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分為責任與堅守篇、改革創新篇和傳承與奮進篇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討新媒體時代媒體的價值追求、倫理道德以及輿論監督;第二部分論述媒體融合與轉型發展,媒體話語體系構建,以及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特別是對平臺、渠道、內容、資源整合等內容給予了充分思考;第三部分關注新媒體時代傳媒學生培養的觀念轉型與育人模式創新,論述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如何處理好實踐與理論提升的關系,并以報業集團為例闡釋傳媒人才的培育體系建設。
范以錦 ·新聞傳播 ·14.7萬字
2013年是北京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一年,是全面啟動首都新一輪信息化發展建設的重要一年,是北京為建設世界城市布局的一年?!皵底直本币鸦緦崿F,正在邁向“智慧城市”。北京市信息化建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和行政效率為根本途徑,較為圓滿地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各項工作取得較大成績,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赌觇b》2013年對北京信息化建設進行全景式的客觀記錄,是一部具有資料性、專業性的工具書。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新聞傳播 ·53.6萬字
2008年至2018年,是中國傳媒業融合轉型的重要時期。本書以年份為綱,對其間重要的傳媒事件進行回顧與評析,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深入剖析。作者以多年媒體從業者及學界研究者的雙面視角總結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能對未來傳媒行業發展的方向發揮較具價值的引導作用。
范以錦 ·新聞傳播 ·16.6萬字
書稿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大眾傳媒在文化建設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研究”前期的階段性成果,作者選輯了課題組學術骨干以及參與有關研討會部分專家學者公開發表的論文共二十八篇,分為六編,分別包括:新媒體與文化生態、大眾傳媒與價值形塑、電視媒體與文化傳播、媒介敘事與國家形象、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傳播、媒介形象與身份建構,全書從不同維度闡述了傳播媒體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為傳播媒體與文化建設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
董天策主編 ·新聞傳播 ·26.3萬字
本書專注于解決基層新聞報道稿件難以上高端媒體的問題,也是一本從基層視角而非媒體專家角度出發的創新型實戰教材和管理人員文化讀本。本書以通俗易懂、實戰實用為原則,以作者本人精選的80篇高端媒體刊發作品為實例,從社會題材上稿、襄括高端獎項講起,以權威報刊報道為重點,輔以省級黨報報道、中央權威網絡媒體報道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寫稿、投稿過程講解,揭示了提高權威媒體上稿率的實戰攻略,以達到“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之效。
鄧云球 ·新聞傳播 ·16.1萬字
本書用篇章語用學的視角和方法,對德國社論、評論和短評進行了觀察和分析,提出了適用于評論性篇章、特別是適用于對不同報紙上不同類別的評論性篇章進行對比的篇章分析模式,并利用這一篇章分析模式,對所選語料進行了全面、深入和細致的分析和比較,揭示了不同報紙上的三種評論性篇章在交際—語用、篇章結構和語法層面上的共性和特性。在此基礎上,本書還探討了如何針對不同的評論性篇章切實可行地開展閱讀教學的問題,對篇章分析的結果進行了理論的升華和應用方面的深化。
來炯 ·新聞傳播 ·22.7萬字
該書2010年出版第一版后,幾年內已經重印五次。該書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修改而成。本書分總論(基本概念、經典理論、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傳播的系統論視野、傳播的社會功能、控制研究、信息與符號研究、媒體研究、受眾研究、效果研究等章節。
李苓等 ·新聞傳播 ·19萬字
在流量與內容并重的新媒體時代,如何通過信息搜集、文稿寫作、圖片編輯、圖文排版、信息圖表、數據新聞、音頻編輯、視頻編輯和H5頁面設計等手段吸引用戶關注是新媒體從業者必備的能力與素質。本書理論與實操相輔相成,詳細介紹了新媒體信息編輯實用知識,內容包括:新媒體信息編輯概述,新媒體信息搜集,新媒體文稿撰寫與編輯,新媒體圖片編輯,新媒體圖文排版,新媒體信息圖表編輯,新媒體數據新聞編輯,新媒體音頻編輯,新媒體視頻編輯,以及新媒體H5頁面設計等
陶亮 吳航行 ·新聞傳播 ·12萬字
網絡電視基于寬帶高速IP網,以網絡視頻資源為主體,將電視機、個人電腦及手持設備作為顯示終端,通過機頂盒或計算機接入寬帶網絡,實現數字電視、時移電視、互動電視等服務,網絡電視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電視觀看方法,它改變了以往被動的電視觀看模式,實現了電視以網絡為基礎按需觀看、隨看隨停的便捷方式。本書對網絡電視的類型發展、節目個案分析以及網絡電視發展的未來給出了新銳又系統的批評與研究。
王青亦 ·新聞傳播 ·9.8萬字
以作者與編輯雙重身份,揭秘醫學出版的那些事兒。讓作者明白出版,為出版社培訓作者。全書共分六講,從立意、選題、撰寫框架、與出版社溝通、與編輯溝通、宣傳幾個方面介紹醫學出版的相關知識。既是新編輯入行的普及讀物,又可為作者總結選題提供思路。
周艷杰 ·新聞傳播 ·9萬字
本書系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聞自由化與蘇共亡黨關系研究”之研究成果,對蘇聯晚期執政生態、媒介生態、公開性、輿論多元化、蘇聯報刊與其他大眾傳媒法的制定與頒布等核心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書中所包含的研究材料、主要見解、論述和結論等,有助于讀者從新聞傳播學角度,全面了解蘇聯晚期推行公開性與輿論多元化改革,以及大眾傳媒在改革過程中逐步走向失控的歷史過程。
