,還新增了關于理查德·喬伊斯的變革虛構主義與馬克·卡爾德隆的詮釋虛構主義兩節重要內容。對關注當代元倫理學的學生、教師和職業哲學家來說,該書第2版仍是必備書。
(英)亞歷山大·米勒 ·倫理學 ·22.1萬字
我們作為正人君子的自我形象總要接受懷疑主義、相對主義、虛無主義的拷問。許多人憂心忡忡,擔心在一個諸神退隱的世界中,科學已揭下我們的面具,使我們顯形為由基因所命定的生物:狹隘自私、黨同伐異,或爭強好勝、咄咄逼人。作者在本書《我們時代的倫理學》中探討了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主要倫理問題,努力想說明人應該如何思考生活的意義;并提醒我們,應該對那些經常主導著道德論辯、事實上不過是誘人噱頭的絕對原則保持懷疑。
(英國)西蒙·布萊克本 ·倫理學 ·7.2萬字
在西方的基督教教義中指出人的七宗罪——貪食、色欲、貪婪、傷悲、暴怒、懶惰、傲慢,是人類性格的深淵面,而施克萊在本書中提出了“平常的惡”的概念,認為殘酷、虛偽、傲慢、背叛和憤世嫉俗等,不過是淺灘暗礁,以充滿活力和野蠻的方式成為人類性格的瑕疵。施克萊從一批偉大的作家的作品的解讀——莫利哀和狄更斯的虛偽,簡?奧斯汀的勢利,莎士比亞和孟德斯鳩的憤世嫉俗,霍桑和尼采的殘酷,康拉德和福克納的背叛——揭示了惡的本質及其影響。她審視了它們的破壞性影響,及其對政府和公民的影響。
(美)朱迪絲·N.施克萊 ·倫理學 ·20.5萬字
善治是政府、企業和公民社會(公共利益相關者)為了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平等、自由和協同的前提下,通過三大組織之間(政府的科層組織、企業的市場組織和公民社會的網絡組織)的相互信任和協同合作,依賴三種權威之間(政府的政治權威、企業的經濟權威和公民社會的社會權威)的相互認同、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對公共事務進行的一種網絡協同治理的模式。公共利益最大化只是善治的抽象的、總體的目標,政府因其政治權益是善治中最重要、最核心和最關鍵的治理主體,公民社會因其社會權益是善治的基礎,企業因其經濟權益成為善治主體之一,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熊節春 ·倫理學 ·14.5萬字
在文化多元化和價值取向多樣化的今天,恥感倫理的現代境遇所呈現出來的道德圖景不容樂觀,然而人們對風尚清明的良序社會的追求與呼喚卻始終未曾改變。本書以社會轉型對人們的物質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世界的影響為背景,以“什么是恥感倫理”、“需要什么樣的恥感倫理”、“怎樣建設恥感倫理”為主題,具體論述了恥感倫理的理論基礎、傳統恥感倫理的邏輯發展與當代價值、社會轉型下恥感倫理的現代境遇、思想基礎、主要內容及其建設的方法論等問題,以此回應社會轉型下的社會生活與生活中的人。
章越松 ·倫理學 ·19.5萬字
《圍爐夜話》是清代著名文學品評家王永彬著作的儒家通俗讀物。本書是作者管遵華讀《圍爐夜話》后的人生哲思。作者管遵華品味《圍爐夜話》,體味古文作者王永彬以平淡而優美的話語,娓娓敘出的瑣碎的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本書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上,主要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四大方面進行梳理和解讀。道不遠人。221則短文,221則哲思,靜心曉語,圍爐夜話,香茗一杯,翻閱書卷,汲取先賢智慧,參悟人生玄機。
管遵華編著 ·倫理學 ·12.6萬字
本文主要從科學發展史、科學活動論、德性論和科學倫理學等學科的復合性視域,研究科學活動主體的德性。在理論探索的基礎上,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進一步探索了科學活動主體德行機制的建構與運作,其中包括科學活動主體德行導控與問責機制。
刁傳秀 ·倫理學 ·13.2萬字
