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了解一切,就會原諒一切。一直以來,托爾斯泰都在其作品中宣告對真相的忠誠。呈現真相,一直是他倫理學和詩學的核心。作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眼中唯——位能夠將現實描繪得“細致入微”的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對戰爭、家庭、愛與死亡等重大問題的呈現與省思,促使人們重新思考社會結構和個人責任。讀者不僅是按照托爾斯泰的思路,更是通過他們自己的視角來思考,而這也正是作家想實現的。人類是時候重新審視自己了,即進行深入思考,以下定決心拯救自己的命運免受毀滅。
(美)莉莎·克納普 ·文學家 ·7.7萬字
此書是傅雷的經典譯作之一。《托爾斯泰傳》是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著名的人物傳記之一,創作于20世紀初,記錄了列夫·托爾斯泰的生活與創作。羅曼·羅蘭視托爾斯泰為其精神導師,托爾斯泰的人道主義情懷深深感動著他。
(法)羅曼·羅蘭 ·文學家 ·8.1萬字
本書作者是林語堂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作者從林語堂的思想、性格、興趣、愛好、家庭、婚戀、事業等角度,對其一生做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描述。林語堂是天生的夢想家,是勤奮的天才,是有赤子之心的學者,是融匯東西方智慧的幽默大師,是被美國總統布什譽為影響美國人“中國觀”的作家,是教科書大王,是版稅大王,是中文打字機的發明者,是美食家,是旅行愛好者。他的書在西方暢銷四五十年而不衰,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林語堂一生重視對中西文化的溝通,曾不客氣地批評中國文化,但在外國人面前,他卻肩負起了宣揚中國五千年文化的重任,晚年自稱“一團矛盾”,以自我矛盾為樂。作者揭開了所謂“一團矛盾”的迷霧,向讀者展示了全面、真實的林語堂。
施建偉 ·文學家 ·15.5萬字
《究竟是青春:魯迅的留日七年(1902—1909)》呈現了魯迅在奔赴東洋、修習日語、紹介科學、棄醫從文、編輯書刊、從事翻譯等各學習階段或歷經重大歷史事件中的生動形象。本書從文學傳記、學術論文、策展筆記三個不同的文體來考量魯迅的留日七年,分別注重文學性、學術性、視覺性。不同文體共同編織歷史的好處是可以互鑒,避開寫作規則的局限,狀寫一次生命經驗,探討一個學術問題,呈現一種視覺效果,多維表達或可使作為留日生的魯迅形象有浮雕的立體效果。
姜異新 ·文學家 ·7.8萬字
本書是英國著名思想家切斯特頓為著名劇作家蕭伯納所寫的思想傳記經典。切斯特頓不拘泥于平鋪直敘的生平記錄,而是以愛爾蘭人、清教徒、進步派、評論家、劇作家、哲學家六個形象概括了蕭伯納一生的幾個面向,鞭辟入里地分析了蕭伯納所受的時代影響和他本人的思想,也對柏拉圖、莎士比亞、斯威夫特、叔本華、尼采等人和進步主義、超人哲學、女性主義等思想做了簡要評論,其中有些觀點富有爭議性。切斯特頓與蕭伯納是同代人,也有過論戰與交往。作者稱:“大多數人,要么贊同蕭伯納,要么理解不了蕭伯納。我是唯一能理解他但不贊同他的人。”蕭伯納是一個進步主義者,而切斯特頓正好相反是一個尊重經驗、傳統與常識的人。二者思想的交鋒在書中時時閃現。
(英)G.K.切斯特頓 ·文學家 ·10.8萬字
本書是薩特一系列存在主義精神分析法剖析作家及其作品的第一部傳記性專著,堪稱文學批評獨創之作。他認為波德萊爾的一生都是他自我選擇和設計的,從生活作風、立身處世到詩歌創作皆擇惡取之,為惡而惡,最終達到惡的反面——善,給世人留下千古絕唱《惡之花》。薩特既不想評判波德萊爾詩歌的價值,也不想把他當成心理學領域的一個現象加以分析。他想要探求波德萊爾的內心世界,不只是考慮外部環境對波德萊爾的塑造,從而講述詩人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
