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弗洛伊德的各期作品和生活經歷為線索,從心理學、性學、美學、宗教學、哲學等方面展開敘述,通過解讀弗洛伊德的作品,展示給世人一個“本我”的弗洛伊德,也將他深邃的思想用精辟、犀利的文字表達出來,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哲學的啟發。讀者讀這本書,對弗洛伊德思想將有全面的了解。這種了解有助于讀者完善自身的人格,清除精神上的負能量,從而變得積極樂觀起來。
夢芝 ·知識讀物 ·10.1萬字
《技術與時間3:電影的時間與存在之痛的問題》是貝爾納·斯蒂格勒在德里達指導下所寫的博士論文的第三卷,被認為是20世紀末法國哲學界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本書描述了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視聽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的廣義上的“存在”所造成的重大負面影響。
(法)貝爾納·斯蒂格勒 ·理論流派 ·24.2萬字
本書從宇宙論、人生論、知識論三方面對我國古代哲學做了梳理,重點考證了先秦各家流派的師承、變遷痕跡及次遞演進的脈絡。因其方法和見解的創新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被譽為“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史的第一部著作”。雖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為后世哲學史家開出全新的境界。
胡適 ·中國哲學 ·16.8萬字
本書為概述古代圣賢思想或學說的普及讀物,采取總-分-總的敘述方式,由“儒道為中國文化的主體”(趙吉惠)、“孔子及兩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梁啟超)、老子(梁啟超)、“中國先賢學說”(胡懷琛)四部分組成,供傳統文化愛好者閱讀,初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梁啟超 胡懷琛 ·中國哲學 ·18.9萬字
技術哲學是哲學中一個年輕的分支,它是對技術的哲學思考,著重研究技術的本質、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價值,以及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等。如今,技術已經深入普羅大眾的生活,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日常。如何處理技術與人類的關系,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書探討了技術的種種定義,討論了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的關系,并著重介紹了技術哲學中主要的研究課題,包括對技術理性的討論,技術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技術專家治國論,技術決定論和技術自主論,現象學和解釋學在技術哲學中的應用,女性、非西方人和原住民等常被忽略的群體的技術貢獻,反技術思潮,以及技術的社會建構理論等。本書為讀者提供了關于技術哲學的整體而全面的知識,為批判性地研究技術的性質及其對我們的影響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美)瓦爾·杜謝克 ·知識讀物 ·15.4萬字
老年問題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和倫理學問題,因為它涉及我們如何過好這一生的最后階段。對老年問題的探究不僅涉及老年群體,也涉及每一個個體,即“我”如何面對“我”的老去。在涉及老年問題時,前者占據了今天社會輿論的舞臺,這也是有必要從哲學倫理學視角重新審視老年問題的原因之所在。
張容南 ·倫理學 ·17.4萬字
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889—1951)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一方面,他提出的認識世界的方式顛覆了過往人們對哲學的理解;另一方面,其前期思想與后期思想之間存在的顯著差異,也為我們理解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帶來了困難。作為維氏代表作《哲學研究》的中譯者和維氏哲學的研究者,陳嘉映以獨有的學術領悟,將一個具有兩種不同體系的哲學家的思想進行分門別類的專題解讀,為普通讀者甚至是研究者呈獻出一本有助于理解維特根斯坦哲學觀點和思想體系的讀本。
