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西北民族論叢》是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以中國西北民族史、西北民族與鄰國經濟文化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區自然環境等領域為研究重點。本輯內容包括高昌國與突厥之間關系研究、御制平定西藏碑刻校錄、米蘭壁畫與東西方藝術關系考論、游牧部落曾經是什么等,且所有文章都是本集刊首發。
周偉洲 ·民族史 ·23.5萬字
本書集中收錄作者研究中古時代與內亞各人群有緊密關聯的各種名號的文章。通過分析這些內亞名號的結構、功能、語源、應用及流變,整理傳統文獻中某些難以理解的漢字音譯語詞,使它們發揮揭示歷史復雜面向的作用。
羅新 ·民族史 ·27.5萬字
西歐民族歷史寫作最早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在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的歐洲就有歷史家講述各民族的故事,并且清晰表達了民族政治和文化統一性的概念。到文藝復興時期,各國人文主義歷史家接受了民族國家這一主題。本書系統闡述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民族歷史寫作發展的全過程,并就各地區和國家對民族歷史寫作的貢獻,以及各自民族史學的發展路徑進行比較研究。我們認為,這不僅使我們能夠深入了解西歐史學邁向近代的過程,同時也使我們能探究近代早期“民族”這個新因素對歷史學術的影響,揭示政治與學術之間的互動關系。
徐波 ·民族史 ·20.5萬字
11世紀中葉,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開始勃興,1115年建立金國,僅用十余年時間先后滅遼亡宋,成為強大的北方王朝。金國都城在東北的近四十年間,是東北地區空前發展時期。中央集權國家完成了由女真舊制向中原式三省六部制的變革,地方基本完成了羈糜制向行政統轄制度的轉型,形成了以府州縣與猛安謀克制度并行的雙重統治體系。耕地面積、農業與手工業技術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儒家文化廣泛傳播,國家層面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基層社會呈現出多族文化交融的特點,東北與中原在各個方面的“一體”關系日益緊密。
程妮娜等 ·民族史 ·36萬字
完整意義上的苗族古歌應包括文本與唱本。除了學者搜集、翻譯、整理的文字文本之外,苗族古歌至今還以唱本的形式流傳于民間,后者是源,前者是流。本書從文學人類學視角,對苗族古歌這一非漢民族的活態口頭詩學進行田野調查,從歌詞與民俗、唱者與聽者、功能與傳承等多個維度系統梳理了苗族古歌從演唱到記錄的文本流變,在對不同方言區的苗族古歌進行深描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苗族口頭文化傳統在中國多元文化格局里的價值和意義。
龍仙艷 ·民族史 ·22.6萬字
《上下五千年》是作者為高級中學的學生所作的歷史教科書。《上下五千年》采用白話形式,敘述亦力求其具體,少作概括之辭,是當年使用面較廣,發行量最大的一部高中歷史教科書。《上下五千年》涉及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專門知識,都是一般工具書里不易查到的,全書用簡捷流暢的文字敘述從遠古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歷史大勢、制度沿革、文化發展,終篇則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依歸。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一部中國歷史的大百科全書,貫通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至民國等各個時代,涵蓋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社會、民族、宗教等各個領域。
呂思勉 ·民族史 ·22.2萬字
現代化是各民族發展變遷的必由之路。影響現代化發展的因素很多,大眾傳媒是現代化的標志和重要助推器,對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也引起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遷。本書借用文化生態學的文化生態系統理論、媒介生態學的媒介生態理論以及信息生態學的勢能等理論對大眾傳媒影響民族文化變遷的機制、特點以及民族文化生態優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開拓了民族文化研究與保護的思路,對實現我國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同進步,促進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加強對民族文化傳承、傳播與保護,指導民族新聞傳播實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龍運榮 ·民族史 ·25.3萬字
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治理理論和實踐經驗急需系統化研究。本書分為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理論和實踐經驗總結兩個部分。當前中國的社會治理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成果,西方社會治理理論也具有特定的價值和適用性。民族地區社會治理要立足于民族社會價值多元的實際,將法治作為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前提;同時要把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等基本法律與當地的習慣法、村規民約綜合運用。此外,要做好民族地區社會風險的識別和治理,保持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就要構建一套適合民族地區穩定發展的社會風險識別機制和治理機制。
吳開松 ·民族史 ·26.3萬字
《蒙古秘史》成書于1240年,是蒙古民族現存最早的一部歷史文學典籍,記載了蒙古民族發展的歷史脈絡,被中外學者譽為解讀草原游牧民族的“百科全書”,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名著。《蒙古秘史》以其特有的歷史價值、文學價值、文獻價值,以及完整系統的文化價值,引起了世界很多研究人員的關注,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持續至今的研究熱潮,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秘史學”。本書作者薩·巴特爾以《蒙古秘史》的德性與教化思想為論題,對《蒙古秘史》所蘊含的的神話與歷史的共創精神、蒙古族倫理精神以及蒙古族傳統主導德性等方面,進行了深刻的論述,以期讓讀者對《蒙古秘史》內在德性與教化思想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薩·巴特爾 ·民族史 ·22.6萬字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鄂溫克族也走過自己漫長的歷程。鄂溫克族的歷史從遠古時代一直延續到今天,這是他們的祖先用共同的信仰、信念、希望、追求、生命和血肉創造的歷史。現代的人們習慣于說,鄂溫克族有本民族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這種說法是否精確還得好好推敲,如果說現在在中國生活的鄂溫克族沒有文字,還算說得過去。因為鄂溫克族是一個跨境民族,除了中國之外,在俄羅斯、蒙古、日本也生活著一些鄂溫克族人。特別是俄羅斯境內的鄂溫克族人達到7萬人左右,而且他們有用斯拉夫字母創制的鄂溫克文字,并在教學和記寫民族語言時還在使用。
