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槍炮、病菌與鋼鐵

文明的先發與落后,社會的發展與倒退等問題,一直是人類關注的大議題。就此,西方社會普遍認為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完善的社會階層、百花齊放的文化成果,共同造就了西方文明優于其他,并決定了西方統治世界的地位,甚至認為究其根本是西方種族的優越性決定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告訴我們,答案并非如此。環境因素才是決定歷史的車輪向西方傾斜傾,文明的進步的確助推了文化、技術和組織的先發,但同時也導致了細菌的侵襲和船堅利炮對文明的致命摧毀,也就是說,種族決定論和西方文明優勢論都無法解釋為什么西方國家可以統治世界百年之久。是環境與資源的優渥滋養了西方文明的發展。此外,戴蒙德從生物學、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跨學科視角顛覆了很多人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發展疑問,為我們理解人類歷史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從深耕專業領域的科學家,到關注人類社會與命運的思想者,戴蒙德從科學、歷史、社會的交叉點探究地理、人類與未來,他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公共知識分子傳統的轉向——從專業性轉向思想性,他依仗多學科的視角和豐富的游歷經驗,追思人類歷史的發展路徑,從中尋找經驗與教訓,試圖為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提供建議。

(美)賈雷德·戴蒙德 ·社會學 ·33.5萬字

“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1930年代

娜拉,易卜生筆下《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她本是一名家庭主婦,為救丈夫不惜偽造文書,卻只換來丈夫的辱罵。她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個玩偶,最終毅然決然離開家庭。20世紀初,《玩偶之家》傳入中國,娜拉以其反抗與自立精神鼓舞了許多中國女性走出傳統、尋求獨立。然而,她也被各種男性本位的大敘事利用,來塑造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新女性形象。為了深入思考這種現象,本書首次系統梳理了“娜拉”在近代中國傳播與演變的歷史,剖析中國女性解放思想與變動不居的社會現實之間的復雜關系:清末民初,以救亡圖存為宗旨的國族自強大敘事,雖然致力于讓女性沖出禮教傳統,卻優先強調她們強國保種、貢獻社會的責任。五四時期,追求個性解放的新文化運動開啟了啟蒙覺醒大敘事,呼吁女性過獨立生活,卻忽視她們特有的經驗與視角。20世紀20—30年代,以發揚西方戀愛觀為主的自由婚戀大敘事,鼓勵女性反抗包辦婚姻,卻未能提供解放她們的社會條件。北伐后到抗戰前,由國共兩黨主導的婦女運動將女性解放融入國家大業,以解放平權大敘事號召女性投身革命、奉獻自我。一百年來,中國女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但話語權始終沒有掌握在她們手中。她們仍要壓抑個性化的性別訴求,走一條男性引導的路,同時還要面對男性及社會的種種不公平對待。這正是中國女性所面臨并依然有待解決的困境。

許慧琦 ·社會學 ·27.8萬字

永不停歇的時鐘:機器、生命動能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人和機器、物質和靈魂之間的關系,幾百年來爭論不休。17世紀是翻天覆地的思想大變革時代,機械論作為現代科學的核心范式得以確立,整個宇宙被看作一臺機器,包括動物和人類,但仍將其動力和精神歸于上帝之手。然而,更為反叛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則認為生命機器具有內在動能。現代生命科學就在這兩種矛盾的機械論中兵分兩岔。笛卡兒、玻意耳繼承了前人衣缽,堅持經典機械論,萊布尼茨、拉馬克創造性發展了主動機械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在被動和主動模型之間搖擺不定。由此還催生了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說,薛定諤則用顛覆性的量子力學解釋生命體能從“秩序生秩序”。機械論接連引發了控制論、目的論、進化論以及認知科學、進化心理學、人工智能等理論和學科的形成,在社會文化環境的聯動下,鋪展成一幅氣勢磅礴、方興未艾的現代科學圖景。杰西卡·里斯金擁有哲學、歷史學和科學研究背景,她用生動而思辨的文筆,原創性地將一手資料、學界往來通信和文獻檔案熔融一爐,順著生命本源問題的脈絡,展開這場“長達四個世紀的爭論”。理解現代科學的歷史,對于思考當下、想象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美)杰西卡·里斯金 ·社科總論 ·29.7萬字

邁向橄欖型社會

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們重新審視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疫情暴露了經濟體系存在的缺陷,比如產業鏈的脆弱性,也引發了對人和自然關系的反思,加大了綠色轉型的動力。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得益于科技進步,凸顯了知識和創新的重要性。這場公共衛生危機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對稱性的,低收入群體受到的沖擊更大,全球范圍內貧富分化問題更加受到重視。疫后世界面臨的不僅是重啟,也有如何重構、如何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的挑戰。中國處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的五個關鍵詞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意味著經濟政策不僅追求效率,也重視公平,以促進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這本書從橄欖型社會的目標與內涵、收入分配現狀、市場機制、公共政策、投資含義等多個視角,探討未來發展的路徑和可能面臨的挑戰。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關鍵是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目標是構建“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是人類社會的自然現象,不可避免。問題是如果收入分配呈現金字塔型,則超出了社會能夠容忍的程度。人類社會的歷史顯示,貧富分化既非不可控制,不平等的下降也不會自動發生,關鍵還是看公共政策的選擇。

中金研究院 中金公司研究部著 ·社會學 ·28.5萬字

群體性孤獨:為什么我們對科技期待更多,對彼此卻不能更親密?

《群體性孤獨》將電子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15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了新的闡釋,將焦點集中在年輕的“電子土著”身上,這一代人的成長伴隨著手機和智能電子玩具。如今的我們既缺乏安全感、卻又渴望親密關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尋找一種既可以讓我們處于某種人際關系中、又可以自我保護的方法。作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如果我們既要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要擺脫信息技術導致的孤獨,就必須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一方面,我們要學會獨處,體會獨處帶給人們的好處;另一方面,朋友、親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對面談話、討論。你是否也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別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信息。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我們似乎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氣泡”中。我們期待他人少,期待技術多。不間斷的聯系,是否讓人類陷入了更深的孤獨?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克爾為了研究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互動,15年來深入兩家養老院,對200多人進行了實地研究;為了研究人們的網上互動,與7家中學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學生的一手研究資料。她通過研究發現,信息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喪失了面對面交流的能力。特克爾認為,人們發短信、發郵件,上社交網站,玩電子游戲,從形式上看人們之間的聯系似乎更輕松、更密切,但實際上卻更焦慮、更孤單。

(美)雪莉·特克爾 ·社科總論 ·27.4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们市| 淮北市| 绥化市| 双峰县| 拜泉县| 永善县| 巢湖市| 巴马| 株洲市| 乐东| 嵊泗县| 红安县| 庆城县| 武乡县| 漠河县| 安徽省| 刚察县| 稷山县| 锡林郭勒盟| 乌兰县| 交城县| 乡宁县| 张家川| 闻喜县| 凤山县| 绿春县| 米易县| 安化县| 登封市| 三明市| 阜阳市| 泽州县| 商洛市| 江油市| 南充市| 怀来县| 达拉特旗| 永康市| 汽车| 逊克县| 毕节市|