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越學(11輯)》內容包括越國新考、勾踐滅吳背后的越國農業經濟研究、紹興秦家山戰國木槨墓、東周越地考古出土擊打樂器的初步研究、再論楚滅越:基于文獻與考古材料的討論、溫嶺東甌貴族墓樂器明器芻議、漢代池州區域的置縣與越人移民和風俗——基于對池州境內的田野調查等。這些文章大多出自對越文化研究有素的專家之手,既有宏觀的概括,又有個案的分析,具備較高的學術價值。
汪俊昌主編 ·史學理論 ·23.1萬字
《亞洲概念史研究》是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于2013年開始出版的歷史類集刊,由長江學者、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和歷史學院特聘教授孫江主編。孫江教授致力于從社會史和思想史角度研究16—20世紀中國和東亞世界,研究方法涉及人文社會科學諸多領域,代表性研究如:中國近現代社會史、政治史和思想史;記憶研究,關注歷史敘述、歷史記憶、民族主義等問題;概念史(思想史),從全球史角度考察西方知識移入中國/東亞的過程及其變異;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為與“京都學派”“近代超克”有關等問題。《亞洲概念史研究》主要從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概念的互動關系來揭示東亞圈內現代性的異同。“概念史”是指一種基于普遍觀念來撰述歷史的方式。從概念史的角度來看,概念由詞語表出,但比詞語有更廣泛的意義;一定的社會、政治經驗和意義積淀于特定的詞語并被表征出來后,該詞語便成為概念。概念史關注文本的語言和結構,通過對歷史上主導概念的研究來揭示該時代的特征。亞洲概念史的研究者們試圖從東西比較的角度,考察西方概念如何被翻譯為漢字概念,以及漢字圈內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概念的互動關系,由此揭示東亞圈內現代性的異同。
孫江主編 ·史學理論 ·24.9萬字
本書是上海市歷史學科德育協同創新中心(金山區)實踐成果集。全書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關于中學歷史基礎型課程育人目標內容為基本依據,金山區歷史教師基于歷史學科本體,開展跨學段、跨學科、跨區域學科德育實踐。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分理論理解和實踐案例呈現研究成果,期望給一線教師開展歷史學科育人實踐一定啟示。
李亞南 王群主編 ·史學理論 ·22.6萬字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性學科出版物。本卷刊發21篇文章,分作七個欄目:比較研究、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歷史文獻學研究、方志學研究、域外漢學研究、當代史學評論,反映了當前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學術關注及前沿成果。
楊共樂 ·史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作者廣泛收集和研讀了刊登于《澳門憲報》等報刊和澳門檔案館館藏的葡語原始文獻,就澳門華政衙門的歷史淵源、形成過程、組織結構、功能作用、建制沿革、運作狀態、歷史影響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書大量征引此前鮮有使用的葡語文獻,并對現有研究成果中的多個疑點進行闡述,在一系列要點上做出澄清,增強了研究成果的準確性。本書還輯譯了上百篇葡語原始文獻,為學術批評和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方便之門。
張廷茂 ·史學理論 ·26.8萬字
本書主要考察了我國近代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急劇轉型中省級教育行政自身應變之歷程,包括省級教育行政組織機構嬗變與運作、人事行政、教育財政、督導行政等各方面。在客觀評價我國近代省級教育行政地位基礎上,系統總結了這一時期省級教育行政運作的經驗與教訓,旨在為解決當下省級教育行政問題提供借鑒。綜合運用文獻法、個案法、比較法、定量法等研究方法,采用行政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從整體貫通的研究視角,全方位透析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發展史。
張寅 ·史學理論 ·32.7萬字
