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阿卡狄亞的政治發展曲折多變,從古風時代到希臘化時代歷經分裂、統一、再分裂。在這一過程中,地區性強邦及其關系變化發揮了關鍵作用,強邦對立導致地區分裂,強邦聯合則促成統一國家的建立。公元前4世紀初,阿卡狄亞同盟是該地區歷史上唯一的統一國家,對伯羅奔尼撒半島及希臘局勢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僅存數年便迅速瓦解。公元前3世紀,阿卡狄亞各邦加入阿凱亞同盟,繼續發揮政治影響,直到公元前2世紀并入羅馬。
齊虹 ·專業史 ·14.9萬字
本書突破傳統的歷史寫作方式,以寫實手法全景式講述1981—2020年中國馬拉松四十年演進歷程。全書人物、事件以時間順序呈現,將發展的多個線索收攏于最具象征性的現象:跑族的誕生和興起,落點于中國馬拉松時代的興起和繁盛,著重于人物定位和現象剖析,對歷史所呈現出來的紛繁復雜、眾聲喧嘩進行了理論升華。全書既有深厚的歷史感又有現場般的活色生香。這本書是對馬拉松運動和跑步運動在中國發展的梳理和總結,頗具時代意義。
張路平 ·專業史 ·19.2萬字
今天司空見慣的自行車,在交通史上的地位可能要比大家想象的高得多。這是人類第一次擁有一種不依靠畜力,以最小的代價即可拓展自由交通半徑的工具。它便捷、實用,還很時髦,當年曾經開啟一種時尚男女們最熱衷的運動與社交方式,并且引發了西方社會女性服飾的巨大變革。人們用四百年時間一點點打造出這精美機械,宛如一幅斑斕而迷人的拼圖,每個時代的設計與工藝大神們都為它的完整奉獻一份力量,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成了現代化的版本。
上海汽車博物館編著 ·專業史 ·5.4萬字
《聽歷史講中醫》主要是從史籍中醫藥文獻的整理入手,從醫事制度、醫學教育、著名醫家、中醫文獻四個方面展現古代中醫藥的面貌及中醫學的歷史傳承與發展,而未涉及史學方法與中醫學研究的相關問題,這一點在本書的第一章中有所論述。此外,本書不涉及中醫藥的診斷治療,旨在幫助人們了解中醫學在古代的地位及其發展,從而更好地弘揚中醫藥文化。從寫作角度與內容出發,我們希望借此書以饗愿意或者想要了解中醫學的讀者。
熊益亮 林楠編著 ·專業史 ·16.4萬字
中國傳統時期產權主體分散,這一背景下的王朝食鹽貿易一方面體現出高度的市場依賴,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強烈的行政管控,這可視為理解傳統中國經濟的重要切入點之一。本書約258千字,納入《中大史學文叢》,作者為中山大學歷史學系黃國信教授。全書共分為六章,從食鹽專賣、國家財政、食鹽走私、官鹽貿易等角度深入研究明清時期食鹽貿易問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偏重區域研究視角,重視食鹽貿易在王朝財政收入中的意義,考察明清時期市場、社會以及行政運行機制之間的關系,有望幫助學術界理解傳統中國經濟的特質。
黃國信 ·專業史 ·19.5萬字
本書以“大一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化轉軌為主線,比較研究了中蘇(俄)銀行體制演變的歷史。書中首先討論了為何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之初都選擇了“大一統”的銀行體制,分析了“大一統”銀行體制運行的特征,以及為何“大一統”銀行體制最終難以維系的原因;接著梳理了中國“體制內”的銀行體制改革與“半體制內”銀行興起的歷史進程,比較了中國銀行體制“漸進式”改革與蘇聯(俄羅斯)“激進式”改革的路徑與績效。
肖翔 ·專業史 ·13.6萬字
本書聚焦“什么是環境史”的問題,針對環境史學習者、對環境歷史感興趣的大眾讀者,較為詳細全面地介紹環境史研究的緣起、現狀、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列舉全球范圍內環境史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學者及其著作,是一部兼具學術性和普及性的讀物。本書從歷史的視野關注人與環境的關系,強調人類與環境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呼吁建立健康綠色的人與自然關系,不僅能夠成為環境史相關課程開展的教學用書與讀物,有助于推廣“環境史”概念,還有利于環境保護理念的傳播與實際運動的開展。