(法)讓-保爾·薩特 ·文學家 ·8.9萬字
《沈從文的最后40年》是著名沈從文研究專家、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李揚教授20年研究心得,講述了沈從文后半生細密復雜的生命之路和心路歷程,呈現了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在時代的劇變中,在生命的至暗時刻,一代文學大家沈從文遭受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折磨,他經歷過自殺、絕望、屈辱、被下放……但那一顆赤誠的心從未冷過。“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不折不從,亦慈亦讓。”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一種不因外界變化而妥協的獨立精神,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他的堅忍與豁達,勤奮與執著。當你覺得人生無望,前途渺茫時,不妨看看這位偉大作家,在歷史激流中如何不懼命運的風暴,找到生命的意義。
李揚 ·文學家 ·19.1萬字
南宋時期信州玉山人汪應辰,聰明好學,博覽群書,有過目不忘之能。未滿十八歲便蟾宮折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認識汪應辰》一書以翔實史料為基礎,并經實地尋訪、考證,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以汪應辰為中心的家族寒門崛起,汪應辰與110余位同僚、師生等的交游往來,以及有關汪應辰的一些趣聞軼事,特別是對汪應辰墓葬之地提出了有理有力的觀點。《認識汪應辰》對了解、研究汪應辰有參考借鑒意義,也有助于了解、研究南宋歷史。
林承杰 ·文學家 ·7.2萬字
本書糾正了魯迅的妻子許廣平、弟弟周作人等人對魯迅的不實回憶,曾以《魯迅回憶錄正誤》為書名出版,是魯研界的名著,是作者在魯迅的學生、朋友,被許廣平稱為魯迅研究“通人”的馮雪峰的指導和幫助下寫成的。1979年出版后,為學術界所矚目,書中的一些結論被魯迅的傳記作者們普遍接受。胡喬木認為此書可以作為編輯學教材的參考書。2006年曾經作為我社“貓頭鷹學術文叢書”之一出版,并據2005年版《魯迅全集》校改了全部引文,出處也改注新版頁碼,以便利讀者。本版根據幾種新資料,新寫了《為齊壽山一辯》等,并且對《的作者是誰?》《關于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幾件事》和《關于1936年的那次訪蘇邀請》《關于王敬軒》作了增補。
朱正 ·文學家 ·19.9萬字
《徐志摩詩傳:當愛已成往事》以歷史隨筆形式重現徐志摩浪漫傳奇的一生,再現徐志摩一生的時間主線。徐志摩在求學過程中,受父命與張幼儀結為夫婦。后拜師梁啟超,聽從梁啟超的意見,懷揣著一顆報國之心遠赴英倫求學。在英倫的劍橋中,徐志摩得到了洗禮,整個人的思想與方向都發生了改變,在英國徐志摩結識了林徽因,但他苦苦追求不到,卻應了林徽因的要求與張幼儀離了婚。回國后,結識陸小曼,再度陷入愛河,在兩人的堅持下,終于排除萬難結為夫婦,后因陸小曼揮霍無度,徐志摩疲于奔命而在往返北南航行時,墜機身亡。書稿寫作中,作者將自我感悟與生活體驗夾雜而入,以現代的觸感與徐志摩一生產生聯系,達到使讀者共鳴的目的。