漢代四百余年,奠定了中華文明統一性民族精神的基礎,遂有漢族、漢語、漢字、漢文化、漢學諸名稱。建立在漢民族獨特文化基礎上的“漢學”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學術內涵。如漢儒的漢學、宋明的漢學、清代樸學的漢學,國外研究中國古代的“漢學”等。新漢學是站在現代學術的前沿,吸收中西學術成果與研究方法,根據中國的社會實踐與未來發展要求,重新研究與闡釋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學術再造。
朱存明 ·史學理論 ·26.3萬字
本期《江南社會歷史評論》收入了20篇左右的論文。其中的“筆談”欄目匯聚了李伯重、趙世瑜、唐力行、鄒振環、陳寶良等研究江南史和社會史的重磅學者和葉康寧、連冕等江南藝術史研究領域的新銳,他們圍繞江南社會史與江南藝術史的跨界對話將會給學界帶來新的思路和新的啟發。明史大家陳寶良先生的論文一直以史料豐富著稱,此次他與劉國敏合作的新作深入挖掘了明朝江南一帶的民間流言和諷刺性詩文,由此透視明代江南士風的變化。
唐力行主編 ·史學理論 ·31萬字
本書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考察近代中國國家與民眾關系的塑造和轉變。作者從報紙、檔案、回憶錄等材料中輯錄出史料,重構了晚清到民國時期三次不吸紙煙運動的來龍去脈,詳述了這三次運動的言論、組織和開展過程,并以此為線索將政治動員、國民教育、日常生活規訓、衛生觀念的演進、煙草業經濟發展、政府稅收管理、中央地方關系、民族主義思潮等方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后著眼于近代中國精英和政府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定義和塑造。
劉文楠 ·史學理論 ·20.4萬字
清季遭逢千古未有的大變局,集歷代王朝體制之大成的清代體制難以從容應對,為了圖存,必須應變,于是中國繼隋唐以后再度出現整體性制度變更,以政體變革為主導,包括官制、司法、財政、金融、軍事、社會、教育等各方面,體制全面轉型,各種牽涉西學、東學和中學的觀念層面的變化,最終落實于機構增置與制度建制,并通過各項制度的實施貫徹而得到體現。其進程在民國時期進一步全面展開,其影響則一直延續至今。本書以制度變動這一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的樞紐作為切入點,了解中國的過去,并以此認識現在和把握未來。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4.7萬字
米·列·季塔連科,哲學博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聯邦功勛科學活動家、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俄中友協主席。他1934年出生,1956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哲學系,1957年到北京大學哲學系進修,曾師從馮友蘭。他是研究中國哲學史、中國政治和現實問題、俄羅斯與亞太地區各國及俄中關系問題的專家,有論著200余部(篇),如《中國:文明與改革》《中國社會政治與政治文化的傳統》《亞太和遠東地區的和平、安全與合作問題》《俄羅斯和東亞:國際與文明間的關系問題》等。本次文庫將其作品摘要收入,主要譯介了其在中國古代哲學傳統對當代中國文化的影響方面的系統觀點和文章。
(俄羅斯)米·列·季塔連科 ·史學理論 ·36.9萬字
《世界漢學》旨在給關切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事實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各國漢學家,提供一個自由演說的園地,祈望以漢語的方式建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統之間溝通與對話,建構國際漢學研究的學術橋梁,為實現在21世紀的共同夢想而盡綿薄之力。全書分“漢學視閾”、“漢學名家”、“經典釋讀”、“藝術史辨”、“文學對話”、“文獻鉤沉”、“漢語研究”、“學者訪談”等版塊。
