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理、性、心、知四個范疇為中心,通過對朱熹、陸九淵和王守仁三者思想的比較分析,對理學從朱學時代到王學時代的演進脈絡進行了探討和概括。本書認為,在對理范疇客觀性的認識以及心理關系、知行關系方面,朱學與陸學實際上更接近,而二者與王學之間的差異則是本質上的。從朱陸到陽明,理學逐漸演進為徹底的實踐之學、方便之學,得以從士大夫階層走向民間。
畢游 ·中國哲學 ·26.3萬字
中國歷史上取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就者幾希,明代大儒王陽明便是其中之一。他少年喪母,青年染疾,中年仕途更是屢屢受挫,但這些困難均未能阻擋他大放異彩,最終躋身圣人之列。這位傳奇人物是如何在生活、思考中探索和實踐,成就了一番輝煌業績的?我們或許可以從他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中找到答案。本書從王陽明的心學典籍中精選了經典語錄165條,分為立志、良知、教育、用兵、修行、處友、政治、為學、修心九個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其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闡述。希望助你從中獲得頓悟,不再困惑和糾結,內心平靜而強大,人生從此破局,勇猛而精進。
鴻飛揚 ·中國哲學 ·21.7萬字
本書運用現代性理論,劃定中國現代美學思潮范圍,并且以美學思潮為單位來建構中國現代美學史。本書在對這些思潮的敘述中,選取了有代表性的美學家進行了考察,并且以美學思潮的更替展現了中國現代美學的歷史演變規律。本書導論部分從理論上闡述了現代性與美學思潮的關系,并且進行了中國美學思潮的總體闡釋。正文有七章,分別論述了中國現代美學思潮的各種形態。其敘述歷史跨度從晚清到2010年代,是國內目前最全、最新的中國現代美學史著作之一,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楊春時主編 ·美學 ·40.6萬字
本書以時代為線索,從易學的產生開始,將中國易學的發展分為先秦易學、秦漢易學、兩晉南北朝易學、唐代易學、宋代易學、元代易學、明代易學、清代易學、現當代易學九個階段。書中采用專題研究的形式,通過選取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學人物和學派進行具體的討論與述評,同時也突出了中國易學發展不同階段的主要特征。在吸取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書融會眾家之長,刪繁就簡,勾勒、總結出了中國易學發展的主要線索和基本規律。
傅海燕 ·中國哲學 ·26.1萬字
本書立足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以價值論為研究視角強調從人的主體性出發分析價值共識的內生性形成路徑,強調研究價值共識需要從價值共識產生的前提因素、過程視角和主體特征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和全面把握。同時,理論上本書還吸收了羅爾斯“重疊共識”和哈貝馬斯商談倫理的部分思想,重視社會交往實踐對推進價值共識的影響,主張以利益導向促價值共識。
劉寶福 ·知識讀物 ·21.4萬字
《國際儒學論叢》是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中心主辦的以儒學研究為主旨的學術集刊。本輯為第9輯,分為特稿、名家專訪、儒家思想、生命儒學、國際儒學、儒學發展史、儒學比較研究、書評八個欄目,收錄了國內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相關學者關于儒學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章,文章論題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學、新儒家等,反映了國內外儒學研究的一些新動向、新發展、新成果,以此推動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涂可國主編 ·中國哲學 ·27萬字
本書主要對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英國“新左派”等四個流派的民族理論進行基礎性研究,呈現其民族理論的基本輪廓,介紹它們產生的歷史背景,研究的主要問題、基本觀點,取得的主要理論成果及產生的影響,并對其進行簡要評價。在此基礎上,與經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其他西方民族理論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出西方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一些特征。
魏俊雄 ·理論流派 ·22.5萬字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本書為第7輯,設有“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生成機制研究”“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研究”“中國古代詩學研究”“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研究”“中國現代美學研究”“中日韓美學交流”“中西美學比較研究”“北京審美文化研究”八個欄目。
鄒華主編 王旭曉 杜道明副主編 ·美學 ·21萬字
本書將由啟發學者明道的經典系統構成的“學統”,將由親相授受的師徒傳授系統構成的“師統”。朱熹深鑒于二程門人不能準確全面傳承二程思想的歷史教訓,認識到“師統”與“學統”二者不可偏廢,既重視面對面的講學授徒,更重視學術著作的文本建設。但在他去世后出現了極端崇拜“師統傳道”的現象,以及“學統傳道”論者針對此種極端崇拜的反擊,“師統”與“學統”的互動和張力,貫穿于宋元朱子學升沉消長的始終,勾畫了生機勃勃、千峰競秀的學術思想圖景。
王宇 ·中國哲學 ·33.2萬字
胡塞爾(EdmundHusserl,1859-1938)是德國人,是20世紀非常著名的哲學家,其開創的現象學在當代哲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本書主要研究胡塞爾的認識批判問題,以及與認識批判緊密相關的部分:胡塞爾對近代認識論的批判,并附帶凸顯出胡塞爾現象學的認識論對于近代認識論的超越之處。因此,本書可以視為胡塞爾的現象學認識論的導論,是筆者今后所開展的“現象學認識論”專題研究的重要序曲。
何濤 ·理論流派 ·38.4萬字
