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田雪原個人作品文集,收錄了田雪原1979~2018年發表的文章,共分為5冊,分專題進行論述,分別是解讀馬寅初新人口論;針對中國人口和勞動力過剩、鄉村人口比例高等特點,提出相應的政策選擇;人口“三三制”轉移的理論依據等;老年人口建立三養結合的框架體系;近年撰寫的緒論、前言等的集合等。全書共約140萬字,篇幅較大,觀點明晰,集中體現了作者近年對人口政策等問題的研究和反思。
田雪原 ·人類學 ·157萬字
在日本,1980年,有家庭主婦的家庭是1114萬戶,如今雙職工家庭則達到了1000萬戶以上;2015年,男性的終身未婚率為23.4%,女性為14.1%;2015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1.1歲,女性初婚年齡為29.4歲,男女平均初婚年齡比1990年均推遲3歲;近年來,共同生活20年以上的“熟年離婚”比例逐年上升,越來越多的40歲以上未婚女性不愿結婚;2035年,將有4成男性和3成女性以終身無子狀態度過一生。隨著未婚率、非婚率、離婚率逐年攀升,以及喪偶導致高齡單身者的不斷增加,2035年,日本將有一半人口是單身!日本在走向老齡化社會的同時,也在率先成為“超單身社會”。本書以大量數據立論,深入剖析日本單身社會的成因,以及個體的生活意識、消費意識和價值觀的變化,提出“單身經濟”崛起的商機和對應策略,并對未來的兩性關系發展提出大膽預測。無論是否結婚、生子、組建家庭,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成為“單身者”的風險。但單身并不意味著切斷與他人的所有連接。只要提升“獨自生活的能力”,好好“愛自己”,即便一個人也能享受幸福的單身生活。
(日)荒川和久 ·人類學 ·10.1萬字
本書將新中國以來的人口生育制度劃分為四個階段:初步探索階段、謹慎推進階段、嚴格控制階段、逐步放松階段。對每一個階段的人口生育制度內容、制度特點、制度產生的經濟社會背景及其人口條件、制度作用和人口變動效應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評估,對中國當前的人口生育政策和生育管理服務制度進行了重點分析和討論,并對未來中國人口生育制度的變化發展趨勢和方向進行了展望和建議。書中也對涉及人口生育制度變遷的若干理論問題進行了討論。
楊成鋼等 ·人類學 ·20.9萬字
本書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流動人口服務中心研究成果的匯編。書中按照研究主題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論,概述了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與社會融合研究的理論基礎、背景和意義;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了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國內外經驗及服務模式創新;第三部分涉及流動人口的就業、健康與社會保障等內容;第四部分主要包括戶籍制度改革、新型城鎮化與人口流動遷移等內容。
劉金偉主編 ·人類學 ·15.9萬字
由宗族構成的宗族社會是我國國家治理的根基,決定國家的治理體系。宗族社會治理是由以家、房、族為單元的血緣關系治理和以保甲為單元的地緣關系治理共同構成。本書以一個宗族鄉村為研究對象,從治理單元的視角深入宗族社會內部結構,分析不同治理單元的功能,旨在探尋“國家無為”背景下宗族社會治理的機制與條件。
白雪嬌 ·人類學 ·19.4萬字
本書是“名家文選”系列的第三部,收錄了中山大學周大鳴教授的17篇文章,反映了作者近三十年來的若干思考和學術實踐,讀者可從中看到一位中國人類學學者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和中國社會發展的變遷。
周大鳴 ·人類學 ·16.7萬字
本書為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的結項成果,四川省是我國農業大省,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戰場。2017年自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省委省政府全力推進本省的鄉村振興戰略,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四川省鄉村振興戰略要取得可持續成功,需要高度重視鄉村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作用。鄉村振興所需要的各種人才需要有合適的人才成長生態環境才能成長起來。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上,我們需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培育。加快農業生產經營人才培養、加強鄉村實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強化科技人才支撐作用、大力培育鄉村社會治理人才、大力培育鄉村基層公共服務人才、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和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