耿幼壯 楊慧林 ·史學理論 ·26.7萬字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漢魏六朝時期的雜傳。本書對漢魏六朝雜傳的研究,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對漢魏六朝雜傳的存佚、著錄、作者等進行詳細考索,力求厘清每一種雜傳的基本情況;二是對漢魏六朝雜傳進行細致的文本研究,對每一種雜傳的人物傳寫、敘事建構、風格取向等各方面進行系統解析;三是在對每一種雜傳微觀研究的基礎上,對整個漢魏六朝時期的雜傳創作進行宏觀審視,分析總結漢魏六朝雜傳的人文品格,并對其歷史地位與價值做出判斷。作者試圖在史學與文學的廣闊領域中,以中國正統史傳和古典小說建立一個立體的坐標,通過跨文史或者說兼文兼史的視角,對漢魏六朝雜傳進行觀照和研究。既考察漢魏六朝雜傳的史學特征,揭示其史學價值和意義;也考察漢魏六朝雜傳的文學內蘊特別是小說品格,總結漢魏六朝雜傳的品格特征和人文內涵。同時,在客觀、準確描述漢魏六朝時期雜傳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揭示漢魏六朝雜傳發展嬗變的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建構漢魏六朝雜傳的歷史發展模型。
熊明 ·史學理論 ·47.8萬字
本書嘗試以圖書出版為點,以版本傳播為線,局部揭示中國古代文獻出版傳播的概貌。筆者力求從版本學的學科規律出發,針對具體問題,判斷是非、處理疑難,系統考論“戰國子書編纂”、“北宋汴梁刻書及其歷史貢獻”、“宋浙刻本對唐歐體書法的傳承與變異”、“元代政府對圖書出版業的管理”、“明代書坊刊印通俗小說研究”、“金陵刻經處經版的管理與保護”、“浙江官書局研究”、“溫庭筠詩集版本源流”、“唐代中日漢籍交流研究”等版本學專題。
李景文等 ·史學理論 ·38.7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韓國漢文學研究、日本漢文學研究、越南漢文學研究、東亞漢文學交流研究四個專題,載有《高麗文壇“東坡風”成因考論》《日本江戶時代儒士漢文白話小說述論》《〈三體詩〉在日本江戶時代的傳播與接受考論》《中國名醫傳記在日本的流傳與接受》等論文,既有新文獻的揭示,又有漢籍與漢文學在東亞漢文化圈的交流研究。
卞東波 ·史學理論 ·35.3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自2005年在中華書局出版,每年一輯,目前已成為CSSCI來源集刊,自2015年起改為每年兩輯。分為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漢籍交流研究等相關研究專題。
張伯偉 ·史學理論 ·36.1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朝鮮—韓國漢籍研究、日本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漢籍交流研究等幾個專題。文章有《他者“中國”:<三國史記>中的“中國”觀念》、《高麗后期戶口文書淺議》等。
張伯偉 ·史學理論 ·31.6萬字
本書由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多位漢學家共同撰寫,分章節從不同角度描繪了俄羅斯漢學在后蘇聯時代至今的新的發展,涉及的主要問題包括:中俄政治體系、法律、經濟現狀和經濟改革的對比;俄國學者眼中的中國哲學傳統、文化和教育特點;中國的發展模式和現代化問題等。全書用歷史的觀點,通過一系列匯總和評述,展示了“俄羅斯對這個步入世界重要位置的東方國家的研究”的深厚傳統。本書在俄出版后,在俄方的中國問題研究者中產生了較大影響,此番譯介到中國,對我國了解現當代俄國漢學的發展現狀是最權威的資料。
(俄)瑪瑪耶娃 ·史學理論 ·41.8萬字
本書詳細勾勒出清代云南釋奠禮樂的傳承歷史狀況。在此基礎上,以釋奠禮樂在清代大理地區、臨安地區及麗江地區的傳承狀況為例,分析清代釋奠禮樂代表的儒學禮樂與云南傳統音樂文化的嬗變與融合,并對釋奠禮樂與云南傳統音樂文化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探討清代以釋奠禮樂為代表的儒學禮樂在云南的多樣化發展及其對云南音樂文化發展的影響及意義。
洪江 ·史學理論 ·23.1萬字
女主政治作為貫穿帝制中國兩千年歷史始終的政治現象,對于理解整個帝制時代的政治文化、政治格局和政治運行都具有顯見的重要價值。然而,基于歷史編纂學的偏見所記載的女主傳記,常滲透著主流意識形態的深刻規訓,而嚴肅研究著作的相對闕如和普通大眾讀物的普遍泛濫,也在不斷營造刻板印象的同時,從文化心理的角度生產著排斥女性參與政治的一般性知識。本書將論述的核心聚焦于女主政治的統治合法性問題,運用政治學的研究方法,結合社會性別理論,對帝制中國的政治體系、政治運行以及政治文化傳統進行了重新解讀,挑戰了女主政治的既有刻板觀念,也推進了對于帝制中國政治史的再理解和再認識。同時,本書摒棄了傳統的男性視角,從女性自身的生命體驗和價值訴求入手展開分析,由此揭示出社會文化規范和社會性別結構的運行規則,并使得以往在政治領域內被普遍蒙蔽的女性聲音,得以公開地言說和聆聽,從而拓展了女性史的研究。
米莉 ·史學理論 ·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