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是指分布在南京、丹陽、句容三地的東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南陳這六個曾建都于南京的封建王朝的陵墓,其中有帝王陵,也有王侯將相的墓葬群。本書以朱偰先生所著《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為基礎,將近來十余年的新的考古發現與研究,運用先進的攝影技術,現場勘察調查,與朱偰先生的圖考進行對比、補充,記錄南京城千年文明遺留的精髓,把調查、記錄所得,以圖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資料和照片的補錄,全面系統考證蘭陵六朝陵建安墓。
王勘 邵世海 ·文物考古 ·6.5萬字
敦煌科儀文書,是由隋唐時期人抄錄的,雖然是敦煌文書中的殘篇,但包括齋醮活動中的儀式規范、經典的傳承儀式等內容。本書在校對文獻的基礎上,對字、詞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注釋,尤其重視對專有名詞和名物的解釋,并且梳理了這些文書與傳世文獻的關系,論述了其中反映出隋唐時期敦煌民眾生活中的一些境況以及唐對敦煌地區的政治狀態。
張進 郭鴻玲 孟東麗 ·文物考古 ·9.7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秦始皇陵的考古通俗讀物。秦始皇陵是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1961年,它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本書作者身為考古隊隊長,全程親歷了兵馬俑坑的發掘過程。在本書中,他通過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描述了驚心動魄的發掘過程,妙析地下軍陣排兵布陣之法,再現大秦帝國兵戎相爭的歷史瞬間。
袁仲一 ·文物考古 ·7.1萬字
是周南教授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致力于解釋統計學的原理和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其寫作風格簡單易懂,是一本難得的考古統計學應用讀物。本書將統計學和考古學案例相結合,從最基本的統計學原理和技術入手,簡明易懂,容易上手,改變了以往考古學家對統計學艱深晦澀的刻板印象,非常適合沒有數學背景的考古學者和學生學習。本書自1996年第1版出版以來,已經在很多美國高校考古專業作為研究生的必讀書目。2010年本書再版,受到廣泛好評,并作為吉林大學考古統計學課程的教材。
(美)周南 喻明玥 ·文物考古 ·18.8萬字
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編輯,中共黨史出版社和寧夏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命遺址通覽》作為《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的分卷,在全國省卷本中率先出版發行。《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被列為全國“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作為該叢書分卷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命遺址通覽》,是在2009年至2010年全區革命遺址遺跡普查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編撰完成,圖片近400幅。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文物考古 ·10.8萬字
聞名于世的古絲綢之路進入新疆境內后以天山為界分為三條線路:南線、中線和北線。從最初的南線繁榮,到后來的中線興起,再到北線暢通,絲綢之路在新疆天山南北留下了深深的印跡。本書以絲綢之路新疆段的三條線為主干,用專業的眼光、通俗的文筆,對近年來三條線上的重點文物考古現場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報道,向讀者展示了新疆文物考古的新發現、新成果。新疆文物考古的新進展,破解了眾多歷史上爭論不休的難題和歷史謎團,為國家一直強調的“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這一理念提供了歷史事實和證據,同時也為相關研究領域提供了眾多的中國話語權,增強了我們的中國聲音。
王瑟 ·文物考古 ·16.2萬字