陳嘉映 ·經典著作 ·20.3萬字
如果美德證明是知識,按照蘇格拉底的著名論述,它應當可以教授;如果不是知識,則不可教授。假如我們斷定,美德不是知識,卻依然可教,或者,美德是知識,但根本不可教,那么,無論哪一種情況,我們便面臨一個難解之謎,而非某一自明的事實,并且無論哪種情況,都需要做大量解釋。柏拉圖《普羅塔戈拉》的結論告誡我們,這是我們無法逃脫的人類困境,既是道德的亦是政治的。作者將通過一個重要的例子,并根據他對一般政治哲學史的解讀,得出結論:倘若美德可教本質上是悖論,那是因為人的血氣本身向政治哲人證明,它既是美德可教的障礙,又是其手段,因此,對任何好的政治,我們都可以根據人的境況合理地有所期待。
劉小楓 陳少明 ·西方哲學 ·22.2萬字
該書提出了對“個人”現象的本體論意義解讀,并將生存論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融會貫通,開拓出未來深入研究中西方思想匯通的空間與契合點。從個人與本體及其關系的中西方歷史考察、個人本體論概念解析、個人本體自覺的四重境界和個人本體論對科學哲學尋根的意義與價值四個方面進行論述,深入研究并揭示出“個人”與“本體”的內在必然聯系。海德格爾晚年擺脫人類中心主義,創立“天地人神”四重整體說。該書認為,個人本體論則確立個人本體自覺的四重境界,比“四重整體說”更具體,有利于發揮喚醒現代人的作用。
張龍革 ·知識讀物 ·27.9萬字
《論人的尊嚴》是皮科·德拉·米蘭多拉在23歲(1486年)時寫就的一篇長篇講演稿。是年,皮科就宗教、哲學、自然哲學等方面提出了900個論題,試圖在羅馬大會上進行討論,最終,大會因教皇的反對而擱淺,但這篇為開幕式準備的演講稿卻聲名遠揚,被譽為“文藝復興的宣言”。在這本小冊子中,皮科贊頌人是自由的造物,能認識并能管理一切存在物。他提出,人的尊嚴來自于人的形象并未被先天地規定下來,而是可以通過道德自律、不斷進取而實現自己的完善。皮科的論述無比深刻地體現了文藝復興的精神底色;人文主義,對人的自然(natura)的確信,以及對不同學科、文化、哲學和宗教的開放態度。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皮爾·博里(PierBori)教授對皮科著作素有研究,他為《論人的尊嚴》撰寫了中譯本導言。《論人的尊嚴》語言生動優美、情緒飽滿,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古樸,典雅和涌動的激情。
皮科·米蘭多拉 ·倫理學 ·2.9萬字
與前此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相近,本書所作的,首先是一種歷史的詮釋。當然,詮釋不同于歷史的簡單再現,它總是以詮釋者的理論視域為背景,并同時展開為一個邏輯重建的過程。事實上,歷史的詮釋與邏輯的重建往往很難分離,二者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也正是以此為基本原則,本書對儒家價值體系的考察,并不僅僅限于文化史現象的描述,而是更多地側重于其歷史內涵與邏輯意蘊的雙重展示,后者同時又旨在為文化哲學的當代建構提供某種歷史的前提。
楊國榮 ·中國哲學 ·31.2萬字
關學為宋明理學思潮中由北宋哲學家張載創立的一個重要的獨立學派,是宋元明清時代的關中理學。本書是作者對自己研究關學三十余年來積年之思的一次系統總結。作者梳理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有關張載和關學的論爭及研究狀況,以及自己的反思與展望。又上溯至明清兩代的關學繼承與研究,論衡各家得失,明確了“關學”在明清乃至宋元不同時代的學術定位,從而重構了張載關學傳承的歷史脈絡、道統地位、學統框架及其精神命脈。
陳俊民 ·中國哲學 ·14.9萬字
本書是《哲學全書綱要》的第一部分,通稱《小邏輯》,以區別于《大邏輯》(即邏輯學)。全書除導言外,共分:存在論、本質論、概念論三篇,反映了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基本框架。黑格爾的《小邏輯》是構成他的《哲學全書》的一個主要環節,它的好處在于把握住全系統的輪廓和重點,材料分配均勻,文字簡奧緊湊,而義蘊深厚。初看似頗難解,及細加咀嚼,愈覺意味無窮,啟發人深思。他的學生在他逝世后編訂全集時,再附加以學生筆記作為附釋,于是使得這書又有了明白曉暢,親切感人的特點。
(德)黑格爾著 ·邏輯學 ·29萬字
本書聚焦于建國以來美學的演變歷程,以美學人物訪談記錄為主干,試圖重新書寫中國當代美學史的變遷,以彌補已有研究的不足,為中國當代美學史研究帶來新的視角,該書的訪談匯集了對中國當代美學活動的個體回憶,具有顯著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
李世濤 戴阿寶編著 ·美學 ·35.1萬字