王素君 ·人類學 ·19.7萬字
當前,中國老齡化進入了“邊富邊老”的新時期,老齡化面臨高峰值期的挑戰。中國養老服務需求總量擴張、層次提高且不斷升級,在此背景下,中國養老服務供給水平及結構是否升級、供給有效性如何評價及提升、供給升級的方向及措施是本書要著手研究的內容。本書基于2016-2018年北京、長春、鄂爾多斯、呼和浩特、成都以及青島“城市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需求個人調查”數據,“老年人養老意愿及服務需求現狀調查”“養老服務現狀調查”“城鄉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個人問卷調查”數據,長期從事城鄉老年人養老需求與供給跟蹤研究。希望建立一套指標來全面客觀地評價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效果,并提出提升建議;通過實證分析為社會資本市場預測與效益評價提供參考,以減少投資盲目性,提高有效供給。
王橋 ·人類學 ·12.3萬字
本書介紹了人既因“行”而“在”,又與“行”同“在”。廣義之“行”的展示涉及多重方面,并受到實踐智慧的內在制約。以成己與成物為指向,實踐智慧體現了說明世界與改變世界的統一。在賦予智慧以實踐品格的同時,實踐智慧也為實踐過程的合理展示提供了內在的擔保。
楊國榮 ·人類學 ·19萬字
《中國人的性情》是一部暢銷百年的驚世之作。本書開創了研究中國國民性的先河,被稱為“世界上研究中國民族性最早、最詳盡、最切實的著作”,也是西方世界研究中國、了解中國的必讀之作。魯迅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曾三次向國人推薦此書。書中總結了中國人性格的二十六個方面,列舉了大量事例,語言生動犀利,論述深刻,反映了一個時代中國人的概貌,書中的真知灼見在當今仍然發人深省。
(美)阿瑟·史密斯 ·人類學 ·16萬字
水利社會史的研究多集中于成熟的農業社會,本書卻關注在農牧交錯地帶由于民間大型水利開發而形成的新的農業社會。河套地區的特殊性早已被顧頡剛、侯仁之等學者發現,本書在長期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圍繞從19世紀下半葉延續至今的水利開發過程和移民社會的形成發展過程來展開研究。試圖回答在這兩個相互嵌入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社會組織、信仰和地域文化如何共同被整合于三個社會和文化變遷過程,即從牧業到農業的變遷過程、移民從遷出地到遷入地的社會變遷過程和漢族文化與蒙古族文化如何相互融合的變遷過程。這三個變遷過程不僅僅是在一個橫切面上的描述,而是從背景、動力、發生機制、運行機制等角度進行縱向的中觀層面的區域性、過程性研究,在這樣一個宏大的歷史敘事中構筑起人們對當地社會是如何形成的歷史想象。對水利、移民與社會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貫穿全書,其意義不僅有搶救資料的價值,更有如何實現從個案研究走向中層研究的方法論思考。
杜靜元 ·人類學 ·19.2萬字
國際經驗表明,發展至工業化中后期,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非農轉移從無限供給轉向短缺,形成“劉易斯拐點”,這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2014年,我國勞動力總量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的首降,工資成本快速上升,我國勞動力的規模優勢和低成本優勢正逐步喪失,而新的比較優勢尚未充分建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刻不容緩,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目前,新生代農民工(“80后”農民工)是未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供給主體,但其人力資本不足是我國人力資本不足的集中表現。因此,作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新源泉的新生代農民工,其人力資本開發機制研究迫在眉睫。本書重點聚焦我國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的特點、問題及障礙分析,并在理論視角下嘗試探索其提升路徑。
尹德挺等 ·人類學 ·18.9萬字