朝克 ·民族史 ·30.6萬字
瑞士民族在國家生存、建立到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著多樣性,而同時在整個歐洲大陸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瑞士民族矛盾則常常與國外矛盾、宗教矛盾等糾結在一起。瑞士在歐洲處于王朝統治時期時,就有一批渴求自由與平等原則的不同族裔的人奠定了一種共識基礎,形成了其國家的聯合體雛形。本書重點探討了瑞士通過制定中立政策,經過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的洗禮,成立了共和國,使其建立起一個具有現代性的“多民族的非民族國家”。
馬丁 ·民族史 ·31.7萬字
《契丹史》是一部視角獨特,全面、綜合地論述契丹民族崛起、成長、壯大、衰亡的史學專著。本書共分為七卷:通史、典志、傳記、考異、圖表、大事編年、主要文獻書目。本書在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歷史文獻以及近年考古發掘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了作者已經發表過的研究成果,是作者多年來教學與科研成果的匯總與總結。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契丹王朝是以北方少數民族契丹族為主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本書正是從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點出發,從中探尋契丹王朝發展的歷史規律及其特點,以期反映這一歷史時期多元一體的時代特色。
武玉環 ·民族史 ·39.6萬字
《契丹資料輯錄》主要輯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以及五代初期約五百多年契丹的史料。收錄時間,上起自契丹之名始見于《三國史記》記載的378年(東晉太元三年、高句麗小獸林王八年),下訖于907年(唐天祐四年、后梁開平元年)耶律阿保機取代遙輦氏稱汗建國。
肖愛民編 ·民族史 ·35.7萬字
本書以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四川境內的四個納西族聚居地云南的麗江、香格里拉和四川的俄亞、達祖為重要案例點,通過對東巴文化的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現狀進行的大量田野調查和資料整理,并結合民俗文化生活的描述對案例點進行呈現和分析,展現了一個“文化與旅游”的旅游人類學分析視角;同時,對旅游展演內涵、本質、類型及其社會文化效應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探討旅游展演與活態保護之間的互動關系基礎上構建出文化的活態保護機制;不僅豐富了納西狹東巴文化研究的資料庫,以及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提供了思考,而且對旅游人類學與旅游管理學的交叉融合研究也具有重要價值。
光映炯 ·民族史 ·20.3萬字
這是國內第一部中國少數民族史學史的專著。這是白壽彝先生1984年提出的課題,2005年被列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中心重大項目,2016年完成,并通過教育部審查結項。該書通過細究古今各少數民族史學個案,綜合探討各時段、各區域少數民族的史學狀況,分析少數民族史學的內容、特點、與中央王朝史學及其他民族史學關系等。
汪受寬主編 ·民族史 ·34.4萬字
本書對中古時期(以唐朝為核心)的墓志中所描述的漢人以外群體的活動進行了研究。作者長期致力于唐史研究,這部書稿是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民族史學科“985工程”建設項目的一個具體成果,其中一些文章已在核心刊物發表。
李鴻賓 ·民族史 ·22.4萬字
通過對中國中古時期北族的政治名號的結構、功能和應用的分析,獲得一種整理中古北族史料的新方法,從而使一切北族專名(包括官名、族名、人名和地名)都變成可用于史學分析的資料,由此在中古北族史的領域內開辟出一個新領域。
羅新 ·民族史 ·22.2萬字
近代中國飽受帝國主義侵凌。幾個世紀以來,無數志士仁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嘔心瀝血,頑強拼搏,甚至獻出生命。歷史所以呈現出這樣的面貌,是因為我們的民族經歷了一次從輝煌到沉淪的痛苦轉折。對于這一段歷史,我們既不應該忘記,也不應該用輕薄的態度加以對待。本書收錄了作者古稀之年對中國百年來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和反思文章,其中既有對民族苦難的悲憤痛惜,又有對民族振興的強烈渴望,是讓我們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的佳作。
李文海 ·民族史 ·20.2萬字
《金鏡:西羌國列王紀》是維蘭德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在維蘭德筆下,中國譯者從印度的語言中翻譯了這部講述西羌國從史前時代到建立大一統王朝,經由鼎盛期后逐漸走向衰落而徹底覆滅的“史書”。本書以印度斯坦蘇丹與其皇后和寵臣的后宮夜話作為敘事框架,通過不同人物之于西羌國歷史的視角、觀點和態度,構造了一部融匯政治、經濟、宗教、哲學以及道德訓導論述的文學思想巨著,深刻地闡發了維蘭德關于自然與德性,政治道德和政治體制以及制度和道德對于國家命運之影響的思想。以史為鑒,歷史上國家興亡的教訓,是后世統治者最好的鏡子。《西羌國列王紀》從印度斯坦宮廷的讀物到中國皇帝的另類“資治通鑒”,經翻譯成拉丁文后,維蘭德又把它譯成德文。本書不僅思想深邃,敘事手法上更有無數可圈可點之處。
(德)維蘭德 ·民族史 ·28.1萬字
這是一部論文集,是作者長期理論思考并結合相關史料的研究成果選編,是近年來中國民族史研究難得的佳作。內容共分為四組:第一組凡七篇,泛論中國歷史上的族群認同、國家認同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第二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認識歷史上的各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積極貢獻。第三組由五篇構成,以蒙古帝國、元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為討論主題。納入最后一組的四篇論文,則分別考察族群認同在回族、滿族的形成和鮮卑拓跋部早期歷史的書寫之中的作用問題。
姚大力 ·民族史 ·3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