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講述的是公元304—439年之間的歷史故事。先后出現的政權有成漢、漢趙、后趙、前涼、前燕。漢趙作為始亂中原者,終被后趙取代。后趙雄居中原,勢力最強;成漢固守巴蜀,前涼在河西走廊,前燕在東北遼東。在這一時期,后趙的石勒當為第一雄主,石虎雖然兇暴,但仍能維持后趙的霸主地位;成漢的李雄、前涼的張駿、前燕的慕容皝都是一方英雄人物,但終未能稱霸天下。在這段硝煙彌漫的歲月里,群雄迭起,逐鹿中原,留下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王平客 ·中國史 ·36.7萬字
本書是呂思勉史學最具代表性的學術論著。上半部分敘述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內容包括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類;下半部分按歷史順序敘述了中國政治歷史的變革。獨特的體例結構與內容編排,展現了呂思勉作為歷史學家的學術追求:“搜求既往的事實,加以解釋,用以說明現社會,因以推測未來,而指示我們以進行的途徑。
呂思勉 ·中國史 ·36.7萬字
《中國邊疆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主辦的學術集刊。本書是第六輯,選入有關邊疆研究的論文20篇,涉及東北與北部邊疆、西南邊疆、海疆、文獻資料、邊疆學研究動態等方面、希望有助于推動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邢廣程 ·中國史 ·28.4萬字
馬王堆下一個被挖掘的洞穴內,突然竄出蛇狀的藍色火焰,傷及院務處長,工兵部隊緊急出動,探測炸彈未果。鬧劇過后,意外發現古墓……本書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在湖南長沙發掘馬王堆漢墓的曲折歷程以及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所引發的一系列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作者采用紀實文學的手法,在考古發掘過程和相關歷史背景、人物事件之間自如切換,為讀者展現了風云變幻的歷史畫卷。
岳南 ·中國史 ·33.4萬字
鐵路以及圍繞鐵路主權和利益產生的路權問題是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一大課題。本書從東北鐵路在鐵路發展以及路權紛爭的特殊性出發,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為首的奉系集團為主角,圍繞鐵路這一主線,探討奉系的鐵路建設基本歷程及其成敗得失、奉系主導修建的鐵路對東北近代化進程的效應,以及奉系與蘇聯、日本圍繞東北路權產生的長期紛爭等問題,揭示九一八事變前東北鐵路問題的復雜面貌。
易丙蘭 ·中國史 ·30.1萬字
由《貞觀君臣論治》《唐平遼東》《吐蕃請和》《突厥叛唐》《唐平奚契》五篇組成。《貞觀君臣論治》記述唐太宗李世民和臣下議論治理國家、賞罰、用人、納諫等方面的言論,從中可見唐太宗李世民的為君之道、施政方針和他經國理民的思想。《唐平遼東》《吐蕃請和》《突厥叛唐》《唐平奚契》記錄了唐初安邊的經過——唐太宗和唐高宗平定高麗、新羅和百濟的過程;唐與吐蕃時戰時和的歷史過程;唐高宗以后突厥反叛唐朝,最后被唐所滅的戰爭過程;唐貞觀以后,唐與東北境內的游牧民族奚、契丹友好交往與戰爭的歷史過程。
袁樞 ·中國史 ·34.2萬字
本書以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為視角切入對中國革命根據地群眾性經濟運動的觀察、思考與闡釋,圍繞中國共產黨的生產動員與革命策略考析農業互助合作運動何以成為群眾運動。以此視角考察革命根據地群眾運動的發生發展、復雜面相、微觀機制、運行機理和黨群互動關系,一方面有助于從群眾運動角度深化對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認識。另一方面,這可以為深度理解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如何“獲得群眾”與“贏得鄉村”、理解中國革命現代性提供實證基礎,對繼續深化中國革命研究,整合革命史范式、現代化范式與后現代范式,構建革命社會史研究范式也具有理論創新價值。
魏本權 ·中國史 ·20.6萬字
中國少數民族孝文化是具有中國少數民族特色的孝文化。本書以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等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三個主要方面挖掘了中國少數民族孝文化的因素:各少數民族的人生禮儀、節慶活動、人際交往、起居祝福等風俗習慣真實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孝文化精髓,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中存在著大量孝文化的精彩傳述和描寫,各級學校教育中保存有豐富的孝文化素材。
包朗 ·中國史 ·27.6萬字
《極簡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講述的中國通史。本書原名《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為高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作者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對遠古至近代中國的政治、地理、社會、文化等作了全面敘述。全書旁征博引,形式活潑,條理清晰,見解獨到,是一部優秀的中國通史普及讀物。
呂思勉 ·中國史 ·23.3萬字
呂思勉編著的《兩晉南北朝史》一共四冊,集中闡述了兩晉的政治形勢、南北朝朝代的更迭以及這一時期的社會組織、人民生活、文化、學術和宗教。呂公以嚴謹之精神、專業之筆觸、高尚之情懷將兩晉南北朝史娓娓道來,旁征博引,一氣呵成。個中滋味,令人掩卷深思。稱其為斷代史中的之作、精品之作絕不為過。
呂思勉 ·中國史 ·32.6萬字