本書作者通過對博物館藏品和已發表資料的研究,依據考古報告和歷史文獻,從功能、出土地、品類、數量、質地、使用痕跡等方面討論唐三彩的屬性,同時,結合古代文獻,對唐朝時期的唐三彩諸問題進行探析。此外,作者還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對唐三彩的鑒賞心得。
趙宇共 ·文物考古 ·10.2萬字
《馬王堆漢墓》是“親歷中國考古”系列之一。馬王堆漢墓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此墓的發掘是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考古隊在這里發現了歷經兩千多年而栩栩如生的轪侯夫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實測地圖,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醫書、彗星圖……作者傅舉有,被譽為“馬王堆漢墓文物的守望者”。作為考古隊副隊長,他在書中繪聲繪色地講述了發掘過程中的傳奇細節,精妙解釋出土文物,修正《史記》錯誤,為讀者打開西漢的文明寶庫,重現墓主的崢嶸歲月。
傅舉有 ·文物考古 ·8.4萬字
《與古人對話》是我國知名考古學家黃大路老師的首部著作。作者憑借半生的考古經驗和歷史、學術知識,透過其多年參與的眾多古墓挖掘研究工作,為讀者呈現了幾千年前的人類文明、文化發展進程和生活中的智慧、演變和傳承,以及博物館中不會提到的歷史八卦、人物故事和豐富的史料知識。作者以“生活考古”的角度,拉近考古與普通老百姓的距離,透過古代墓穴中的文物傳達出古人那些生活習慣、方式,有些至今仍被人們傳承,但很多很多細節,是當今人們所不知其所以然的。同時,作者也以探秘的形式,為讀者講述文物背后所隱藏的文化、思想和歷史。說出古人沒來得及說的話。追溯過去,也是展望未來的基礎。
黃大路 ·文物考古 ·10.4萬字
6處大型遺跡,近300張遺跡及文物照片,跨越2000余年——講述“何以中國”本書選取了殷墟遺址、三星堆遺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馬王堆漢墓、海昏侯墓等大型遺跡,講述了它們的發掘起因、發掘過程、發掘收獲以及出土文物的溯源過程,涉及88位帝王及諸侯,收錄近300張照片,包括考古現場、歷史遺跡、文物真貌、遺失古籍、珍貴遺存、墓穴骸骨等。讓讀者身臨其境,從考古遺跡的視角解讀中國歷史,更輕松地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并還原我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前世今生。
曲長濤 ·文物考古 ·19.5萬字
《古物的聲音:古人的生活日常與文化》以中國考古發現的古代遺物為標本,復原中國古人社會生活的日常起居習俗、日用家具及與之相關的日常禮儀。作為一名辛勤耕耘五十余午的考古人,作者結合歷史文獻,抽絲剝繭,細致解讀,以生動嚴謹的筆觸,幫助我們走進博物館,聆聽考古標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內在的歷史文化積淀與魅力。
楊泓 ·文物考古 ·9.4萬字
禮樂制度是中國文化的精髓,青銅禮器是中國禮樂文明的載體和標志,承載了豐富的精神內涵。許宏在本書中,梳理了中國距今六千多年至三千多年從原始銅合金到紅銅、青銅的考古發現,捋清在甲骨文發現之前一千多年青銅技藝發展的脈絡,勾畫了東亞大陸青銅文明畫卷的卷首,追溯“青銅中國”的肇始。
許宏 ·文物考古 ·8.7萬字
本書對《甲骨叢編(第一集)》原書稿進行整體影印,作者董作賓擬運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的五期分法和十項標準,對當時所見的全部甲骨文資料予以理董;考釋部分先釋文,再分專題考證,其間有多項對甲骨學的開創性研究。
董作賓 ·文物考古 ·0字
從鉆木取火、結繩記事的遠古時期發展到今天的虛擬網絡和數字時代,人類整整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在這數千年里,我們所經歷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生命是奇妙的,創造生命的自然、地球和宇宙更是神奇。在這神奇瑰麗的大千世界,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本書章節內容:第一章:神秘的水下探寶;第二章:神秘的古墓探寶;第三章:神秘的皇室探寶;第四章:神秘的世界奇寶搜尋。本書以最生動的文字,最縝密的思維,最精彩的圖片將這些令人費解的神秘現象的奧秘娓娓道來,與您一起探索種種撲朔迷離的科學疑云。
馬云飛主編 ·文物考古 ·9.1萬字