央北 ·文學家 ·7.7萬字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Brecht)是德國著名戲劇家、詩人,現代戲劇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劇場改革者、劇作家及導演,被視為當代“教育劇場”的啟蒙人物,創作了《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高加索灰闌記》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圍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菲利普·格蘭通過考察布萊希特在特殊歷史情境中所作出的社會思考和藝術思索,將其各個時期的戲劇實踐還原至歷史現場,目的不在于增加或講述另一個更“現實”或“真實”的故事,而是通過仔細考察一個作家、劇作者與其身處時代的對話,以及這種對話如何延伸至作者自己的思考與寫作使命,從而揭示布萊希特的作品與當代社會的關聯。
(美)菲利普·格蘭 ·文學家 ·11.3萬字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Beckett)是荒誕派戲劇的重要代表人物。1928年,他成為失明的詹姆斯·喬伊斯的助手。1938年定居巴黎并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莫菲》。德國占領法國期間,曾因參加抵抗運動,遭法西斯追捕。1950年代之后,他開始轉向戲劇創作,憑借《等待戈多》蜚聲文壇。1969年因“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本書是一部關于貝克特生活和工作的簡史,作者吉布森追隨貝克特的人生足跡,穿過獨立后的愛爾蘭、1930年代的巴黎和倫敦、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重要歷史階段,從而展現貝克特的思維邏輯,展示他是如何從時代中得到藝術目標,并傳達力量的。
(英)安德魯·吉布森 ·文學家 ·9.1萬字
他從海寧硤石出發,路過西湖、北洋,到達康河,這條河是他的精神搖籃,在那里他同熱愛東方藝術的異國人一道把自家鄉土視為海上蓬萊。回國之初,他迅速成名,但世事人情讓他水土不服。兩場引發眾議的戀愛之后,他仿佛耗盡了靈氣,困居上海。他一心想飛,重回康河,尋那印在水上的名字,那是多年前濟慈的墓志銘給予他的靈感。但他的掙扎不過是南艤北駕地討生活。終于,飛的夢想實現時,他把名字寫在一團火里。本書重在展現徐志摩的理想、追求和風度,描畫他敢愛敢恨、不做作虛偽、無成見心機的個性,彰顯他的普遍愛心和對弱小的同情等。不僅完整刻畫徐志摩的浪漫詩人形象,著力描摹他寶貴的少年氣質,展示徐志摩在詩歌、散文及教育上的成就、中西文化交流上的功績,還重點梳理還原了徐志摩曲折波動的情感生活經歷,給讀者呈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立體豐滿的徐志摩。
周靜 ·文學家 ·14.4萬字
在中國現代文化和現代文學相關領域,想完全繞過錢鍾書,在今天已經是不可能的了。錢鍾書被譽為“文化昆侖”,其著作貫通中西,橫跨創作和理論;創作兼及詩文,理論兼及文史哲,以中文論中國,西文論西方,每一方面都取得了獨到的成就。《錢鍾書傳》按時間順序,將錢鍾書的一生劃分為早年生活和求學、意園神樓、滄浪之水、槎通碧漢、群峰之顛五個階段,將經歷與著作交織考索,做出解讀。尤其從結構系統的角度分析《管錐編》《談藝錄》《七綴集》等錢氏著作,別具只眼。書末附《錢鍾書著作的分期和系統》和《錢鍾書簡易年表》,對錢氏一生的行事與著述有清晰梳理,有助于理解錢鍾書的思想發展。張文江先生檢閱錢鍾書著述,分析其知識結構,留意其如何應對身處的時代,以簡約清通的行文,呈現傳主的精神風貌。
張文江 ·文學家 ·13.7萬字
《魯迅的故事》是以故事形式講述魯迅的一生及其時代的簡傳。從他的出生、上學、成長到祖父犯科舉案、父親的病與死,到南京接受新學、日本留學、不幸婚姻、在北京教育部任職,一直到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寫出《狂人日記》,登上現代文壇,再到發表《阿Q正傳》等小說、雜文,出版《吶喊》《彷徨》《野草》,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大師,與許廣平南下,在上海成為左翼盟主,晚年進入更深層的思考,直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被萬人追悼,蒙上“民族魂”旗幟下葬,寫了魯迅一生的主要經歷。