怎么做才對?什么樣的生活才算好?這些我們日日面對的問題,追問下去,就會觸達道德的本質。因此,道德哲學不僅僅是一項學術事業,而是對于什么樣的人生才值得過的省察。追尋良好生活,意味著敢于運用自己的理智,去思索至關重要的問題,而不是想都不想就接受別人給出的答案。為了這樣的道德啟蒙,牛津大學哲學家喬納森·沃爾夫結合幾十年的哲學思考與道德實踐,為每個愿意探索人生幸福根基的人,寫下了這部明晰曉暢的通識著作。他從頭梳理2500年的道德探究,使功利主義、道義論、德性倫理三大流派在交鋒中相互闡明,讓眾多大思想家的洞見成為我們時代的道德資源。從古典時代到21世紀,道德哲學追問至為根本的問題,也不斷回應每個時代中至為切近的問題。理性的思考加上共情的理解,在質疑、挑戰中完善思考與實踐,這是形塑道德人生觀的途徑,也是道德進步的動力。
(英)喬納森·沃爾夫 ·倫理學 ·22.4萬字
德性知識論是當代知識論最前沿新流派之一,其主旨是以理智德性為核心,通過主體自身的屬性來解釋知識,改變了以信念為核心的傳統知識論。這種轉變不僅有利于解決當代知識論問題,諸如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基礎主義與一致主義等問題,而且有利于讓知識論回歸探究人們的理智生活的古典傳統。本研究致力于對德性知識論進行全景式考察,包括如下五部分內容:當代知識論的德性轉向、德性可靠論、德性責任論、德性知識論的爭論與融合和德性知識論與當代問題。
方紅慶 ·倫理學 ·27.4萬字
在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的大眾習以為常的、深刻影響大眾認知和行為的“普遍共識”——“社會敘事”——我們應該事業有成、應該追尋真愛、應該養育孩子,等等——這些“美好生活的神話”對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做出了規范,無論我們是否喜歡,它們都會影響我們。有時它們確實能給生活提供指導,讓我們活得更簡單、輕松。但作者對此提出了質疑——這些傳統的“社會敘事”,本質上還是“故事”,并非源于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那么,對我們的觀念和行為影響頗深的“社會敘事”有哪些?如何看清“社會敘事”的真相?作者從經濟學、行為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視角對此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從“追求”“關系”“負責”三部分進行講解,試圖重塑人們對“社會敘事”的認知,并尖銳地指出:大眾常常被默認為正確的“社會敘事”所欺騙和蒙蔽,從而不知不覺地陷入“敘事陷阱”——那些“社會敘事”可能是謊言。作者對長期以來影響我們認知和行為的“社會敘事”傳統觀念進行了剖析,使我們得以反思和重新審視自己的觀念,解放思想,并了解正確的認知和行為到底是什么,我們該怎么做才能生活得更幸福。
(英)保羅·多蘭 ·倫理學 ·11.1萬字
《你的幸福曲線》一書中,知名學者喬納森·勞赫回答了所有的這些問題,并用心理學、經濟學和大數據幫你重新定義人生的下半場,剖析有關中年危機的不為人知的真相,讓你重新獲得幸福生活的動力。在本書中,喬納森·勞赫以專業的研究為依據,借用各行各業人們的故事,詳盡地剖析了幸福曲線理論。他指出,從20多歲到40多歲,人的幸福感遵循U型曲線模型,即從年輕時的樂觀積極發展到中年的長期低迷;然后,人的幸福感從50多歲又開始回升。勞赫指出,這并不是所謂的中年危機,而是人生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自然階段。此外,喬納森·勞赫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具體可行的方法,讓我們能在中年的黑暗森林中找到出路,脫離人生困境,快速地重新獲得幸福!
(加)喬納森·勞赫(Jonathan Rauch) ·倫理學 ·13萬字
道德是塞繆爾·約翰遜的核心關懷之一,相關言論給英國18世紀乃至整個現代化進程刻下鮮明的印記。《漫步者》批評了諸種依附關系,背后蘊含著約翰遜對新型市民社會和人際交往的某種構想。他的“托利主義”,與其說是政治觀,不如說是針對近代社會轉型的文化或思想態度。《詩人傳》不僅是文學史,也是審美情趣、政治立場和道德關懷融為一體的人生感悟。約翰遜的道德言論不以新穎見稱,但它反映了英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遷。
龔龑 ·倫理學 ·1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