本書是作者關于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及后馬克思思潮哲學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論著《文本的深度耕犁》之第一卷,其內容主要是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經典文獻的文本學研究。在書中,作者第一次以文本學的深度解讀模式批判性地面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本。本卷分別解讀了青年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施米特的《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弗羅姆的《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科西克的《具體的辯證法》、薩特的《辯證理性批判》、阿爾都塞的《保衛馬克思》和戈德曼的《隱蔽的上帝》等重要論著。
張一兵 ·馬哲 ·41.7萬字
本書指出,齊澤克主體性的意識形態理論,實質上,就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嫁接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以拉康的無意識主體縫合馬克思的拜物教理論,這種結合彰顯出意識形態的主體間性、幽靈化和不可能性的理論特征。但這種縫合顯然不可能完美無瑕。在理論上,齊澤克的意識形態理論陷入了后結構主義的窠臼中;在實踐上,滑入了后馬克思主義的泥沼之中。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批判性地考察齊澤克的意識形態理論,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供啟思。
袁小云 ·西方哲學 ·14萬字
本書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統辨正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探究具有代表性注家對“依篇疏解”“就章迻譯”兩大新體例的研究實踐,斟酌他們對《論語》注疏史遺留下來的疑難章句之精義的辯詰,以及對若干學界已有定見章句之新義的詮解,省察其對隱貫于全書的孔子之“道”的闡釋,并力求勾勒出一百多年來《論語》注疏的嬗變過程。最后,本書試圖就新時期《論語》注疏的現代之路略陳管見。
陳洪杏 ·中國哲學 ·33.3萬字
本書之所以名為“儒家與啟蒙”,實有志于探究晚清以來互為表里的古今中西問題。本書分為三編,啟蒙、儒學、哲學各據其一。而其要旨,則是從不同方面與層面觀察考辨古今一中西問題。啟蒙編總論這三十年思想變遷大勢以及可能的出路,將古今問題轉并入中西問題。儒學編則試圖從新一輪古今之爭的處境中,在啟蒙之后的時代里重新激發儒家新的可能性。
丁耘 ·中國哲學 ·17.7萬字
《新大眾哲學》系201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批準號10@ZH012),項目承擔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席專家為王偉光教授。編撰《新大眾哲學》,旨在秉承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的思想風格,緊扣時代的脈搏和實踐的發展,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新成果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出來。配合《新大眾哲學》(七卷本)出版,編撰這本《梅花香自苦寒來——<新大眾哲學>編寫資料集》,既是為了客觀地記錄、如實地反映項目研究和編撰的歷史進程,也是希望通過這一具體、生動、鮮活的學術案例,昭示這種兼具學術性和大眾化的集體項目的研究和編撰之大不易。
孫偉平主編 ·馬哲 ·18.1萬字
本書是關于中國古代宗教與倫理觀念研究的名著。作者把中國前軸心時代的文化置于世界歷史的宏觀框架中比較考察,并且廣泛地吸取了世界學術的研究成果,交叉使用人類學、宗教學、文化學、歷史學等方法,對夏商周時代的宗教與倫理觀念作了綜合性的思想史研究。由此而提出了一系列獨到創新的觀念、看法和解釋框架,創造性地闡釋了古代中國思想的特征和發展模式,在古代思想史研究上具有開創性和典范性的意義,對晚近古代思想起源的研究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與影響。
陳來 ·中國哲學 ·2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