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世界漢學》旨在給關切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事實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各國漢學家,提供一個自由演說的園地,祈望以漢語的方式建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統之間溝通與對話,建構國際漢學研究的學術橋梁,為實現在21世紀的共同夢想而盡綿薄之力。全書分“漢學視閾”、“漢學名家”、“經典釋讀”、“藝術史辨”、“文學對話”、“文獻鉤沉”、“漢語研究”、“學者訪談”等版塊。
耿幼壯 楊慧林 ·史學理論 ·17.3萬字
漕運是古代社會關系到封建王朝命脈的“軍國大計”。在漕運史上,清代漕運,是一個值得全面、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書將政治史、經濟史、水利史等相關內容加以整合,大量運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官檔案等史料,圍繞“漕運制度”和“治理實踐”兩個核心,以漕運治理透視嘉慶一朝在漕運制度上的治理實踐,以政治史的視角探索清朝進行改革的制度障礙和困境。把漕運治理作為一個具體的歷史和政治過程加以理解,拓展了經濟史、水利史研究的視野,也為政治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袁飛 ·史學理論 ·28.6萬字
《宗教與歷史(第十二輯)》由著名佛教學者程恭讓教授策劃,集中于佛教歷史文化研究,包括佛教中國化研究、佛教歷史與文化研究、書評三個欄目。本輯所收錄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豐富和拓展了佛教中國化這一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古老問題,并對佛教文獻經典、佛教思想義理、佛教宗派發展等領域的學術深度進行了深入挖掘,聚焦當前學術前沿問題與方法,展示了當代中國佛教研究者的學術特質。
陶飛亞主編 ·史學理論 ·20萬字
中原地區的礦產資源富饒,有著悠久的礦冶歷史。明清時期是中原礦業發展的重要階段,此階段中原的采礦冶煉活動和礦產貿易活動非常活躍。明清時期,在中原礦業曲折的發展歷程中,既有值得稱道的經驗,又不乏深刻的教訓。這一歷程及其產生的諸多影響表明,今天我們發展礦業時,不能再走“先礦冶,后治理”的老路,要統籌規劃,既講求經濟效益,又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采礦冶煉時不能盲目地亂挖濫冶,零打碎敲,一定要有計劃地規模經營,追求規模效益,減少浪費,珍惜礦產這一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在經濟建設尤其是發展礦業過程中,我們要關注當地百姓的切身利益,處理好利用外資與保護當地百姓愛國熱情的關系,兼顧雙方的合理訴求,不可偏廢。只有這樣,才能既使我國的礦業得以健康發展,又使礦區社會經濟繁榮,人民才能夠真正從礦業發展中受益。
趙長貴 ·史學理論 ·16.9萬字
受域外學術的影響和內在發展的驅動,近年來法制史研究漸呈活躍態勢,無論文獻的整理出版還是研究著述的發表,在各專史或各學史的領域都顯得相當突出。本書在反思各類專史學史混淆比較與比附狀況頻出的基礎上,從近代中國的案卷、審判、機構改制入手,抽絲剝繭,逐漸近真。一方面比較各方說法,不斷接近本事的真相,一方面因緣各方的態度有別,進而考察各方與此事的關系各異,將所謂法制史轉化為一般歷史的研究,以司法問題為線索脈絡,而不以法制史為范圍,試圖由社會的動態變化中見常情。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6.3萬字
米·列·季塔連科,哲學博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聯邦功勛科學活動家、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俄中友協主席。他1934年出生,1956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哲學系,1957年到北京大學哲學系進修,曾師從馮友蘭。他是研究中國哲學史、中國政治和現實問題、俄羅斯與亞太地區各國及俄中關系問題的專家,有論著200余部(篇),如《中國:文明與改革》《中國社會政治與政治文化的傳統》《亞太和遠東地區的和平、安全與合作問題》《俄羅斯和東亞:國際與文明間的關系問題》等。本次文庫將其作品摘要收入,主要譯介了其在中國古代哲學傳統對當代中國文化的影響方面的系統觀點和文章。