張舉璽等 ·新聞傳播 ·32.7萬字
本書從“網絡安全意識”“以人民為中心”“網絡輿論陣地建設”“開啟網絡強國建設新征程”四個維度對這一話題進行詳細闡述,有助于讀者更好的理解和領悟網上輿論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共同參與維護這一億萬民眾的精神家園,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獻上自己的力量。
任仲文 ·新聞傳播 ·11.3萬字
本書從歷史與現實觀的視角出發,在新聞理論與現實的基礎上,對中國縱橫交錯的新聞脈絡及其層巒疊嶂的社會動因,進行獨具匠心的剖析和闡發,對晦澀枯燥的新聞理論進行了細致通俗的解讀,對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出路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指引。本書從中國新聞事業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新聞與新聞傳播理論、新聞輿論與監督、新聞倫理與法制建設、新媒體的發展以及中國新聞事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角度,為讀者展現了一段真實詳盡的中國新聞事業全貌。
張軍軍 ·新聞傳播 ·15.9萬字
本書的編纂是與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設置中“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課程不可分,是與國家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不可分,是國家對高校新聞傳播學教育的時代定位和指南的表達。在本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力求以新聞為語境,通過每一位經典作家的個人經歷、時代特征、政治經歷、思想特征描述來分析各自或同質或異質的新聞傳播觀點、新聞傳播思想,同時,選擇了經典作家們關于新聞的經典論著,在經典導讀的幫助下,使學習者通過讀原著,直面每一位經典作家的思想,從而使學習者獲得全面、客觀、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本書以馬克思及其經典作家的新聞理論為主,以其原著文本閱讀和賞析為輔,構成理論和原著閱讀并行的風格,從而更有利于學習者的學習。全書共分兩編15章。
朱杰編著 ·新聞傳播 ·20.6萬字
以“傳播精英文化”為主旨的文化名人訪談類節目,本書力求通過不同的側面為大家展示一個立體的,依據應用語言學和傳播學的基本原理對暢銷書作了新的理論分析,闡述了訪談類節目中傾聽的藝術與魅力、訪談類節目的主持策略與技巧;在理論分析的同時,書中搜集了大量的例證材料,包括暢銷書經典的案例分析和點評,做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張文紅 ·新聞傳播 ·14.3萬字
本書聚焦新媒體,精選作者歷年研究成果,包括《基于關系視角的媒介平臺》《新興媒體不是“媒體”》《論社交媒體的關系轉換》等28篇文章。全書從網絡與新媒體研究、傳媒經濟與管理研究這兩個方面進行闡述與分析,涵蓋電視節目形態構成、傳播裂變、意義經濟、媒介平臺、社會化傳播等。書末為學術探討與研究心得,講述作者關于新媒體研究的范疇、路徑與問題等方面的研究經驗。
譚天 ·新聞傳播 ·20.2萬字
本書將結合數字時代的新媒體傳播特點,分析目前我國公益組織在新媒體發展方面的機遇與挑戰。通過發揮數字化傳播的優勢,幫忙公益組織進一步提高其知名度,提升傳播公信力,推動組織自身及社會公益服務的發展。一、新媒體浪潮下的公益組織(一)公益組織的社會性發展——新媒體公益事業(二)社交媒體時代慈善活動新紀元——冰桶挑戰二、公益組織新媒體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一)新媒體浪潮下的公益組織的機遇與挑戰(二)不同性質的公益組織的面臨的難題1、民間公益組織——壹元錢2、政府公益組織——紅十字會3、企業公益組織——阿里巴巴四、公益組織新媒體發展的策略分析1、公益組織新媒體傳播案例2、公益組織新媒體傳播渠道/技術
吳歡超 ·新聞傳播 ·14.2萬字
托馬斯·F·密勒和約翰·B·鮑威爾于1917年6月9日在上海共同創辦了《密勒氏評論報》,從而開啟了美國專業報人在華辦報的歷史。《密勒氏評論報》是一份引領了中國周刊時代的“政治和財政之周刊”。在刊行的32年里,刊物歷經了密勒和鮑威爾父子三任主編。它一開始就宣稱自己遵循美國的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新聞專業主義理念??镏骶幹铝τ趯⒚朗綄I辦刊方式移植到中國,并使之逐漸適應中國本土的需求。編輯團隊還迅速培養起了一個包括中國年輕知識分子在內的國際讀者群體。刊物以在華“密蘇里新聞幫”為核心構建起了一支親美的跨國、跨領域、跨地域和跨黨派的新聞專業團隊。依靠這一團隊,刊物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在華的語言障礙和種種新聞封鎖,開啟了在華外報專業化辦報的新紀元??镞€將包括客觀性報道、解釋性報道和調查性報道等一些專業報道方式和深度報道手法綜合運用于其新聞活動之中,從而以鮮明的專業辦刊特色在在華外報中獨樹一幟。小鮑威爾主筆時期,刊物逐漸走上了美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的對立面,宣傳色彩也日益濃厚。它的財經特色和美式專業辦刊特色也逐漸褪變。1953年7月,《密》宣告???,成為最后一份離開中國大陸的在華外報。
鄭保國 ·新聞傳播 ·19.4萬字
本書以新聞傳播業的發展與創新研究為主題,帶領讀者深入探討新聞傳播業的發展與創新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本書研究了新媒體環境下的傳媒格局、版權保護、傳播模型、內容構成與表達角度,并通過案例剖析解讀了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業如何把握機遇,實現轉型與創新如何應對危機,實現升級與發展。
丁光梅 ·新聞傳播 ·14.4萬字
本書立足于大眾媒介本身的發展變化,從現代性與意識形態兩個層面,深入思考了電子書寫、博客寫作、文學閱讀、書信短信、紅色經典、百家講壇等問題。以此為基礎,全書總體描述與分析了從審美文化到消費文化、從知識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的變遷模式。
趙勇 ·新聞傳播 ·24.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