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人或許是最保守、最固執,亦最利己的族群,他們有著發自內心的真誠和善良,卻從未試圖將這種真誠和善良變成社會的公共精神。
蔡元培 ·民族學 ·19.4萬字
本書采用一般與特殊相結合、文獻研究與實地調查相結合、比較分析、系統分析、個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對西藏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的理論框架、現狀、提升路徑等進行了系統論述。本書可以為提升西藏自治區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對于實現社會穩定與推動發展進步、構建西藏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鄭洲 ·民族學 ·15.2萬字
本書詳細地描寫了東巴文獻中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量詞、數詞、副詞、助詞和連詞八類詞的東巴文記錄情況。在各類詞性調查研究中,我們根據語義的不同和音節的多少,又將每一類詞性分成若干小類,分別對其文字記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探求各自的記錄特點。比如,在動詞的記錄調查研究中,我們描寫動作動詞、心理動詞、使令動詞、趨向動詞、存現動詞和能愿動詞的文字記錄情況。根據音節數多少的不同,又描寫了單音節、雙音節和多音節動詞的文字記錄情況。各類詞性的文字記錄描寫主要包括無文字記錄和有文字記錄兩方面的內容。在描寫的同時,該書也全面進行各類詞性記錄情況的比較和不同版本記錄情況的比較。研究表明東巴文是一種正向成熟文字過渡的意音文字,文獻中各類詞性在文字的記錄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東巴文字體系在記錄語言的發展中并不平衡。對于學術研究而言,該書將為比較文字學和普通文字學,尤其為原始文字的研究提供數據和材料,也將為以后的東巴文獻各類詞性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參考。對于一般的讀者而言,將為愛好東巴文的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較強的讀本。
黃思賢 ·民族學 ·12.1萬字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的論文集,精選了本學科論文十余篇。本輯分為理論與對話、宗教與文化、民族專題、學苑論壇四大部分,從文化人類學、歷史人類學、醫療人類學等諸多角度闡釋了當下人類學領域的重要議題。本書相關論述涉及學術前沿,史實考述翔實,田野調查扎實,理論觀點鮮明,具有學術參考價值。
何星亮主編 ·民族學 ·20萬字
本書以“互嵌式社區”向“互嵌式社會”的轉變為研究理路,探討了經濟、社會、文化、民俗等領域民族團結的生成和表現。以寧夏、內蒙古、四川、廣西和陜西等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傳播和并存的現實為基礎,重點討論了扶貧工作中的民族關系、互嵌式社區的交往與心態、民俗交往中的地區性、鄉村天主教與村落生活等問題,嘗試通過基層社會內部多樣性如何共存與共同性如何生成的研究,深化對于“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等政策話語的認識。
張少春 ·民族學 ·19.8萬字
本書運用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心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尤其從集體記憶的路徑,深入系統地研究了馬薩達神話與現代以色列集體記憶的塑造。作為表征國族的視覺形象與政治隱喻,馬薩達神話在20世紀的興起及演變歷程,折射出“自然國族化”和“國族自然化”之間的互動關系:一方面,馬薩達神話成為猶太民族主義者借助傳統象征資源塑造集體記憶、構建民族國家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它反過來塑造了以色列的對外行為和民族性格,成為其奉行決不妥協的強硬軍事安全政策的政治心理基礎。
艾仁貴 ·民族學 ·16.7萬字
本書從民族學研究中的身份認同問題出發,以歐洲、非洲的個案作為切入點,建構了一個新的沖突理論。在人們既往的認知中,民族意識和宗教信仰往往被視作引發沖突或者產生政治分化的決定性因素,盡管歷史上并無充分證據來支撐這些觀點。本書批判性地檢視既往成見,并詮釋了水、石油、政治資本、區位優勢等資源在族群與宗教中扮演的角色。
(徳)李峻石 ·民族學 ·17萬字
本書是在作者主持并組織課題組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3BJY038)《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的結項成果基礎上進一步凝結修改而成的。課題組在查閱國內外大量有關文獻研究資料、系統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圍繞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指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關問題,通過大量的發放問卷、田野調查等方式,深入基層,深入農牧戶家中,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同時借助數理統計和計量經濟學分析法,從多維視角對造成差距的原因、影響因素和效應進行理論詮釋以及動態和靜態分析,進而提出縮小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對策建議。“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地區卻占全國總面積的50-60%,并且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陸地邊境地區和西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呈現不斷拉大趨勢,其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更是不容忽視。如果任由這種態勢發展下去,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導致社會動蕩和不和諧。因此,縮小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防止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導致社會問題,關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峻峰 峻峰 ·民族學 ·18.1萬字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讓人五味雜陳。這個從來不乏創造性的民族,卻流行著世界上龐大的“山寨”文化,使自己成為創新的附庸者,而非創新者。中國人注重禮儀,和睦以待人,綱常倫理,無不都奉之為圭臬。但普遍的愛心,社會的信用,公共的精神,似乎都是為匱乏者。功利性的善心與被管理的“自覺性”,使之天然地缺乏社會責任感和真正意義的集體精神。
(美)明恩溥 ·民族學 ·18.6萬字