(俄羅斯)米·列·季塔連科 ·史學理論 ·36.9萬字
《史記論著集成》全書共20卷,約計1200萬字。本叢書研究角度廣泛,研究內容深入,代表了我國當代學界的《史記》研究水平。叢書內容大體囊括了古今《史記》研究成果方方面面的精華摘要與評析,尤著重對《史記》全書內容與蘊含思想的闡釋,一編在手,可略知“史記學”兩千多年發展的軌跡,以及研究方法。
張大可等主編 ·史學理論 ·744萬字
漢傳佛教對西夏佛教的發展和興盛影響深遠。西夏先后六次從宋朝求得《大藏經》并譯成番文本。形成于隋唐時期的禪宗、凈土宗、華嚴宗、天臺宗等佛教宗派在西夏境內并存,這些宗派為印度佛教所無,是佛教完成中國化進程的重要標志。此外,形成于中原的觀音信仰、彌勒信仰、±也藏信仰及儒家孝悌思想也十分流行。西夏佛教文化中融合了較多漢文化因素,佛教信徒嫻熟駕馭漢語文,中原佛教典籍常用術語也被廣泛吸收。傳統史料和考古資料表明,早期西夏佛教如同回鶻佛教一樣,也是漢傳佛教在西夏地區的翻版,是漢文化影響西夏民族文化的范例。盡管中原王朝與西夏政權間長期存在敵對關系,但戰爭并沒有割斷各民族間的文化聯系。
樊麗沙 ·史學理論 ·14.8萬字
該詞典對《史記》修訂本所載地名進行收集、分類編排并簡要敘述。全書收錄地名、族名詞條2752條,共計約50萬字。所收詞條梳理地名、族名的歷史變遷,并與今地名對照說明,并對每個詞條進行了歸并分類,共歸并了十個大類49個小類(不包括無法歸類的兩個詞條),按照筆畫順序排列,書后附以音序和分類索引,便于讀者查檢。是進行歷史地理研究、《史記》研究的必備的工具書,也是一本方便讀者進行歷史地名溯源的文化普及性工具書。
郭聲波編著 ·史學理論 ·36.9萬字
耿幼壯 楊慧林 ·史學理論 ·15.9萬字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連續發展至今的文明。自黃帝姬軒轅時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而所謂上古史,則是指有文字記載之前的人類歷史,在中國一般指商周之前的歷史。由于沒有可靠的文字記載,即使是后來補載的文獻資料也常以謬傳謬,使得后人對于上古人類史的認識非常模糊,甚至錯誤。因此,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追尋中華民族的真實源頭,探尋我們究竟從哪里來,有助于激發國人的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人類族群和個體生命的存在意義。
北軍 ·史學理論 ·12.1萬字
《史學史研究》通過刊發高質量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論文,已經成為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教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和發表學術觀點的重要平臺。《中國近代史學卷》是其中一冊,主要收錄了從晚清到現代期間的有關歷史的研究和理論。本冊圖書,不僅是50多來史學史重要研究成果集合,同時更是史學家對晚清以后中國歷史的反思,不僅有史學理論角度的創新,更有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思考。編者在整理本冊時,進行了多次刪減,保留了能夠體現這一時期的重要論文,對其他史學研究者有不小的幫助。
周文玖主編 ·史學理論 ·29.4萬字
歷史的客觀性問題不僅是一個歷史哲學界所爭論的核心問題,而且是一個關涉全部人文社會科學合法性的基本問題。馬克思借助于黑格爾“思想的內涵邏輯”在存在論的意義上澄明了人類現實的歷史。一方面,馬克思把對個人的理解訴諸人們所創造的現實歷史,另一方面,他又通過對現實歷史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尋求現實個人的解放道路。重新彰顯馬克思對“現實歷史”的存在論澄明,不僅有利于破解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教條化理解,而且有利于在學理上回擊當前甚囂塵上的歷史虛無主義。
劉雄偉 ·史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認為宋元話本存在著從口頭文本到書面文本,從文言底本到白話底本,從簡本式底本到繁本式底本,再到繁本式錄本、底本錄本混編本,最后到編創式話本的演進態勢。宋代話本小說(民間敘事)的娛樂性、虛構性,沖擊著文言小說(文人敘事)的“補史闕”、“裨教化”,此長彼消,推動了敘事文學重心從歷史敘事、紀實敘事向文學敘事、虛構敘事的轉移;宋代文言小說與話本小說的互動共生,促成了文言小說的俗化與白話小說的成長,推動了中國敘事文學由雅而俗、由文而白的重大轉折,為近世敘事文學的繁榮奠定了觀念基石和文體基礎。
