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選取王國維國學思維的經典解讀,對歷史、美學、哲學、文學、戲曲、古史地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大師的角度關照華夏文化,文中處處顯現學術之光,詳盡展現國學之深厚底蘊。本書是一部國學經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表達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財富。
季風 ·民族學 ·13.4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中國人的衣食住行、中國人孝悌為先、中國人知足常樂、中國人的生命活力、中國人的忍耐力、中國人的勤勞等內容。
(美)史密斯 ·民族學 ·15.3萬字
胡適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學者。其對國學的通徹見解,讓他人恐之不及。《大師講國學文庫:胡適講國學》全面收錄了胡適先生精華的國學理論,結集了多篇胡適先生在國學領域的不同文章,其內容更是涉及諸子百家、文學等多個領域,為讀者更好地了解國學理論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與參考。
季風 ·民族學 ·16.4萬字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讓人五味雜陳。這個從來不乏創造性的民族,卻流行著世界上龐大的“山寨”文化,使自己成為創新的附庸者,而非創新者。中國人注重禮儀,和睦以待人,綱常倫理,無不都奉之為圭臬。但普遍的愛心,社會的信用,公共的精神,似乎都是為匱乏者。功利性的善心與被管理的“自覺性”,使之天然地缺乏社會責任感和真正意義的集體精神。
(美)明恩溥 ·民族學 ·18.6萬字
辜鴻銘在書中力闡中華民族德精神和中國文明的價值,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當時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在這本書中,作者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進行對比,凸顯出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在精神特質上的完善。準確而生動的描述,幽默而調侃的筆調,嚴肅而深刻的話題,無一不滲透著辜鴻銘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愛。
辜鴻銘 ·民族學 ·7.3萬字
中國人或許是最保守、最固執,亦最利己的族群,他們有著發自內心的真誠和善良,卻從未試圖將這種真誠和善良變成社會的公共精神。
蔡元培 ·民族學 ·19.4萬字
費正清說,中國人有一種深藏不露的文化優越感。過去的數千年來,中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傳統的政制,又幾乎剝奪了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中國人勤勞、善良,卻獨善其身而漠視其他。當“帝國隕落”之后,他們又死扛著面子,自卑地回憶過往的唐宋榮景。
(美)何天爵 ·民族學 ·14.4萬字
新史學經典,人類社會永不過時的警示。十八、十九世紀以來,帝國崩潰,民族國家興起。在這股狂潮中,既有新興國家的獨立之可喜,也有爭戰殘殺乃至引起世界大戰這樣的空前浩劫之可悲。海斯教授鑒于民族主義的盛行,乃著是書,分析民族主義的由來、種種表現及其導致的后果,以警醒世人,保持開放多元的國際觀,努力創造一個和平的世界。來自卡爾頓·海斯教授的追問引人深思:我們為什么要打仗?為什么,尤其是在當下這個時代,當我們大肆吹噓“進步”、“科學”和“人道”的時候?
(美)卡爾頓·海斯 ·民族學 ·17.5萬字
近幾年,許多人類學家開始強調寫作的重要性。而眾所周知,民族志寫作的起點和基礎是研究者的田野筆記。那么,如何做田野筆記呢?為此,三位具有豐富田野實踐和教學經驗的人類學家,給出了一系列實用而又指導性的建議。本書通過大量的正在撰寫的、“未完成的”田野筆記實例,考察了田野研究者如何將親身經歷和觀察寫成田野筆記的過程,討論如何運用田野筆記來講述民族志故事的方法,以及幫助研究者基于田野筆記撰寫民族志的關鍵步驟。本書致力于提出一套實用的田野筆記寫作指導,以幫助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口述歷史學、教育學等學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因為田野研究和人類學方法在以上學科中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另一方面,對于政治學、商業管理、傳播、社會福利及公共衛生等學科,田野研究和民族志也可以作為次一級的輔助研究方法。《如何做田野筆記》系美國當代知名人類學家羅伯特·埃默森等撰寫的一部有關人類學研究專著。田野調查是當代文化人類學研究的重要環節,而其中的關鍵之處,就是如何作田野筆記。此書結集的數位人類學家的經驗談,對此項工作作了詳盡、清晰的闡述,也是該學科基礎方法的指導之作。
(美)羅伯特·埃默森 雷切爾·弗雷茲 琳達·肖 ·民族學 ·19.7萬字
本書從民族學研究中的身份認同問題出發,以歐洲、非洲的個案作為切入點,建構了一個新的沖突理論。在人們既往的認知中,民族意識和宗教信仰往往被視作引發沖突或者產生政治分化的決定性因素,盡管歷史上并無充分證據來支撐這些觀點。本書批判性地檢視既往成見,并詮釋了水、石油、政治資本、區位優勢等資源在族群與宗教中扮演的角色。
(徳)李峻石 ·民族學 ·17萬字