本書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現有陳列為基礎,按照時間、空間的順序,將一件件文物穿插在故事中,以史為據,以物述史,圖文并茂地介紹了寶雞作為青銅之鄉、禮樂之鄉的深厚文化內涵。詳細講述了院藏青銅器、古代銅鏡、歷代玉器、史前陶器等文物,及其所在時代的社會背景、禮樂制度、風土人情等。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搭上現代人通往古代的時光隧道,與古人對話,感受青銅時代的燦爛文明、禮樂天下的豐厚基石,更將激勵我們在新時代創造新輝煌。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9.5萬字
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和秦咸陽城遺址發掘領隊許衛紅30年考古“尋秦記”,根據秦兵馬俑近30年及秦咸陽城遺址60年的考古發掘成果,拼合出史書上缺失的秦國匠人、軍官、公務員、貴族的真實生活場景,發現秦國崛起的秘密,秦人的細致浪漫、超前的節約理念以及對外來文明的兼收并蓄。真正的考古一線,有太多小說家絞盡腦汁也想象不出來的趣事。秦朝的“中央銀行”的造幣機竟然是在磚廠垃圾堆被發現的;為了盡力保留兵馬俑彩繪,醫用手術刀替下了考古手鏟;考古專家和村民喝酒,跟盜墓者爭文物,與建設方搶工期,在挖掘機鐵爪下搶救秦磚,向房地產老總講述管仲的城市建設理念……在博物館柔和燈光下展出的是國寶,而不被人注意的爛土、殘磚、石塊同樣鐫刻著獨有的秦國密碼。考古從來不是為了探寶,而是透物見人,與古人對話。無論是展出的精美文物,還是無法移動的遺址遺跡,考古人都親手撫摸過,研讀過,喚醒他們內在的生命力和鮮活的故事。
許衛紅 ·文物考古 ·15.8萬字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土筑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發達的玉器系統更是獨樹一幟,在中國都邑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書通過對良渚古城的發現史、格局與功能分區、營建工藝與工程、考古歷程與最新進展,以及與中華文明的關系等內容的梳理,揭示了良渚文明的豐富內涵與深遠影響。
劉斌 王寧遠 陳明輝 ·文物考古 ·10.5萬字
公元前3500—前2000年前后,蘇美爾人在伊拉克南部肥沃的沖擊平原上創造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蘇美爾人是城市、文字、車輪等多項重大發明的首創者,屬于蘇美爾人的那個古代世界就像一面鏡子,燭照著我們今天的城市生活和文明世界。問題在于,我們頭腦中想象出來的蘇美爾人和他們的世界,是否就是真的客觀發生過的歷史?本書作者保羅·柯林斯揭示了在過去150年中,各國學者如何利用出土自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各類考古文獻資料,構建出了一套以蘇美爾人為題的“知識”。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蘇美爾人其實從未被我們簡單地“遺忘”過,正如他們從未被簡單地“發現”過一樣。每次“發現”都只是那些試圖“發現”他們的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對蘇美爾人的重新建構而已。從古到今,這樣的建構重復了很多次。
(英)保羅·柯林斯 ·文物考古 ·13.4萬字
2016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赴埃及考古發掘和研究”成功立項。作為重大項目的一個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邀請到六位國內外知名的埃及學專家,先后共組織了十三場埃及考古專題學術講座,對埃及學和埃及考古的若干重要問題進行了精彩講解,講座主題基本上涵蓋了埃及學研究的主要領域,設計到了當前國際埃及學和埃及考古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本書可供埃及學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參閱,也適合廣大學生及對古埃及文明懷有興趣的普通民眾閱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文物考古 ·8.2萬字
本書試圖從內在的邏輯根源上探尋先秦儒家政治理想從個人到社會的發展理路。立足于新近出土簡帛文獻資料,鉤沉致遠,考鏡源流;依托于傳世文獻,從字句的訓詁考證到篇章的思想探源,從個案的闡幽表微到整體的察勢觀風,溫故知新,曲盡原委。從先秦儒家宗教性的天人關系、誠信社會何以建立、性情思想的獨特價值、倫理思想的現代性、從文本的差異到思想的差異、政治哲學的理想等六個方面來討論在新近出土簡帛文獻中先秦儒家建中立極、品物流形的政治理想。筆底波瀾,云蒸霞蔚。
歐陽禎人 ·文物考古 ·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