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閱讀是中國考試最容易掉以輕心的領域,也往往成為拿下高分的最大阻礙。本書專為第一次準備雅思考試的考生做準備。以題型解析為核心,深入分析每一道題的關鍵詞,致力于站在初學者的角度上全面分析雅思考試。希望能協助各位考生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幫助考生迎接其光明的未來與成功。
張大世 ·語言文字 ·10.2萬字
本書作者在研究漢字的過程中,常常被漢字最初的美麗形態所打動而深感震撼。這本書從個人的視角精選了101個最能展現古代博物史的漢字,不僅詳細講解了每一個漢字字形的演變,而且由漢字字形入手,講解了與此漢字有關的古代社會的文采風華、動物植物和農事輿地,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現場,尋找中國文化的根。
許暉 ·語言文字 ·12.8萬字
本書是越南漢字資源整理研究的專題性著作。全書分上中下三編,上編越南碑銘文獻用字研究,中編越南碑銘文獻俗字彙編,下編越南碑銘文獻目錄。著者在兩萬多通越南銘文拓片中,按時代編撰文獻目錄,據此搜集整理越南碑銘俗字,拓展越南碑銘文獻用字研究。書稿立足原始文獻,從國際俗字(通用俗字)和國別俗字(變異俗字)視角,考察俗字在越南的移植、受容、變異和衍生,對諸多越南俗字進行了構形和源流闡釋,揭示了域外俗字對於中國文字學研究、大型辭書編撰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何華珍 劉正印等 ·語言文字 ·14.8萬字
本書包括MeetingontheCampus、StudyatCollege、HobbyandEntertainment、FriendshipandLove、TravelingAbroad等10個單元的內容,每個單元都有Listening、Speaking、Followthemovie、Reading等方面的訓練。
王海燕 劉民 楊芳 ·語言文字 ·4.3萬字
本書通過分析不同寫作水準的中國內地英文教師的寫作評分,探究影響教師評分的內在因素。為此,研究者設計了兩個相互關聯的子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對英文教師的評分重點和評分行為進行量化分析和質化探究。其研究結果強調了英文教師寫作水準在評價學生寫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期對改進教師教育培訓以及提高課堂評價信效度提供實證證據及有效反饋。
劉力 ·語言文字 ·5.5萬字
《增廣賢文》作為歷史上的啟蒙讀物之一,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大成,是人生諸多方面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領域里的璀璨明珠。本書以上海昌文書局印行的《繪圖增廣賢文》(1946年版)一書為底本,在原文的各話題基礎上,分立出話段,該話段視被為一個單元,選出了此單元中的重、難點詞語和較為特殊的句式,對它們展開現代漢語注譯,然后對那些關鍵詞、句也配以簡易的英語譯釋,對原文句式、話題作必要的闡釋的同時,給出翻譯建議,最后呈現出完整的英語譯文。
李英垣 ·語言文字 ·8萬字
內容依托型課程作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種方案提出后,引起許多大學英語教師對其專業能力的懷疑和專業屬性的困惑。本研究從大學英語教師面臨新的課程實踐形式產生的知識和身份困惑開始,以“教學哲學”為核心概念,探究大學英語教師對內容依托型課程教學的理解。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通過深度訪談、課堂觀察、文本資料,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師在內容依托型外語課程教學中的三種教學形態及其深層的教學哲學。
張玉榮 ·語言文字 ·12.9萬字
本書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與發展需要”為取向。全書由口才訓練、應用寫作訓練和職業漢語訓練等三大板塊構成,分展示類口才、功能類口才,學業類文書、申述類文書、事務類文書、禮儀類文書、常用黨政公文,以及職業漢語模擬測試等8個學習單元和2個附錄。
張藝 ·語言文字 ·13.9萬字
本書涵蓋了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區域國別研究及學科教學等方向的研究成果。本刊旨在向廣大讀者反映我國外國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區域國別研究及學科教學五個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展現獨特的研究視角,提供具有全新參考價值的學科研究信息,在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促進中國跨語言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本輯為第十八輯,主要內容包括歷史語言學研究專欄、文學與文化、文化與教學、語言與教學等四部分十多篇論文。
劉全國主編 ·語言文字 ·18.6萬字
本書按照生成句法框架,注重分析各語類的相互合并、移位等關系,把合并形成的任何一個結構都看成一種短語結構來對待。作者探討了名詞短語、動詞短語、形容詞短語、代詞短語、數詞短語、數量結構、時位詞短語、情態詞短語、摹擬詞短語、副詞短語、后置詞短語、語氣詞短語、格短語、復數短語、領屬短語、時態短語、體短語、輕動詞短語、形容詞化短語和副詞化短語的形成過程及其句法結構特征等。
高蓮花 ·語言文字 ·9.2萬字