該書是一本文化人類學方面的經典著作,而且也頗具可讀性。該書從歐洲人對大象的認知作為一個例子,開始探討歐洲人如何通過大象建構對異域文化如非洲的想象。作者接著又擴展到歐洲人對其他民族之間的這種認知歷史中,如通過馬卡拉形象探討了對印度大陸的認識歷程,通過裝飾花紋對西亞文化的認識,以及還有對美洲原住民和中國的認識歷史等等。
(英)格拉夫特·E.史密斯(G.Elliot Smith) ·民族學 ·6.8萬字
本書從少數民族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出發,通過對少數民族各項事業發展的梳理,全面展示其成果、發展軌跡、政策導向,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此發揮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事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在少數民族事業發展中的“思想庫”與“智囊團”作用,為不斷提升民族事務治理能力和完善民族事務治理體系、促進民族地區社會協調發展和維護邊疆地區長治久安等重大戰略問題提供政策參考和咨詢服務,同時為相關學術研究提供基礎信息。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研究中心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事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組織編寫 丁宏 ·民族學 ·11.1萬字
本書主要是從金代契丹人的軍事、政治、文化等的活動、契丹人的社會組織、周邊政權對契丹人的影響及金廷對契丹人的統治政策等加以論述,從而全面的廓清金代契丹人的生活狀態以及對金政權的影響。
夏宇旭 ·民族學 ·17.2萬字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邊疆少數民族村社的治理問題,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以傈僳族村社治理為主要研究內容,選取云南省武定縣老木壩村為個案,具體分析傈僳族村社的治理主體、治理過程和治理效能等問題,進而提出增強傈僳族村社治理能力,提升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的路徑。本書對于傈僳族村社治理的研究,既有助于傈僳族村社發展,也是邊疆少數民族村社治理研究的重要理論探索。
張健 魯建彪 ·民族學 ·14.9萬字
新史學經典,人類社會永不過時的警示。十八、十九世紀以來,帝國崩潰,民族國家興起。在這股狂潮中,既有新興國家的獨立之可喜,也有爭戰殘殺乃至引起世界大戰這樣的空前浩劫之可悲。海斯教授鑒于民族主義的盛行,乃著是書,分析民族主義的由來、種種表現及其導致的后果,以警醒世人,保持開放多元的國際觀,努力創造一個和平的世界。來自卡爾頓·海斯教授的追問引人深思:我們為什么要打仗?為什么,尤其是在當下這個時代,當我們大肆吹噓“進步”、“科學”和“人道”的時候?
(美)卡爾頓·海斯 ·民族學 ·17.5萬字
本書研究大理白族傳統婚俗文化變遷,旨在揭示白族傳統婚俗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代價值。本書從多學科視角剖析大理白族傳統婚俗文化的功能,從觀念、程序、禮儀、功能四個維度,考察其現代變遷狀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變遷的實際,分析其變遷的原因。結合傳統婚俗文化變遷對民族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影響,提出傳承、創新建議,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融入白族民眾的民俗生活,實現民族科學、和諧發展。
楊慶毓 ·民族學 ·18.7萬字
費正清說,中國人有一種深藏不露的文化優越感。過去的數千年來,中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傳統的政制,又幾乎剝奪了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中國人勤勞、善良,卻獨善其身而漠視其他。當“帝國隕落”之后,他們又死扛著面子,自卑地回憶過往的唐宋榮景。
(美)何天爵 ·民族學 ·14.4萬字
本書主要基于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在2012年共同完成的“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狀況家庭調查數據”,著重分析研究不同民族在發展過程中的差異性,尤其是漢族與不同族別的少數民族之間的差異,具體圍繞微觀的家庭和個體層面,對少數民族的家庭經濟生活狀況、收入分配、貧困、語言能力與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農村勞動力轉移、幸福感、各類經濟政策對家庭生計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研究。
丁賽 李克強 (瑞典)別雍·古斯塔夫森 (日)佐藤宏 瑞薩·漢斯姆斯 ·民族學 ·13.6萬字
《民族理論研究》以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重點招標課題“構建中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少數民族視域研究”為依托,聚焦民族理論相關問題研究,設有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民族工作研究、世界民族問題與理論政策、學術史與研究動態五個版塊。本書為第四輯。
陳建樾 劉泓 龔永輝主編 ·民族學 ·10.4萬字
本書選取王國維國學思維的經典解讀,對歷史、美學、哲學、文學、戲曲、古史地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大師的角度關照華夏文化,文中處處顯現學術之光,詳盡展現國學之深厚底蘊。本書是一部國學經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表達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財富。
季風 ·民族學 ·13.4萬字
自20世紀后期以來,伴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全球時代的到來,興起于西方的自由的多元文化主義思潮開始風靡世界,民族主義的吶喊與躁動再度高漲。在地方族裔民族主義的催生與動員下,多民族(或多族群)國家內的少數民族(或族群)的民族(或族群)認同得以強化,相應地可能弱化國家認同,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受到嚴重威脅。于是,“民族認同”問題不僅成為當今國際政治十分敏感的話題,也是學術界與理論界倍加關注的主題。但是,縱觀當今學術界關于“民族認同”問題的研究,基于馬克思主義視角的考察卻十分罕見,或者僅僅是散見于與西方民族理論的比較視野中的一般論述,系統地全面地進行分析并得出富有洞見的觀點的著述更是鳳毛麟角。為此,本書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視野的‘民族認同’問題研究”這一題域,嘗試著梳理關于“民族認同”問題研究中的主要理論觀點,并應用到對于中國的“中華民族認同”的歷史考察與現實分析中,總結得出關于加強“中華民族認同”的若干思考,供理論界與學術界參考。
陳茂榮 ·民族學 ·18.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