(美)J.唐納德·休斯 ·專業史 ·12.7萬字
本書在對學位服的起源、變革與發展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研究了英國、日本、美國等國的學位服,中國古代服飾(從“深衣”到“襕衫”)、清末和民國時期以及當前的學位服。
王小青 婁雨主編 ·專業史 ·11.1萬字
本書主要收錄了鄧氏關于書法史的文章。其中,《中國書法的來龍去脈》連載于1957年1期、2期及4期《新觀察》,主要梳理了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由于上述文章發表較早,至20世紀80年代己不易為讀者所覓得,故鄧國治又據鄧氏遺稿整理成《談談中國書法的演變》一文,刊發于1985年期《書譜》雜志,其主要觀點與《中國書法的來龍去脈》一致,唯更為簡括凝練。與上述兩篇文章不同,自《王羲之博采眾長》至《趙之謙書法的新評價》乃是鄧氏就歷代有名書法家所撰寫的評述文字,內容涉及各家書法特點、在書法目前的地位以及對當下書法學習的借鑒意義等方面。此部分文章的出版,均以初發表書刊為底本,予以重新標點整理。
鄧散木 ·專業史 ·3.3萬字
《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876—1937)》是臺灣學者張瑞德早年的著作,曾由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91年出版,列入該所專刊(第63號)。本書分為五章,由政治環境入手,從內部管理的角度探討1876年至1937年間鐵路事業的組織運作、人事管理等相關問題。此次出版作者增撰《穿越界限——中國鐵路史研究的現狀及展望》一文。
張瑞德 ·專業史 ·14.6萬字
上至國家主權,下至百姓生活,無不與地名緊密相關。地名是寫在大地上的歷史,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一個地名就牽動著一根歷史文脈,千千萬萬個地名便匯成了中華民族尋根的方向,是必須要傳承的文化遺產。本書以地名為切入點,詳細講述了中國歷代地句的發展及研究的清晰脈絡,為讀者揭示了地名背后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根基及人與自然的美妙融合。
徐兆奎 韓光輝 ·專業史 ·9.8萬字
《平漢鐵路與華北經濟發展(1905—1937)》一書共分為六章,主要探討1905—1937年間平漢鐵路的營運狀況,及其對華北地區商業、農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本書曾由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87年出版,列入該所專刊第55號。此次出版作者增撰《穿越界限——中國鐵路史研究的現狀及展望》一文。
張瑞德 ·專業史 ·9.1萬字
《阿拉伯研究論叢》是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研究中心主辦的關于阿拉伯研究的集刊,內容聚焦于廣大阿拉伯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外交等方面。本刊以阿拉伯研究論壇為依托,選取學者于論壇上發表的學術論文,編選成冊,以有益于國內阿拉伯研究的積淀。
侯宇翔 吳思科 李仁龍 ·專業史 ·12.4萬字
《中國書法史》版出版于1999年。本次修訂出版,替換為高清彩色大圖,并且對部分文字、內容做了修改。在篇章體例上,本書以時間為軸,描寫上古、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元代、明代、清代以及20世紀的書法。在全面分析書法史的基礎上,并分析討論書法的風格特征、書法藝術家、書法作品、書法史研究著作、風格的論證等。是一本很實用的書法入門書,相信本書的出版對書法入門者會很有啟迪。后接一部分璽印篆刻內容,增加其附加值。
徐建融 ·專業史 ·8.3萬字
清末鄉村管理思想歷史演變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學術問題,學界有關這一歷史現象專門而系統的研究仍然較為薄弱。筆者首先梳理了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發展脈絡、基本內容與特點,進而就其在清代中期的總結與發展略作介紹;之后,筆者逐層解析其歷史演變的發端與動力、爭論與趨同、階段與內涵、特征與原因,力圖走向思想變遷的歷史現場;進而探討了清末鄉鎮自治思想的實踐,以及其歷史演變后的國家與鄉村關系;最后,筆者試圖揭示出其歷史演變的心路與理路,嘗試性提出有關當今村民自治建設的“三層治理機制”的理論假設。總之,從管理思想史研究出發,結合鄉村社會史與文化史研究,本書擬就“清末鄉村管理思想歷史演變”進行整體性考察與通貫性研究,進而尋求社會主義村民自治的學理依據,揭示其深層次的歷史啟示,預測與把握其未來走勢。
