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對中國科學史的研究現實,特別是以李約瑟為代表的理性重建和以席文為代表的社會學重構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進行分析與反思,并聚焦于“后李約瑟時代”實證主義科學觀逐漸淡出的現狀,對社會建構論框架下的社會學、女性主義、人類學等研究路徑進行分析與審視,剖析了當下文化相對主義科學觀的方法論根源、理論困境和現實危害,借鑒國際STS后人類主義科學觀的實踐生成論思想和史學立場,尋求能真正把握中國科學的實踐內涵與歷史發展的方法論路徑。
郝新鴻 ·社會學 ·20.9萬字
人類絕大多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都集中在兒童期。兒童早期發展不僅影響后期學業表現,也對成年后收入、健康和事業成就有重要影響。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與它怎樣對待兒童有密切關系。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一系列兒童權益被侵犯的公共事件的發生不禁引發我們思考,該如何保護兒童,如何保障兒童健康、教育、生存和發展權利,如何促進兒童發展、改善兒童福祉狀況。為創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美好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認真思考這些重要問題。
亓迪 ·社會學 ·20.9萬字
這是中國首次針對公眾捐款開展的大規模專題研究。實證材料主要來自京、浙、吉、贛、川、甘6省市的抽樣調查數據,以及京、滬、浙等地的5個組織和平臺的深度案例。本書闡釋和反觀了本土公眾捐款的特征及文化內涵,圍繞誰在捐、怎么捐、捐給誰等問題,對捐款公眾特征、捐款規律等進行了掃描。結論對決策者和非營利部門從業人員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韓俊魁等 ·社會學 ·20.8萬字
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是整個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回應了社會對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期盼,從多學科的角度闡釋了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理論基礎,把握了我國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演變過程與現狀,明確了我國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與若干關鍵問題,分析了我國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難點與障礙,借鑒了國外職業年金制度發展的經驗。
龍玉其 ·社會學 ·20.8萬字
實踐知識是另一種品質的知識。實踐者是實踐知識的創造者,因此也應該是他們所創造的實踐知識的書寫者。本書呈現了一批多年來扎根于農村/牧區的實踐者書寫的推動了鄉土變革的實踐知識,為當下正在迅猛發展的農村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實踐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借鑒。本書也呈現了這些實踐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這更值得學習和傳承。
楊靜編著 ·社會學 ·20.8萬字
我國自古就有“互助互濟、扶弱濟困”的優良傳統,公益行為是一種文明社會的行為方式。據統計,2017年中國志愿者總數1.58億,其中,近6100萬活躍志愿者服務時間超過17億小時。參與公益行為有助于培養青少年優良思想品質、良好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我國當代青少年公益行為研究”(項目號:BHA140080)之研究成果,旨在弘揚公益精神,倡導公益行為,揭示當代青少年公益行為規律,為教育部門和慈善機構提供青少年參與公益行為的依據。
胡瑜 郭仁露 鞏彥平 ·社會學 ·20.8萬字
政府統計數據質量問題極其重要,既是當前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政府統計的核心問題。本書是在該課題系統梳理有關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把統計數據質量概念歸納為三個層次,提出了對政府統計數據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框架,并分析了社會經濟環境、政治法制環境和體制環境等統計生態環境對統計數據質量的影響;提出了構建有利于提高政府統計數據質量的統計生態環境的建議。
曾五一等 ·社會學 ·20.8萬字
促進青年文化健康發展,對整體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書選擇全球化視野下的青年文化作為研究主題,著重分析文化、全球化和青年文化三個基本概念,對相關理論進行梳理,并系統描述了青年文化在西方的發端、表現、特征以及在全球的擴展,探討了西方青年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青年文化的表征,最后從經濟發展、政治發展、社會發展三個層面論述了現代社會青年文化的特殊作用。
姜微微 ·社會學 ·20.8萬字
隨著原始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道路成為人們最主要的生產生活要素之一。中國道路發展的歷史,貫穿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中國路譜(陜西卷)》記錄了陜西道路交通的發展史,它從古代道路、早期公路、當代公路等方面,描述了陜西路譜數千年的歷史沿革和總體輪廓,梳理了陜西境內各類道路的發展脈絡,展現了陜西交通運輸的整體規劃及當代公路建設的技術進步和巨大成就。它記錄著曾經的偉業與艱辛,也展示著今天的輝煌與氣魄。
陜西省交通運輸廳 ·社會學 ·20.8萬字
本書根據高等院校禮儀教學和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的實際需要而編寫,包含了社交禮儀概述、個人禮儀(儀容、儀表、儀態)、交際禮儀、餐飲禮儀、儀式禮儀、出行禮儀以及宗教儀式禮儀和我國一些主要的禮俗等,體系較完整,結構新穎,內容充實,注重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操作性的統一,闡述了現代社交禮儀規范和要求。本書可以作為大、中專院校學生禮儀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為社會各界人士了解社交禮儀的參考書。