本教材在近年語文課程改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緊貼技工教育的實際情況和學生成長的規律,包含7個單元:唱響青春、博學強技、修身厚德、忠孝感恩、心靈驛站、初入職場、企業視窗、古詩雅韻。充分體現“語文內容與企業文化一體、大千知識與地方文化一體、學生的心智成長與未來職場發展一體”的一體化教育目標
韓巖 高明 ·語言文字 ·17.9萬字
本書以中共中央辦公廳2012年4月12日頒布的《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為依據,詳細闡釋了機關常用公文的含義、特點、作用、格式和寫法,每種文書都列舉了最新的或典范的案例以供參考。全書共分上、下二編,上編為公文寫作基礎知識部分,下編為公文寫作實踐部分。
劉曉玲 ·語言文字 ·14.6萬字
閱讀是人類最重要的認知功能之一,研究閱讀的一條重要途徑是眼動追蹤法。本書作者師從世界著名的眼動研究專家KeithRayner教授,在國際一流的眼動實驗室學習,有多年的眼動閱讀研究經驗。本書中,作者把握當前國際眼動閱讀的現狀,結合中文有別于拼音文字的特點,設計實驗,以揭示中文閱讀獨特的認知加工機制。本書是作者多年眼動閱讀研究成果的總結,對讀者了解當前眼動閱讀研究的背景和將來發展的方向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楊錦綿 ·語言文字 ·14.2萬字
本書從語言、文化、文學等多視角,圍繞壯、泰諺語的文學屬性、語言屬性和文化屬性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或對比分析。壯、泰語諺語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征與語言特征,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文學屬性較為相似,然語言與文化屬性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由于兩個民族歷史演變和社會變遷的結果。構建多元視角下壯、泰諺語比較研究的理論框架,為世界諺語文化交流和不同民族的諺語比較研究提供借鑒。通過壯、泰民族的諺語比較研究,探求兩個民族的語言同源關系及歷史文化淵源關系,增強兩個民族的語言與文化認同感,將促進壯、泰民族傳統文化交流,增進相互理解,促進民心相通。
周艷鮮 何麗蓬主編 ·語言文字 ·17.9萬字
本書在主觀性和主觀化理論的背景下,用比較的方法對現代漢語中一些近義虛詞進行了共時的語義分析,必要時還從歷時的角度進行了探討。重要的是,對虛詞主觀化的機制,本書提出了獨特的見解,豐富了主觀化理論。本書可作為大中專院校漢語專業教師、研究生以及對外漢語教師和語法研究愛好者的參考用書。
崔蕊 ·語言文字 ·10.2萬字
1.本套書采用了國際流行的自然拼讀教學方法,自然拼讀法(Phonics)是英語母語國家普遍使用的兒童英語學習方法,它通過讓孩子辨識字母及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在字母和發音之間建立直接聯系,做到“見詞能讀,聽音能寫”。2.本套書按照自然拼讀的難易程度共分為5冊。第1冊講字母名和字母音;第2冊講單詞(輔音元音輔音單詞)和押韻詞;第3冊講短元音和視覺詞;第4冊講單輔音和視覺詞;第5冊講輔音字母組合和元音字母組合。
青藍外語編著 ·語言文字 ·288字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成果,對五四時期英詩漢譯各主要流派譯家們的譯詩活動進行深入系統的詩學批評研究,這有助于我們更客觀地審視和評價五四時期的詩歌翻譯活動,有助于我們更理性地認識和了解中國詩歌翻譯規范的形成原因及其對中國新詩的建構性影響,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揭示文學翻譯的本質。本書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紹研究背景和意義,第二章論述詩學與詩歌翻譯的關系,第三章概述五四時期的西詩漢譯活動,第四章考察詩歌譯者作為審美主體在詩歌翻譯過程中對選材及詩歌形式方面的詩學操縱,第五章對本書進行了簡要綜述。
文珊 ·語言文字 ·14.5萬字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先生用傳統學問訓詁解讀中國烹飪飲食文化,從飲食名稱、烹飪原料與調料、烹調方法、炊食器具講到文化傳統,看漢語的博大精深如何詮釋中華美食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看“絕學”訓詁如何“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走出書房方寸之地,走進市井人間煙火。
王寧 ·語言文字 ·5.3萬字
《漢語復輔音說辨正》,是一部討論漢語復輔音問題的學術專著。在上古漢語聲母系統的構擬問題中,漢語中是否有復輔音,一直是音韻學界關心和爭論的焦點。自高本漢以來,西方漢學界,多有主張漢語有復輔音說,當今學界,亦有從漢藏語比較的角度,提出漢語復輔音假說。在這部專著中,對“復輔音說”,進行了辨正。為今人認識復輔音問題,提供了新的觀點。
丁啟陣 ·語言文字 ·15.4萬字
《甘肅方言詞匯》提供了甘肅省的蘭州、紅古、永登、榆中、白銀、靖遠、天水、秦安、甘谷、武山、張家川、武威、民勤、古浪、永昌、張掖、山丹、平涼、涇川、靈臺、酒泉、敦煌、慶陽、環縣、正寧、鎮原、定西、通渭、隴西、臨洮、漳縣、隴南、文縣、宕昌、康縣、西和、臨夏市、臨夏縣、合作、舟曲、臨潭等41個方言點的詞匯材料,并列出北京話詞匯以資比較。方言詞匯為41個點的430條詞語的對照表,每條詞語,依據各方言音系,用國際音標標音。本書比較完整地反映了甘肅漢語方言的詞匯差別,是甘肅方言研究、普通話教學、公安刑偵言語識別與鑒定的重要參考資料。
雒鵬主編 ·語言文字 ·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