本書梳理了該地區的橡膠種植歷程,描繪了橡膠種植者的流動與聚集,分析了橡膠種植引起的土地使用方式的轉變、社會結構和傳統文化的變化以及他們的社會適應與文化調適策略。通過哈尼\阿卡人的橡膠種植活動及日常生活來解讀他們對民族國家的認知、理解、想象以及融入國家的實踐,探討國家對少數民族發展的作用和影響,討論民族群體如何想象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理解邊境與國家的關系和民族與國家的關系,進而理解國家本質。
張雨龍 ·人類學 ·28.6萬字
本書是一部曾引致聯合國人口統計學大會60個國家代表贊成再版的鴻篇巨著(三百多名代表,以99.8%的贊成票通過),作者馬爾薩斯是人口學發展史上“教父式”的人物,后人尊稱他為“第一位劍橋經濟學家”。
(英)托馬斯·馬爾薩斯 ·人類學 ·11.8萬字
這本書則是第一本書的延續與補充,所匯集的各篇調查報告從不同觀察角度反映出翁牛特旗這個半農半牧、蒙漢混居基層旗縣近些年來發生在不同層面的社區變遷。
馬戎 ·人類學 ·18.4萬字
作為當代人,該如何理解諸如白人販賣黑奴、原始社會的暴力殘殺,亦或是其他現在看來不合理,但在當時卻被社會普遍接受的歷史狀態?而諸如自己騎著驢卻讓太太負重這樣在伯明翰會受到譴責的行為,為何到了希臘北部小村莊阿斯羅斯卻理所應當?伊恩?莫里斯在《人類的演變》中,對這些問題給出了可能的解答。他認為,隨著每個時代人們獲取能量方式的變化,人的價值觀念也在不斷的發展、演變,而每一個時代與其對應的觀念又恰是“得其所需”:在以狩獵采集為生的采集者社會,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人們以自由小群體的形式生活,因此不能容忍等級制度,卻能容忍暴力;而以農耕為生的農業社會,過上了相對安定生活的人們不太能忍受暴力,卻相對能夠容忍等級制度……伊恩?莫里斯以非凡的洞察力和超前的意識,從宏觀視角,結合考古學、生物學等,論述了在人類的演變過程中,物質力量對人類已樹立并秉持了兩萬多年的“文化、價值觀和信仰”的影響,回溯過去,亦展望未來,并反思了人類有無可能正在為自己的滅絕鋪路。這本書為現代人理解乃至寬容過去時代的價值觀,至少是比較平心靜氣對待它們,提供了一種解釋的基礎;也為我們更客觀、深入地了解當下社會的多元價值觀,以及更清醒地看待自己的未來,帶來了獨特的視角。
(美)伊恩·莫里斯 ·人類學 ·17.6萬字
本書從中日兩國少子老齡化相關問題出發,在制度層面和實踐層面介紹了其應對措施和路徑以及效果,探討了中日兩國在少子老齡化領域面臨的問題。中日兩國雖然社會制度不同,但在人口老齡化特征、人口結構變化、老人福利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日本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精細的制度設計對中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應及時地借鑒日本經驗,探索出符合本國國情的應對少子老齡化問題的對策。
張季風主編 ·人類學 ·14.8萬字
本書采用2013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對我國流動人口生活狀況和經濟融入問題進行梳理,采用文獻研究與調查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運用數學統計的方法,揭示出我國流動人口的一些數量特征,分析影響我國流動人口經濟融入的重要因素,探究我國流動人口的生活狀況,為促進流動人口就業和積極參與社會生產活動、提高流動人口個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侯建明 ·人類學 ·8.2萬字
本書對連片特困地區的5個縣的殘疾人及其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對連片特困地區殘疾人及其家庭的貧困現狀進行了描述,分析了影響殘疾人及其家庭貧困的原因,并對殘疾人的人力資本、家庭住房、社會排斥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在分析了連片特困地區殘疾人反貧困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殘疾人反貧困政策的措施。
楊立雄 ·人類學 ·10.8萬字
在全球體系重新構建、民族國家激烈競爭的當今世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使國民知曉自己、讓世界認識中國,已成為關涉甚廣的重要議題。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其與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總結人類學的中國故事。全書內容包括對西學東漸后人類學本土化問題的學科性思辨,同時也涉及了與之相關的的個案論述。其中既有關于多民族中國的總體論述及夷夏關聯的田野調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顛及俄羅斯等地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較。
徐新建 ·人類學 ·2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