劉金同 ·社會學 ·20.7萬字
本書以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綜藝作品、網絡短視頻和參與式影像等媒介中所呈現的鄉村影像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在“鄉景—鄉民—文化形象”的具體研究路徑下,綜合再現理論、話語理論、權利理論以及媒介地理學等多學科理論探討鄉村形象的構建和話語的變遷,剖析鄉村話語弱勢生態,為鄉村形象的健康塑造和話語二次賦權給予理論建議,以期緩解鄉村文化空心化現象,喚醒城鄉集體記憶與歷史記憶,激發鄉土價值觀共鳴,促進城鄉和諧發展,共同實現“美麗中國”的宏大愿景。
劉娜 ·社會學 ·20.7萬字
本書全面總結了農村改革30余年來,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的經歷、角色地位的變化、相關的制度變遷。文章將新制度主義理論引入到農村婦女研究領域,多角度、多視角分析了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的制約因素。第一次運用多源流理論和政策網絡理論對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的國際、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規及規范性文件進行了全面的羅列和分析。通過數據資料與政策文件的搜集、整理,為這段歷史保存了相對完整的有中國特色記憶,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資料基礎。
劉筱紅 聶金山 ·社會學 ·20.7萬字
本書緊扣城市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展開分析,如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等。重視人的發展與城市建設的關系,提出中國城市建設與發展應該充分考慮市民的需求、偏好和期望等,通過精細化城市設計和管理來滿足市民的需求,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建設高品位城市。最后對城市和城市學的未來進行展望性分析,為城市領域的學者和機構提供一個概念性的發展框架。
李永東 ·社會學 ·20.7萬字
社會心理學比心理學的其他分支更依賴于它從中誕生的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背景。本書在簡要敘述社會心理學的發展簡史以及刻畫一般人類社會心理現象的一些基本范疇和知識的基礎上,著重闡釋了生長生活于特定的中國社會、中國政治和中國文化中的中國人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的基本特性,進而又描述分析了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社會心理的某些共通的、普遍的變化。中國人的社會心理融合了中國人的人性、中國性和現代性。
王小章 ·社會學 ·20.7萬字
貧窮·新移民·家庭,他們是香港的弱勢群體。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但,他們懷抱希望,相信明天。奮發、堅韌、和順,在他們身上,傳承了香港彌足珍貴的移民精神,那些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精神。十一位香港浸會大學出身的年輕人,純真率性,他們是學生、記者、研究員、社工、社會運動家;歷時一年的田野考察,以第一身發掘完整的研究資料,生動再現八個新移民家庭的真實生活;十篇以心血與淚水澆鑄而成的論文,運用“社會學的想象力”,分析貧窮問題的遠因近果,嘗試提出改善之道,冀能消弭貧窮。學術,不一定只容冷靜的描述,更應有溫暖的關懷,以催化變遷。
陳國賁 ·社會學 ·20.7萬字
本書內容簡約明快,文字清新流暢,不僅希望對黑格爾的社會哲學加以剖析和闡明,而且更希望探討他對當代哲學的相關性與重要性,試圖指出黑格爾如何為我們反省若干當代問題、幫助我們形成自己的思考提供憑借。
(美)米歇爾·哈德蒙 ·社會學 ·20.7萬字
本書以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并通過與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進行比較,揭示中國當代家庭結構的最新狀態及其變動特征;對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家庭結構的異同進行探討,深入考察進入老齡化社會后中國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對中國家庭結構的未來變動趨向做了嘗試性預測。書中通過著力分析社會轉型、人口轉變過程中家庭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探詢當代家庭演變中的問題,尋求解決途徑。
王躍生 伍海霞 李玉柱 王磊 ·社會學 ·20.7萬字
本書立足于昆明市城市化的現實背景,選取三個社區為研究對象,以訪談調查和深入觀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運用布迪厄的場域與慣習理論框架,分析失地農民在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方面的融入策略,進而探討失地農民融入現狀。
張慧 ·社會學 ·20.7萬字
本書基于對少數民族水電工程移民外遷安置中一個相對成功的典型——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移民的實地調查,用社會學和人類學方法分析、解讀了彝族移民的社會文化適應過程,對彝族移民在社會文化適應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展開了全景式考察;對適應困境進行了致因分析,并提出了解決路徑。本書力求既注重少數民族水電工程移民物質層面的需求,又關注少數民族移民群體社會文化適應性的調適,以期為后續的少數民族移民實踐提供借鑒。
曹志杰 陳紹軍 ·社會學 ·20.6萬字
本書從明確廈門市自身定位、找尋低碳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為低碳城市創新發展提供建議這一主線出發,從產業、能源、建筑、交通、管理和消費六大重點領域對廈門市低碳城市建設工作進行總結評估,借鑒國內外低碳城市建設的經驗,提出廈門市低碳城市創新發展的重點領域,創新發展的方向和路徑、重點項目和保障措施,并對廈門市“十三五”期間以及未來低碳創新發展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潘家華 莊貴陽等 ·社會學 ·2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