李建軍 ·史學理論 ·62萬字
《世界歷史進程中多元文明互動與共生研究叢書:全球史理論與文明互動研究》主要講述了,什么是“全球史”?它與“世界史”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如何研究和書寫“全球史”?如何從全球史視角來探討文明互動?這些問題構成了《世界歷史進程中多元文明互動與共生研究叢書:全球史理論與文明互動研究》的研究主題。全球史在西方普世史和文明史的史學傳統下于20世紀下半葉興起于美國,從整體觀和聯系觀出發來探討世界歷史上的跨國和互動現象,因此不同文明、國家或社會之間的互動成了全球史研究中的一條主線。文明互動這一宏大主題涵蓋了不同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觀念、生態等各個領域中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但《世界歷史進程中多元文明互動與共生研究叢書:全球史理論與文明互動研究》主要探討了“文明”觀念在歐洲和中國的形成發展及其傳播,以及全球視野下的疾病傳播等問題。
劉文明 ·史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是研究梁啟超的一部思想史著作。氏著專門探討了梁啟超啟蒙思想與明治日本之間的關系。該書史料翔實且豐富,尤其是引用大量原文資料,使得本書的論述基礎堅實有力,并且具有以往國內這方面研究所沒有的一些新的特點,有相當深度。作為國內第一部專門探討梁啟超與明治日本思想界關系的著作,該書首先對戊戌時期梁啟超的日本觀和他流亡日本初期的處境做了扼要的考察,隨后分別探討了日本明治思想家福澤諭吉、中村正直的思想對梁啟超的影響。將東亞文明意識自覺地帶到有關梁啟超與明治日本思想關系的研究之中,將會是更有思想啟發性和豐富價值的一次嘗試。
鄭匡民 ·史學理論 ·24.2萬字
今天以前的一切都是歷史,因而歷史本不分科,況且中國治學講究貫通,素來不重分科。可是今日的史學,無非分科的學史和分科的歷史兩種,前者為用各個學科現在的形態追述出來的學科發展史,后者為用不同學科的方法眼界研治的一般或分門別類的歷史。其共同性則是以后出外來的觀念系統重新組裝歷史。恰當把握一般倒述的分科之學史、近代以來學科發生演化的分科史,以及面向未來的分科之學三者的聯系分別,才能掌握關鍵,溝通而不附會。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8.8萬字
“湖南學術,盛于近世”,本書梳理了近代以來,湖南經學、諸子學、語言文字學和版本目錄學的發展源流、盛衰起伏。并從個案研究的角度,分別對近代湘學的史事、著述或成就等,進行了深入具體的考辨、評述和抉發,涉及南學會以及曾國藩、王闿運、皮錫瑞、符定一、曾運乾、馬宗霍等諸多名家。
吳仰湘 ·史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對朱熹史學思想進行了整體研究。朱熹以天理論作為理論基石,其歷史哲學分為天理、事勢、心術三個層次,具有“以理闡史、以史證理”的治史特色,完整地構建了義理史學體系。朱熹在史著編纂上強調史體互補,論證的史家心術是劉知幾史家三長到章學誠史德論的中間環節。本書考證了《資治通鑒綱目》的成書過程,否定了四庫館臣沿襲宋末王柏的該書為趙師淵所撰的觀點。在朱熹被“圣人化”的過程中,其史學思想中的落后因素對后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湯勤福 ·史學理論 ·32.4萬字
《黎虎文集》共十二卷,各卷情況如下:第一卷《黎虎文集:漢唐外交制度史·上》;第二卷《黎虎文集:漢唐外交制度史·下》;第三卷《黎虎文集:漢代外交體制研究·上冊》;第四卷《黎虎文集:漢代外交體制研究·下冊》;第五卷《黎虎文集:中國古史分期暨社會性質》;第六卷《黎虎文集:中國古代“吏民”問題研究》;第七卷《黎虎文集:中古經濟史論》;第八卷《黎虎文集:先秦秦漢史論》;第九卷《黎虎文集:魏晉南北朝史論》;第十卷《黎虎文集:隋唐五代史論》;第十一卷《黎虎文集:夏商周史話·燕國故事·史學科普文薈》;第十二卷《黎虎文集:近現代學術文化·序跋書評》。附《黎虎先生學術編年》。希望后來者能夠從黎虎先生的論著中受到教益,并將其嚴謹守正、開拓創新的學術精神傳承下去;再則希望有助于學界全面了解和認識黎虎先生六十余年治史生涯及其學術成就的情況,從而有裨于中國歷史學研究的進一步繁榮發展。
黎虎 ·史學理論 ·3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