本書收錄史學名家樊樹志教授近十余年間所撰有關晚明史的要文十三篇,既娓娓解讀了晚明重要歷史事件和社會現象,如萬歷年間的朝鮮戰爭、六君子之獄、魏忠賢崇拜運動、文人結社等,又剖析了晚明著名文人士大夫,如徐階、張居正、文震孟、鄭鄤、倪元璐、吳應箕、黃道周、劉宗周、吳偉業等人的仕宦與心路歷程,這些主題幾乎涵蓋了晚明史的重要方面。書中配有六十余幅圖片,包括人物肖像、書畫作品、典籍書影、檔案資料及其他歷史遺物等多種類型,以期形象生動地還原歷史場景,圖文相彰,是研讀晚明史乃至明史的優秀讀本。“人世事,幾完缺”,選自清吳梅村《賀新郎·病中有感》,最能代表耄耋學者樊教授數十年研究晚明史的感慨心境。
樊樹志 ·中國史 ·20.7萬字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樞著。本書選取《資治通鑒》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每件史事詳記其始末,并自擬標題,記述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中的二百三十九件重要史事,另附六十六事,共三百零五件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開創了“以事為綱”的本末體史書先例。
(宋)袁樞撰 楊寄林主編 ·中國史 ·45.9萬字
本書由原始社會一直寫到鴉片戰爭,著重敘述了中國歷代政治、軍事成敗的根源,社會的經濟發展及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文化與藝術生活。本書寫法上夾敘夾議,文字簡潔生動,深入淺出,幾經修訂再版,累計印數達數百萬冊。本書開創我國新的通史的著述范式,是一部地位崇高又及其重要的中國通史著作,很值得一讀。
范文瀾 ·中國史 ·31.9萬字
呂思勉是中國現代的歷史學家,在中國通史的構建上做出了貢獻,同時在近代史的寫作上也有開辟之功。本書從清代早期社會特征寫起,一直寫到抗戰結束,舉凡近代史的事件、人物、制度典章,無不細致入微,是讀者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經典之作。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呂思勉 ·中國史 ·34.2萬字
陶思炎,中國民俗文化學博士,現任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致力于民俗、宗教、藝術研究,共發表相關論文200余篇,本書收錄了其中的40余篇。本書收錄的論文內容涉及民俗學、藝術學,從藝術的角度對民俗進行了進一步的剖析,表達了作者個人對民俗文化研究體系的學術理解。
陶思炎 ·中國史 ·20.9萬字
本書從政治、軍事、地理、經濟、文化多個維度講述春秋三百多年的亂世,其中推翻了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解釋,重新詮釋了歷史真相。下卷講述了春秋后段的故事,時間跨度從591年楚莊王死后,到453年三家分晉截止。楚莊王死后,春秋五霸的故事落下帷幕。由于封建制的荼毒,各諸侯國內的大夫勢力崛起,多位能力超群的大夫成為國家實際主宰者。“禮樂征伐大夫出”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烽武野 ·中國史 ·20.5萬字
本書是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擬訂的“文史資料百部經典”之一種。該書曾于1984年5月,黃埔軍校創建六十周年之際,以《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黃埔軍校》之名初版。收集了二十多位曾在軍校任職或學習過的同志的講話或回憶文章,生動真實地記載了黃埔軍校官生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共同學習、生活和戰斗的情景,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大革命時期的一個側面并汲取國共合作失敗的歷史教訓,以促進第三次國共合作和祖國統一的實現。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26.3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閩浙贛三省抗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閩浙贛抗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699-4,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閩浙贛抗戰,指抗日戰爭時期內,在福建、浙江、江西三省(區)內所進行的各項戰役。從一九三七年九月初,日本侵略軍炮擊廈門起,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宣布投降,本書包括了抗日戰爭期間的閩海抗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浙贛會戰及浙江省內諸戰役。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31.1萬字
“西洋鏡”團隊歷時八年整理出1876年至1904年間西方報刊關于李鴻章的大量新聞報道和特寫,其中涉及他的種種洋務、對美國《排華法案》的強硬態度、簽訂《馬關條約》時的兢兢業業、處理義和團事件時的前倨而后恭,特別是出訪歐美時的情景……本書分上下兩冊,按時間順序上冊從1876年到1896年,下冊從1896年到1904年。
趙省偉主編 ·中國史 ·27萬字
本書是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學部委員專題文集之一種,全書收錄的基本是作者在21世紀頭十年中所寫下的有關中國古代政治史的論文18篇,其內容涉及以宋代為主的政治傳統、臺諫制度、清官名節、官場黑幕,其中還有一部分以史為鑒的對現實社會的觀照,其文風犀利,切中時弊,且史料翔實,有大家風范。
王曾瑜 ·中國史 ·27.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