本書系諸葛殷同先生多年來從事邏輯學研究的成果匯編,共收錄諸葛殷同先生1957~2006年發表(含合著出版)的學術文章60余篇。本書論述了形式邏輯的性質是“只管形式,不管內容”,闡明了演繹推理的特點,指明了命題中的周延問題不能根據命題的內容來決定。用現代邏輯方法分析了各種命題形式,從日常語言角度分析了傳統邏輯中所缺乏的關系邏輯,對辯證邏輯研究中出現的詭辯傾向進行了批評。本書也研究了中國邏輯史中的一些問題,批評了研究中的比附之風;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金岳霖的邏輯思想。
諸葛殷同 ·邏輯學 ·30.7萬字
本書從介紹生命教育的性質和特點開篇,繼而就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的實踐手段、具體內容和環境構建,以及課程的建設和師資的再教育等重要問題,進行了詳細、深入的討論。其中對于國內生命教育學界在處理西方現代哲學問題上的不足,尤其是對疏于研究的后現代主義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關系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新解。
龍海霞 ·理論流派 ·23.7萬字
中華民族自古講求榮辱之道,認為只有知榮辱,才能有修養、懂修身。時代發展到今天,注重修身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往往對如何汲汲爭先、求功立名的事情冥思苦想,卻忽略了對自身品格的修煉做深入的思考。流傳千載的經典歷史故事,今天仍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千百年前的古人智慧,今天仍能賜予我們力量!人們往往忽略對自身品格的修煉作深入的思考,而先人們的這些故事將不再讓你局限在一種膚淺的生存狀態之中,會讓你的存在充滿血肉和意義,也讓你的靈魂更為高貴……
趙濤主編 ·知識讀物 ·27.7萬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30輯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紀念特稿”,收有湯一介、李學勤、杜維明、安樂哲、施舟人、艾帝、王中江、丁四新等學者的文章,以紀念本刊創立二十五周年;二是“道教心性學專題”,收錄鄭開、張廣保、楊維中等學者文章七篇,展現了學界對道教心性學研究的最新認識;三是“黃老學專題”,收錄馮達文、陳麗桂、曹峰等學者論文九篇,期望藉助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比對研究,多向度地呈現黃老學思想的復雜性和豐富性。
陳鼓應主編 ·中國哲學 ·32.2萬字
我們要了解傳統文化,首先必須了解儒家的學術思想。要講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學術。要講孔子的思想學術,必須先要了解《論語》。《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言語行事的重要儒家經典,相關章句注疏累代不絕。南懷瑾先生曾于1962年至1975年間三次講述《論語》。第三次講記結集出版時,南先生定名為“別裁”,意謂其講述是個人所見,別裁于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南先生認為歷來對《論語》的講解,錯誤之處,屢見不鮮,主要問題在于所講的義理不對,內容的講法不合科學。他講述《論語》,“別裁于正宗儒者經學之外”,重在“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地體驗”。
南懷瑾 ·中國哲學 ·28.9萬字
《認識與謬誤》內容簡介:提起恩斯特·馬赫(ErnstMach,1838-1916)①的名字,不論學科學的還是學哲學的,對這位奧地利的智者恐怕都不會感到陌生。作為物理學家,他關于沖擊波的實驗研究使他聞名于世,“馬赫數”等術語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尤其是,他對經典力學的敏銳洞察和中肯批判,是物理學革命行將到來的先聲②,也使他成為相對論的先驅。在生理學和心理學領域,他的研究是圍繞感覺的分析進行的。其具體貢獻有:關于運動引起的音調和顏色的變化,即多普勒效應;肉耳迷路的功能和運動感覺;視網膜各點的相互依賴及其對亮度知覺的影響;關于空間和時間的心理學研究;探究心理學分析;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和發生認識論的先見之明。
(奧)恩斯特·馬赫 ·經典著作 ·27.9萬字
在近代中國,“自然”和“人”是兩個其含義發生深刻變化的核心概念,它們既保留著中國古典思想傳統的含義,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是時代變遷和東西方文化碰撞的產物。本書系統全面地梳理了“自然”和“人”這兩個概念在不同的哲學家、思想家那里的不同意義,細致入微地探討了它們的意義在近代中國不同時期發生的各種變化。
王中江 ·中國哲學 ·40.7萬字
宗教特性綜要。各人的宗教不必相同。“宗教學”只能暗示,不能公布,一種宗教信條。宗教是否原始思想的遺跡?近代科學擯除人格這個概念。神人同形說及對有人格者之信仰是前科學的思想之特色。雖是這樣,有人格者的力量是實有的。科學的對象是抽象的,只有個人化的經驗是具體的。宗教是倚仗具體的。宗教主要是生物上的反應。它的簡單方式是不自在和得救;敘寫得救的情形。...
(美)詹姆士 ·知識讀物 ·34.1萬字
本書是何兆武作品集之一種。何兆武先生畢業于西南聯大,學貫中西,先后在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清華大學從事研究與教學,研究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思想史、歷史哲學等領域,有學術專論數十篇,均卓有創見,先后結集成書;此外還有大量學術隨筆文字。此次經系統整理,將其著述文字編訂成書,分專題五種出版,為其一生學術精華的總結。本書收入作者有關西方思想文化史、中國近代思想史的演講文字,是作者在清華大學為學生講授的課堂記錄。
何兆武 ·西方哲學 ·22.8萬字
本書是《古代宗教與倫理》的姊妹篇。作為一部“春秋思想史”,全書通過對前孔子時代的春秋時期思想文化的具體研究,闡明了春秋時代的文化與西周文化在精神氣質上的連續性,具體體現了春秋時代精神生活的變化和文化各個領域的生動發展,并呈現出儒家思想及整個燦爛的先秦哲學發生的文化前提與環境。本書交叉運用了宗教學、神話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哲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對以往單一思想史的研究具有突破性。書中提出的獨到深入的思想論點,對春秋思想史的研究和諸子學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陳來 ·中國哲學 ·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