張夢陽 ·文學家 ·18.4萬字
本書以柔軟、細膩的感情做底,用詩意的語言,寫盡三毛的早年生活、國外留學、生死愛戀、旅行足跡、大陸之行等生平點滴。可以說,本書是有關三毛的傳記作品中寫得富有詩意的一部作品,也是當代唯美作品中寫得非常好的一部傳記。在本書的字里行間,讀者可以真切體會到,作者對三毛頗有一種天涯知音的感覺,通過對三毛生平事跡及作品的大量研究,石天琦讓這本書讀來有飽滿充實之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散文式人物傳記。
石天琦 ·文學家 ·8萬字
《彼得·漢德克:在路上,向著第九王國的方向》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的傳記。本書史料翔實,深入細致地分析了傳主的生平和思想創作之路,探討了斯洛文尼亞的歷史、文化、政治對彼得·漢德克思想發展的影響,從不同角度為讀者提供了打開漢德克作品迷宮的鑰匙。書中著重分析了斯洛文尼亞語對彼得·漢德克的思想和創作的影響。彼得·漢德克在德語、法語、希臘語、斯洛文尼亞語這幾種歐洲語言之間轉換,即從事寫作,也從事翻譯,在他覺得自己身處異鄉時,語言是他的故鄉,尤其是斯洛文尼亞語。作者對彼得·漢德克的文本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豐富的例證詮釋了其思想進程。
(奧)法布延·哈夫納 ·文學家 ·19.7萬字
第一輯是對自1983年以來《縱橫》所收文章進行碎片化整理,匯集了反映我國文化發展、薪火相傳的精彩文章。本書記錄了文人筆墨背后的故事。他們或以筆為刀、控訴黑暗,或不隨流俗、特立獨行,或溫情脈脈、思索人生。閱讀大師文字,記錄大師背影,感受文人的風骨與品格。
劉未鳴 劉劍主編 ·文學家 ·11.2萬字
昆德拉人生拼圖版,首次全面披露昆德拉人生足跡。米蘭·昆德拉是世界上讀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是一個成功隱身的作家。三十七年以來,由于一直拒絕在媒體上露面,他從公共視野中消失了。泳池邊阿涅絲的手勢,卡列寧的微笑……他筆下的人物讓讀者難以忘懷,而他本人卻成了一個幽靈作家。他為自己的生活以及與他的經歷有牽連的百年歷史貼上了封條。本書作者阿麗亞娜·舍曼從二十歲起,就渴望能與《玩笑》的作者昆德拉相遇。為了追尋昆德拉的足跡,她一直走在尋找米蘭·昆德拉的道路上,從東歐到西歐、從布拉格到雷恩、從科西嘉到美麗島往返穿行。她結識了昆德拉的夫人薇拉,與她一起追憶作家的往昔歲月。她采訪過知名出版商、電影人、電視主播,憑吊過遇害的作曲家和鋼琴家,接觸過年邁的持不同政見者和金盆洗手的間諜特工,也聆聽過德斯諾斯和阿波利奈爾的詩篇……她通過作品閱讀昆德拉的人生,又通過小說家的人生去解讀他的作品,而這樣的作品和人生,經過幾許翻譯迷失,從此分裂在兩個祖國之間。
(法)阿麗亞娜·舍曼 ·文學家 ·3.9萬字
《沈從文評傳》英文版初版于1972年由美國紐約傳文出版社出版。作者聶華苓是知名的華裔女作家,在華語文學世界擁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在《沈從文評傳》中,作者不僅介紹了沈從文的生平及其所處的時代,講述了沈從文從士兵到作家、藝術史家的人生歷程,而且還從美學與藝術性的角度,論述了沈從文及其作品對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對沈從文作品的現代主題、風格和意象進行了評論與分析,旨在幫助讀者讀懂這位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深遠影響,至今仍備受推崇的文學大師。
(美)聶華苓 ·文學家 ·9.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