格薩爾史詩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史詩,也是至今仍在傳唱的一部“活態史詩”,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象雄珍珠宗》是格薩爾史詩重要的一部,主要講述嶺國和古象雄國之間的矛盾以及戰爭,故事情節曲折,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有力,戰爭場面宏大,既有蓋世英雄,也有對小人物的描寫與刻畫,同時其中包含的民俗等文化內容極為豐富,佛教與苯教的斗爭也很激烈。
姜佐鴻整理 ·民族學 ·6萬字
本書主要基于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在2012年共同完成的“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狀況家庭調查數據”,著重分析研究不同民族在發展過程中的差異性,尤其是漢族與不同族別的少數民族之間的差異,具體圍繞微觀的家庭和個體層面,對少數民族的家庭經濟生活狀況、收入分配、貧困、語言能力與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農村勞動力轉移、幸福感、各類經濟政策對家庭生計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研究。
丁賽 李克強 (瑞典)別雍·古斯塔夫森 (日)佐藤宏 瑞薩·漢斯姆斯 ·民族學 ·13.6萬字
本書主要是從金代契丹人的軍事、政治、文化等的活動、契丹人的社會組織、周邊政權對契丹人的影響及金廷對契丹人的統治政策等加以論述,從而全面的廓清金代契丹人的生活狀態以及對金政權的影響。
夏宇旭 ·民族學 ·17.2萬字
為探討新形勢下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特色凝煉和方法創新問題,全國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創新論壇日前在北方民族大學舉行。全國15所民族院校和部分民族地區院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部門的專家學者40余人參加了論壇。
王永和 ·民族學 ·19.9萬字
本書為云南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緬甸北部的“怒人”源自中國怒江地區中國怒族中的“阿儂”、“怒蘇”兩部,他們在當代緬甸國家民族建構中沒有獲得獨立的民族身份,由此引發了其族群重構運動。出于對本族語言、文化保持及民族身份獲取的需要,歷史上交往較少的阿儂與怒蘇兩部實現了聯合,以中國怒族的建構模式為范本,通過社會身份的強化、文化傳統的重塑、書寫系統的創制、怒語基督教神學系統的建立以重構作為一個完全民族實體的緬甸“怒族”,最終獲得緬甸政府的確認而取得獨立民族身份。
何林 ·民族學 ·18.2萬字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的論文集,精選了本學科論文十余篇。本輯分為理論與對話、宗教與文化、民族專題、學苑論壇四大部分,從文化人類學、歷史人類學、醫療人類學等諸多角度闡釋了當下人類學領域的重要議題。本書相關論述涉及學術前沿,史實考述翔實,田野調查扎實,理論觀點鮮明,具有學術參考價值。
何星亮主編 ·民族學 ·20萬字
本書圍繞云貴高原山地少數民族“苗族”的婚姻、貿易與社會秩序,追溯了苗族婚姻交換與市場交換兩種不同交換形式的歷史變遷,考察了社會秩序在苗族社會的特征及其運行實況。本書并以清水江木材貿易為例,說明了苗族在面對新的市場和外界時所自發產生的“林糧兼作”和木材貿易制度之“生態智慧”。
曹端波 崔海洋 ·民族學 ·15.7萬字
本書以“互嵌式社區”向“互嵌式社會”的轉變為研究理路,探討了經濟、社會、文化、民俗等領域民族團結的生成和表現。以寧夏、內蒙古、四川、廣西和陜西等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傳播和并存的現實為基礎,重點討論了扶貧工作中的民族關系、互嵌式社區的交往與心態、民俗交往中的地區性、鄉村天主教與村落生活等問題,嘗試通過基層社會內部多樣性如何共存與共同性如何生成的研究,深化對于“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等政策話語的認識。
張少春 ·民族學 ·19.8萬字
作者通過問卷調查,從城市多民族社區居民的社區認同與歸屬感、居民對社區管理的感知、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民族關系、社區穩定的預警狀況等五個維度描述、分析出西北民族地區城市社區的治理特征;從城市多民族社區治理主體與治理內容的角度出發,結合城市多民族社區的現實特征,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分別選取了目前呈現數量較多的“村改居”多民族社區治理主體變化、城市多民族社區服務,以及老齡化社會背景下城市多民族社區養老服務的案例,進行了深入剖析。
單菲菲 ·民族學 ·10.8萬字
本書從語義學、語用學、民族志詩學等視角對哈尼族口頭傳統文類“哈巴”進行了考察,通過規范而深入的田野研究和多次定點跟蹤回訪,從演述情境、文學形式、傳統曲調和地方性知識等各個方面對“哈巴”的文類特征進行了界定和分析,比較真實和全面地呈現出“哈巴”在民間傳統生活中的存在形態。作者將“哈巴”定位為“跨文類”的綜合范疇,糾正了以往將其僅僅視為民間音樂形式或曲藝的偏頗,頗具新意;而關于“哈巴”文類歸屬的“不確定性”問題的系統分析,則觸及了口頭文類研究的一個重要學理問題。
劉鏡凈 ·民族學 ·1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