王亞民 ·專業史 ·12.5萬字
本書在對明代宦官群體的整體研究的基礎上對具有典型性的宦官進行個案分析。利用明代宦官墓志、碑刻等民間田野史料與官私文本的比對,視線從以往聚焦于個別宦官的政治陰謀,轉向普通宦官的個人生命歷程,可以發現我們以社會史史料為線索構建的宦官形象與以往的認識有很大的差別。通過劉氏兄弟、錢氏兄弟、高鳳、麥福、陳矩等宦官個案,考察了明代少數民族宦官的行跡及其在明初國家邊略中的角色、明代宦官的家族面貌、嘉靖朝宦官的政治處境與生態,以及宦官與所謂清流朝臣之間的復雜關聯,從而反思以往對明末所謂“東林”、“閹黨”的簡單劃分。宦官以與朝臣不同的途徑踏入明帝國的政治舞臺,在明代國家內廷、朝野乃至邊疆占據重要角色,并且承擔其整個家族的崛起與顯赫,然而也正因宦官身份使靠其起家的家族將其從家族的歷史記憶中被有意無意的抹去。
齊暢 ·專業史 ·16萬字
《英國田園詩歌發展史》以“詩話”的形式全景展現了英國田園詩歌的發生、發展過程。作者突破歐洲田園詩歌的傳統概念和理論疆界,將英國田園詩歌發展史上溯至古典神話,下延至當代文學。全書以文本分析為主,基于豐富的文獻資料對英國田園詩歌的傳承關系展幵考據式梳理;論述翔實,有理有據;語言清新,雅俗共賞。該書可以作為專業文學研究者的參考用書,也可以為文學愛好者拓展文學知識提供幫助,甚或可以成為普通讀者的消遣讀物。
姜士昌 ·專業史 ·17.3萬字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其發展歷程可以看作是一部生動的文化史。中國服飾文化從夏朝至清代的漫長發展歷程,展現各朝代服飾的獨特風貌與變遷軌跡。服飾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映射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審美觀念、工藝水平,還深刻反映了社會結構、文化交融及政治變遷。可以說,從原始社會的簡單衣著到現代的新中式服飾風格,中國服飾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革和創新。每一次變革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文化的傳承。本書將帶領讀者一起探索古代中國的服飾發展與變遷,從夏朝開始直至清代,了解每個朝代的禮制、服飾變化與風格特點、服飾內涵與審美觀念以及社會影響等,從而一窺中國古代服飾背后的文化價值。
王志鴻主編 ·專業史 ·3.5萬字
本書是一部融人類學、文明史、醫學思想、醫學狀況、醫生人物、民間傳說和人類災難史為一體的通俗易懂的醫學史著。它講述的是瘟投的歷史和人類對抗瘟疫的精神史。它全面回憶了自古至當代人類面對過的各種瘟疫的特征和過程,深刻地揭示了醫學的進步,病毒的威力和文明的演化之間的關系,為人類認識瘟疫的真面目提供了藍圖,為防治瘟疫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歷史證明沒有瘟疫的時代是稀少的,人類始終伴隨著瘟疫,也就是說瘟疫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永遠要與之作斗爭的對手。霍華德·馬凱爾的著作證明了病毒學之父巴斯德的論斷:“瘟疫和死亡的規律,總是在設想著破壞性的新手段,而和平、工作和健康的規律,則始終在謀求把人類從瘟疫中解救出來的新方法。
(美)霍德華·馬凱爾 ·專業史 ·11.3萬字
本書有意撇開陳師道之江西詩派與蘇門文士的身份,從其實際創作出發,在無黨派視野下審視其創作個性,重新界定“后山體”的內涵,客觀還原“以詩為詞”的本義及與其詞作的關系,全面觀照其散文的創作風貌。主要觀點有:陳師道詩歌的風格有二,一曰“枯淡瘦勁”,此即所謂“瘦硬”,二曰“深勁”“雅奧”,此即“后山體”之典型風貌;《后山詩話》所云“以詩為詞”是指以詩之雄豪“氣格”入詞,與詞之表現內容關系不大,只要做到風格柔婉,即便詞中表現身世之感、羈旅之愁等詩中慣常表現的題材主題也不屬于“以詩為詞”。
孫明材 ·專業史 ·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